企业效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在前面的文章中,笔者分析了制造型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中的最重要的成本材料成本的产生和降低的一些方法,但这并不足够,产品成本中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力资源成本,如何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分析:一、建立精干有效的组织体系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组织臃肿事情却没人去做,因为职责没有明确或界定,一件事情既可以张三去做,也可以李四去做,如果张三责任心强,那么张三就去做了,否则有可能两个人互相推诿,工作被拖沓延误。这种情况所产生的后果可大可小,如果整个企业都是这种气氛,问题就很大了。对外来说,企业这样下去执行力很差,缺乏竞争能力,丢失客户是很自然的事情,企业是否能永续经营恐怕也没有什么把握;对内来说,这么多的无效率的人,侵蚀了大量的公司的资金,公司要为其付工资,买福利和支付各种费用。所以定岗定职对企业来说特别重要,尤其是间接部门间接人员。另外,在每个岗位都必须建立其后备人员,在辅导企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企业因为某个人物很重要、无可替代而影响到工作的进行。更有甚者,这种人员以此作为筹码来跟公司要挟公司,提各种要求,不满足不行。这种企业是典型的被员工挟持的企业,问题在于没有建立人才梯队,没有后备人员可以利用。在我看到的一些企业,如台资企业,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在其组织结构表中,我们就可以明确看到每个岗位的负责人员和后备人员,所以企业不回担心员工因为离职或其他原因无法工作时工作没人做,而且这样一来,企业的工资体系也非常好建立,因为不存在他特殊员工和特殊工作,员工的升迁加薪都是循既定体系去走,所以大家不会有人感觉到不公平,也不会有人觉得自己无可替代。所以,在这种企业中,员工工资相对也是比较低的。这跟很多企业无法按薪酬体系来执行工资标准相比,人力资源更加低,而且风险更加小。那么组织体系怎样才算是精干有效呢?首先是要在分析各部门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其次是在该结构的基础上将职责明确界定;第三是建立企业的培训体系,确保组织体系中的角色都是可以担当自己的岗位的,并且培养备用人才,保持企业人才的可持续性。二、建立激励导向的考核体系组织虽然建立了,但如何保证组织的执行力呢?而且在很多企业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企业存在一些老员工,位高权重、不思进取,在很多事情上面变成了企业的绊脚石,如果把这些人炒掉吧,老板可能觉得不忍心,毕竟跟自己奋斗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炒吧,确实这个人会影响到企业的运作,很多制度无法顺利推行下去。为何会产生这些问题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所以干得好和干的差一个样,员工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如果能按每个岗位的职责去建立一个标准的绩效考核标准,并对员工进行考核,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混水摸鱼的人出现,因为这种人如果继续下去,很可能就被淘汰了。当然,绩效考核也给了员工工作的目标和动力,因为员工知道了做好工作的标准是怎样了,别人都在往这方面努力,他就会受到影响,说大了就是企业的文化,一个企业只要形成一种气氛,比如学习、积极工作等,其他后进的人员就会融入到这种气氛中,自然就形成了企业的一种文化。另外,通常很多企业的考核制度偏向于惩罚性质,这种考核制度往往不太受欢迎,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受约束,不愿意被罚,看到有关自己的考核标准中很多的惩罚条目时,自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时候,既要有惩,更加需要有奖励,而且这种奖励大多是通过努力可以拿到的。绩效考核的项目也需要思考其导向性,建议在主要工作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为公司带来价值的创造性地项目。这样来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三、生产及生产管理人员成本控制生产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数量和质量上,很多公司在规划人力资源的时候,通常有这么几个依据:1、车间主管的要求;2、车间历史最大生产量;3、车间预测最大生产量;4、人力资源部门规划车间员工数。前三点基本上属于车间比较强势,或者说老板比较强势,人力资源部门比较弱势。后一点属于人力资源部门统筹规划。所有的规划都是站在局部或短期的立场上去考虑的,车间主管为了扩充势力或者为了使自己的生产任务能达到比较高的完成率,就找理由扩充队伍,往往这个时候申请老板是会同意的,因为为完成生产任务嘛,理由很正当,而且如果老板不同意招人车间主管就威胁说不能完成任务别怪我啊,这样一来老板只能同意了。最后的结果是各部门人满为患,人浮于事,人多了很多的问题也出来了,不遵守公司规定的、打架斗殴的等等。自然成本也就上升了。所以规划人力资源必须由人力资源部门去统筹规划,在规划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以下因素:1、现有的人员的数量和质量;2、工厂的产能,不是最高产量也不是最低产量,而是由工厂瓶颈资源决定的产能,目的是保证生产的平稳;3、未来半年的订单预测情况,预测的订单数可以作为产能规划的依据,包括对设备是否扩充等等;4、各生产线之间人员的调配,当生产无法做到完全平稳或者有接一些半成品的订单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有些部门产能负荷无法满足生产需要,而有些部门却有人员空闲,所以必须考虑各线之间人员的调配和统筹。在考虑以上因素作为主要条件的前提下,将员工的熟练程度也要纳入到其中去考虑,以便在招人的时候能有一个标准,而且在规划人数的时候,对同一条生产线,熟练工人跟非熟练工人所需要的人是不一样的,当然其成本也会不一样,所以得根据工种的要求来设计和衡量。在确定各车间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培训和考核。调查发现,重视员工培训的企业和没有员工培训的企业,其生产成本中人力成本和材料损失成本相差非常大,远远超过培训所花费的成本。在知名的大中型企业中,没有一个企业是不重视培训的,以上讲的是基础技能的培训,实际上,企业需要培训的内容很多,比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和宗旨等等,这些培训将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目标灌输到员工脑海中,在员工心中产生一致的动力和凝聚力,所产生的价值无法估量。最好的一个例子是海尔,海尔在收购其他几十家的企业的过程中,首先输入的不是资金或技术,而是企业文化。在海尔收购第一家企业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时候,采用的策略是用文化、用管理激活来红星电器厂,使其很快扭亏为盈,并实现两年内做到洗衣机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可见人心的魅力,文化的魅力。四、间接管理人员成本控制间接部门人员主要指非生产人员,比如PMC部门、财务部门、设计开发部门等等的人员。间接部门的人员成本控制主要是在人员数量和工资体系上,因为这些人员跟车间生产人员不太一样,车间生产人员的工资可以按计时或计件来计算,计算上是很清晰的,而且人员素质层次也不一样,间接部门人员的学历层次相对来说要高很多,更加突出的是一些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员,由于其掌握了公司需要的一些特殊的技能,在价值和价格上往往很难平衡。有些企业的工资非常的不平衡,间接部门员工的工资占了公司总工资的60%以上,如果是研发型企业也许这是合理的,但却又不是研发型企业,是生产型企业。而且这类公司如果要控制人力成本的时候,通常第一想到的就是压缩员工工资和人数,间接部门的人却感觉每个人都很重要,不可或缺。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企业中的某个人因为自己的特长或技能,动不动就要加工资否则就要罢工。在老板被迫答应了这个人的要求结果导致其他人感觉不公平,引来新的情绪和不满,然后又只有去满足,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这部分的解决方案还是在前面部分讲的建立工资体系、考核激励体系和人才后备机制。讲到制度可能有人深恶痛绝,因为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没有制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笔者去一家顺德的机械企业调研过,在进入该公司办公室的第一感觉就是柜子特别多,除了一面墙上有窗户没有摆放文件柜以外,其他几面墙边都放着到天花板高的文件柜,更加让我感到震惊的是,除了这些柜子里面装满文件外,还有几个专门用来存放文件的文件室。各种文件、规定可谓是名目繁多。我想该公司制度应该够完善了吧?企业管理得也应该是井井有条吧?但调研后才发现,这家企业连一个仓库都管不好,库存不准那不叫异常,而且来一个新主管就自搞一套,管理上用一个字描述那就是“乱”!所以企业在设计工作流程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设计,设计出来的东西一定要实际可行,否则文件越来越多,规范越来越多,最后要么就是大家无所适从,要么就是放在柜子里面做摆设给外人看。完善可行的工作流程可以有效减少各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同时也可有效降低人员的培训成本。举个例子,有个企业的开发部门常常开发出新的产品,产品的零件通用性很差,即使在量产的时候也还在不断做设变;结果是车间疲于应付,采购忙乱不堪,报废的材料和半成品触目惊心,仓库各种各样的零件成堆,订单交期大量延迟,客户抱怨。老板常常为质量和交期问题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跟客户沟通。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工作流程没有标准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新的产品设计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所以没有按照“设计标准化、零件共用化、功能模组化”的思想进行必要的检查,如果有严格的审批,同类型产品中新的零件就不会这么多,因为设计不成熟造成的车间停工和零件报废、返工就不会这么多。而且正因为没有标准流程的原因,设变非常随意,造成整个生产系统混乱。也导致产品的成本很高。这是没有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或者是流程不实用而没有得到执行所带来的问题。在以上的案例中讲到了一个产品设计的作业标准或者称为审核标准,就是“设计标准化、零件共用化、功能模组化”。这是一个审核的思路零件共用化到底有哪些细节?功能模组化到底集成到什么程度?,具体细节还得在作业标准中描述,而且必须把员工的经验融入到其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用,发挥大的作用。在一个企业中,作业标准非常重要,它的影响不仅仅在成本方面,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业务甚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业标准通常跟作业流程配套,作为流程中的一个部分。比如在设备作业的流程中,就会附加设备的操作和保养作业标准,在培训作业人员的时候就会将这些标准作为培训教材和考核点,员工在上岗后就知道如何操作机器,如何保养机器,出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在哪里找设备,找哪些部门协助等等。建立了一套现实可用的制度体系,作业标准体系,将企业的管理流程化、制度化,将企业依赖人的管理转变为制度化管理,让企业在低成本、低风险的环境中运行,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讲到浪费,可能给人的印象是东西掉在地上被扫进垃圾筒或一块很大的材料只用了一小部分,而将其他部分破坏不能用了。这部分固然是浪费,但这只是浪费中很小的一部分,大的浪费包括很多内容,归纳起来有六大类:多做的浪费、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加工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和不良品、返修的浪费。下面详细说明每种浪费所包含的内容和产生的问题。1、多做的浪费。多做的浪费包括早做和多做两个部分,可能有些人不能理解这怎么也是浪费?这做出来的东西不也还可以用吗?其实不然,多做出来的产品或零件很可能在以后用不到而变成呆滞料,而且多做出来的产品需要占用多的容器和仓库的空间,需要增加人员搬运和管理库存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多做的库存会隐藏大量的未知问题。如果没有库存,有问题马上就会被发现。举个例子,如果车间机器运行状况不稳定,在没有库存的时候,由于必须要做到一定的产出数量,一旦机器停止运行,马上就会影响到其他部门材料或零件的供应,所以机器所在部门就必须想办法保证机器一直处于可运行状态。而如果有库存情况就不一样,如果过去有生产多余的库存存在,即使机器坏了也不会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运转,所以相关部门也就没有这种意识去维护机器。早做的危害性类似多做,但还有一点早做的危害就是:现在企业大多数都是按订单生产,如果提前将产品或零件做出来,一旦客户订单取消或变更,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浪费已是无法挽回。2、等待的浪费。等待材料到来、等待零件转移过来和等待机器运转都是浪费。等待的时间企业不会因为员工没做事就不给工资,而且等待的时间越长,就需要招聘更多的工人来完成工作任务,因为订单的交期已定,就那么长时间,其中如果你因为各种等待浪费了时间,就需要更多的人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订单任务。3、搬运的浪费。搬运本身就是一种浪费,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材料从进入车间第一个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