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问题一、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指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统一的人们的共同体。古代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地区(1)西周:犬戎活动在泾水以北和汾水以西地区。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在淮河流域分布着淮夷。春秋:在我国北方分布着狄、戎,南方分布着越族。战国:北方和东北草原主要分布着匈奴、东胡;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活动着越族。秦汉:边疆地区主要生活着匈奴(北)、西域各族(西部、西北)和越族(东南)。三国:吴国境内的山越,蜀汉境内的西南少数民族(南中)。古代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地区(2)东晋十六国:自东汉末年开始,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他们居住在今天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朝:①突厥: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后控制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②回纥[hé]:原住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中期,控制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地区。③靺鞨[mòhé]族:活动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7世纪中叶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黑水在北,分布在黑龙江下游,粟末在黑水南部。④南诏: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⑤吐蕃:青藏高原。古代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地区(3)两宋:①辽:原居于辽河上游一带;契丹建国后,逐渐控制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包蒙古大漠和黑龙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广大地区。②西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③大理:控制云南。④金:原居黑龙江、松花江和长白山一带;灭辽后,进入黄河流域;1141年宋金议和,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此线以北属金。元朝:蒙古建立全国性政权,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外迁,民族融合步伐加快。明朝:在漠北一带活动的是瓦剌和鞑靼[dádá],东北活动着女真各部。清朝:在全国分布着50多个民族。1、为什么说秦汉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①奠定了以后不同时期“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②秦汉时期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对后世统一国家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③统一的政治伦理和价值观念建立,使不同民族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特征。(版图主体)(制度主体)(文化主体)二、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1、北方主要少数民族:(1)匈奴族:兴起(蒙古高原)、发展(战国、秦、两汉)、分裂(东汉初)、内迁(南匈奴)(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2)鲜卑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386年北魏)(3)氐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发展(前秦统一黄河流域)(4)突厥族:兴起(阿尔泰山)、强大(6世纪中期)、分裂(隋)(5)契丹族:兴起(辽河上游)、统一(10世纪初)、建立政权(916契丹、947辽)(6)回纥族:兴起(色楞河)、强大(8世纪中期)、西迁(9世纪中期)、回鶻、维吾尔a、黑水靺鞨:强大(7世纪中叶以后)、发展(11世纪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1115年)、满洲(明时、1616后金)(7)靺鞨族:b、粟末靺鞨:强大(7世纪中叶以后)、统一(7世纪末)(8)党项族:强大(唐末五代)、建立政权(1038年)(9)蒙古族:发展(12世纪)、建立政权(1206)、统一全国(1279)、分裂(14世纪末)2、南方民族:1)南诏:统一(8世纪前期)2)吐蕃:兴起(青藏高原)、统一(7世纪前期)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十六国:氐[dī]族苻坚建立的前秦。北朝:北魏(鲜卑)两宋:①契丹:辽。②党项:西夏。③女真:金。元:蒙古建立全国政权。清:满族建立全国政权。中国古代的民族战争战争性质主要内容具体事例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把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作为民族交往的经常方式和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朝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朝之间、蒙古与宋朝、明朝之间等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进行的战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朝灭南宋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权巩固统一、反对分裂的战争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的叛乱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金反对辽、蒙古反对金、后金反对明朝的战争国内民族抵御外国民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国内民族抵御外国民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清政府对沙俄侵略者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历史上民族间的和平交往交往形式具体事例和亲西汉初年昭君出塞;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会盟议和1005年初,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经济文化交流两宋时期与各少数民族的交往:通过互市和榷场的形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册封清朝入关以后,顺治皇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通贡指贡品赏赐。如靺鞨族对唐朝的纳贡;宋朝给辽、西夏、金的岁币设置管辖机构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清朝派驻藏大臣朝代边疆和民族政策秦朝①战争:北方反击匈奴,南方征服越族;②设置机构管辖:北方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南方设桂林、南海、象郡;③开发:向岭南地区移民汉朝①和亲:西汉初期由于实力上无力反击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后期的和亲是双方的要求,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②战争:汉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东汉前期,大将窦固、窦宪两次出击北匈奴,解除了其对北部边郡和西域的威胁③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在西南地区设郡;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④出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唐朝①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缓和民族矛盾;②军事上反击少数民族的骚扰;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都督府和都护府的设置;④实行和亲政策:与回纥或吐蕃的和亲;⑤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注重边疆地区的开发元朝设置管辖机构进行管理,如在东北设立辽阳行省,北方的岭北行省,西南的云南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明朝①在西南地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②与蒙古实行封贡互市;③在西藏地区设置卫所,任用当地人担任各级官吏,进行管理,并建立了僧官制度清朝①平定边疆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如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②采用册封宗教首领和派驻中央官吏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③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④平定三藩之乱,清军进驻台湾,并设立台湾府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新疆和台湾的联系和管辖认识:西藏、新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行径都是违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不得人心的,注定要失败。我们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同一切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时间新疆西藏台湾三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西汉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唐朝唐朝在今新疆地区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进行管辖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2、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元朝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澎湖巡检司,正式管辖台湾(当时称琉球)。明朝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清朝1.乾隆帝时,平安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2.左宗棠收复新疆;3.1884年,清政府设新疆行省1、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2、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从此达赖、班禅必须经中央政府的册封。3、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管西藏。4、乾隆帝确立金瓶掣签制度。1、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2、1895年,清政府因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中华民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同)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2、一五计划期间,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三条公路,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3、1959年,西藏开始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4、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铁路开通,使西藏发展进入新时期。1、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2、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打破了两岸隔绝状态;3、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时间新疆西藏台湾中央政权汉:西域都护唐:安西、北庭都护府元:岭北行省清: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西北西唐:松+文;尺+金;长庆会盟元:宣政院明:乌斯藏都司;僧官制度清;达赖、班禅、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西南西汉:汉武帝设夜郎、滇郡蜀:诸葛亮治蜀唐: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元:设云南行省明:土司制度清:改土归流平息吴三贵叛乱东北唐:黑水都督府大祚荣渤海郡王明:奴尔干都司清: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辖区东南两汉:汉武帝在南越设九郡元:澎湖巡检司清:1662郑成功收台,1684设台湾府秦:桂林郡、象郡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2、结合古代中央政权对西部、西南地区管理的史实,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史实:成功经验:①政治上设立相关行政机构,加强行政管理。②经济上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与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民族政策上遵循平等,各民族和睦发展。④军事上加强对边疆的保护和对分裂势力的镇压等。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一、先秦——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阶段二、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三、魏晋南北朝——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五、辽宋夏金元——中国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四、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六、明清——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民族融合问题:1、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2、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三次高峰:●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联系的结果。它也是中国历史上一种进步和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民族融合的趋势往往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有利于民族融合统治政权的有关政策,加速了民族融合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和平相处,推进了民族融合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反压迫剥削的斗争,发展了民族融合民族之间杂居通婚,巩固了民族融合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分裂时期的人口迁移,加速了民族融合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春秋战国时期,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和华夏族逐步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内迁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到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出现了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第一个高峰。隋唐时期,汉族与边疆各族的交往空前频繁。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元朝时期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在元朝时已被视为“汉人”;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朝时期更有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明清时期,我国境内生活着五十多个民族,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落后民族在政府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