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图形的周长。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维。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线、卷尺、图片、计算周长表格等。学具准备:直尺、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建构模型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小礼物(出示小图片),由于时间关系,老师没来得及剪下来,你能自己试着把它减下来吗?(学生动手剪图形)2、师:你是怎样剪的?(学生能够说出是沿着边剪的)用手摸一摸图形的边。3、引入“周长”,提示课题。出示: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图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课桌面的周长。游泳池一周的长度,就是游泳池的周长。二、尝试探究,认识周长1、出示各种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都认识吗?它们的周长在哪里?2、指出图形的周长。先抽生演示指图形的周长,老师引导明确从起点出发走一周回到起点。再让每生选三个图形指出它的周长。3、找身边物体的周长。让学生找然后汇报。5、变式练习,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谈话:我们找了这么多图形的周长,是不是所有图形都有周长呢?(出示“下面图形是否有周长”和“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否标对了”两道题)4、理解周长的含义。你认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三、合作探究,强化理解。置疑: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1、抽生说方法。2、小组为单位测量周长,填在表格里。3、汇报方法及结果。引导发现方法的多样性。四、学以致用,练习巩固课件出示练习题,完成、汇报、讲解。五、全课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认识周长》学情分析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认识周长》效果分析1.如何关注全体学生。本节课教者能从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出发,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参与探索和交流。但从整个过程看,教师还是缺少点面向全体的意识,导致部分学生课堂上缺少一股参与的热情。2.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新课程标准提倡学习主体的互动化,强调学习主体间的多向选择、沟通和协调。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仍过多地局限在师问生答上,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地知识教师不要代替,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但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必要时教师该点拨的还是要点拨,该问的还是要问……”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教师必须有效地引导学生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积极建构。《认识周长》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按照设计者的编排思路,我们发现本单元更强调周长概念的建立和测量,重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探索,同时淡化纯周长的计算。因此本单元我用学生自己动手剪图形来引出周长概念。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内容,通过个性化的计算方法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一起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最后教材设计了实践活动——室内测量,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请你口算出它们的周长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1)(2)一样姓名头围胸围腰围量一量填一填《认识周长》教后反思《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周”是周围的意思。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最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以安排多一点的内容,把时间把握得更加紧凑一点。但是在学生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叶子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课标解读我执教的这节课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的内容。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是学生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同时,也是为探索后一一节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了铺垫。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几何与图形”中提出了“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第一部分,教材呈现了一些规则或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旨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这个概念中有三个关键词,封闭图形、一周、长度,在这里,概念的关键词应该是“长度”,图形的周长实际就是用适当的长度单位量出图形边线的长度。因此,课堂中要紧紧抓住“长度”一词结合实例来引导学生思索,出现图形后,要让学生充分明白从哪到哪的长度才是周长,步步引领学生建构出周长的概念。第二部分,提出“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的问题,呈现学生探索图形的周长的活动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探索一般图形的周长,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本节课不可忽视周长的测量环节,测量图形的周长,不仅是推导公式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教学目标。在经历不同图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中,充分感知周长是长度,是可以测量的,同时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