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生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单纯的认知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呢?一、把握师生互动的时机1.在需要探究时进行互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也往往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是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系。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作为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43+21。教师问:“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64。教师继续追问:“那么43+21为什么等于64?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先算40+20=60,再算3+1=4,最后60+4=64。也可以先算43+20=63,再算63+1=64。还可以先算40+21=61,再算61+3=64。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算法,“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发现原来这些方法都是“把加数看成整十数来口算”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2.在学生困惑时进行互动。学生在听课、讨论、解题中出现怀疑或困惑时,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教师要注意保持儿童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有效师生互动,从而达到释疑的目的。如,学习平角的概念以后,有学生受平角表象的干扰,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直线也就是平角。此时教师不给予简单的判定,进行这样的互动环节:教师问“平角的定义是什么?它应具备什么条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回答。一学生说:“平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顶点。”另一学生说:“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教师又问:“平角和直线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教师接着问:“现在,你们还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直线也就是平角吗?”学生摇头。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常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3.在学生错误时进行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来自于课堂本身,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结果,具有鲜活性。教师如果能把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巧妙地利用,进行师生互动,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如“认识11到20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11到20,游戏是“石头、剪刀、布”,规则:同桌两人玩,谁赢一次,谁从桌上拿两根小棒。学生汇报时,多数学生都是双数,只有一个学生说是9根。这时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可能是9根吗?”一名学生说:“不可能是9,因为每赢一次只能拿两根,不可能是单数。”老师夸奖了这位学生,并引导其他学生两根两根地数小棒,结果没有出现9。那位说9根的学生这时明白了自己少数了一根。以错误为生长点,恰当引导,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细心体悟错在何出,让他们觉得学习贵在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双数和单数之分,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注重师生互动的参与面1.关注学生的差异。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有时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其实,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也许对话的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但关注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24时计时法”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条题目:小红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小红睡了多长时间?审题后教师说:“同学们,你们自己先算算看?”学生操作后汇报是10小时。教师问:“能说说你的方法吗?”学生有的是数的;有的是画时间线段图,再数的;还有的是通过计算的12-8=4(小时)4+6=10(小时)这里,教师任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便是比较好地关注了学生自身的需要,顺应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个性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2.引导学生合作。师生互动并不是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下的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全体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请小朋友数出1000个小棒,大家都能独立完成;接着老师让小朋友数出更大的数,10000可以怎样数?这时,教室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为孩子们发现自己手中小棒不够了,而且和同桌合在一起还是不够,怎么办呢?短暂的讨论后,孩子们就想到了和另外小组的合作,1000、2000、3000……10000。“哇!这么多!”教室里充满惊叹声。在这里,学生不仅探究了数学知识,同时由学习材料引发了对学习方式的探究,而且,老师没有一句要求合作的提示语,但小朋友却通过互动,自然地用到了合作学习的方式,顺利地数出了10000个小棒。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在学生需要时,教师适时地组织起互动,那么这样的学习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总之,师生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效率怎能不提高?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是老师先发起,之后老师邀请同学与自己合作做出某种东西,做出哪一道题,或是帮老师完成某个事情,这样一来,所有的同学就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参加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与教师合作完成某个事情,从而调动学生思维。教学中师生互动,怎么动?注意教的时机,激发互动学生在根据《教与学整体设计》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讨论中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经讨论后,还是似懂非懂,这正是学生渴望启发最强烈的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析事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注意教的艺术,乐于互动《教与学整体设计》中对于疑难问题,教师没有直接讲授,不将自己或前人的较深的思维过程强加给学生。如《教与学整体设计》中有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发酵粉是由碳酸钠、碳酸氢钠与某些酸性物质(如酒石酸)混合而成的,用于蒸制馒头、面包等。(1)在家里用玻璃杯、玻璃片、含生石灰的干燥剂、水、发酵粉等,设计实验证明,发酵粉加水能产生二氧化碳。(2)简述实验操作的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3)发酵粉可以使蒸制的馒头、面包等疏松多孔,请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其原因。”刚开始,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动手。我便引导他们思考:设计的要求应包括哪些?二氧化碳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需要哪些仪器用品?通过这些简单问题的回答,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实验。因此,《教与学整体设计》比较讲究教的艺术,精心设置,创设类似的、简明的、呈现梯度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注意教的对象,全体互动《教与学整体设计》将疑难问题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真正实现面向全体互动。如《教与学整体设计》中关于实验室蒸馏石油这一实验,我们设计了这样5个思考题:①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位于什么地方?②蒸馏烧瓶中为什么要放几粒碎瓷片?③馏出物和冷却水的流动方向怎样?④为什么接受容器使用锥形瓶?换成烧杯好不好?为什么?⑤到目前为止,有机化学的哪些实验中使用了温度计?其水银球的位置在哪里?这样化解了难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后进生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或对问题全面理解;中等生则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优等生则运用蜻蜒点水,仅点拨关键。这样才能使学生全体互动、得到发展,很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开放分类:师生互动的例子创设巧妙的问题情景。如在复习碳酸盐与酸反应的原理时,首先给了学生如下情境:向装有10mL2mol/LNa2CO3溶液的试管中边振荡边逐滴滴加2mol/LHCl溶液至15mL,最终可收集到CO2气体多少毫摩尔(设产生的CO2全部逸出)。问题一出来,绝大多数同学根据Na2CO3跟HCl生成CO2的反应方程式知道反应中Na2CO3过量,按HCl的有关数据求知可得CO215毫摩尔。此时教师没有急着去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让学生动手做如下实验:向某Na2CO3溶液中边振荡边不断滴加2mol/L的HCl溶液,注意观察现象。实验过程中学生好奇地发现开始滴加HCl溶液时并无气泡产生(这与原来的设想恰好相反),后来随着加入HCl溶液量的增加,才有气泡产生。这一与原来假设相去甚远的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情不自禁的议论,通过讨论、交流大家取得了共识:由于此实验中Na2CO3跟HCl首先按1:1反应生成NaHCO3,然后NaHCO3再跟HCl按1:1反应生成CO2,故开始反应时不放出CO2。此时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研究前面的问题情境,大家一致认为此计算应按两步反应进行,可收集到CO2为10毫摩尔。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对Na2CO3跟HCl反应(实质是CO32-与H+的反应)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此时教师的任务是不能让学生产生满足感,要通过创设新的情境使教学过程中波澜再起。所以接下来这位老师又要求学生用刚刚实验中用到的两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在不加振荡的情况下向Na2CO3溶液中快速滴加HCl溶液,观察实验现象。结果大家发现实验刚开始时就有气泡产生了。此时学生的表情由原来的好奇变成了惊奇:此结果不又跟我们刚刚得出的反应原理相矛盾了吗?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强化,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再一次高涨起来。接下来的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理解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由于实验过程中不振荡溶液和盐酸的快速滴加,使反应物不能充分混合,从而HCl在反应中局部过量,故在反应开始后就发现有气泡产生。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一波三折的情绪体验。通过对两个实验现象的对照,使学生得到了如下的自我感受:即使对于同样反应物的化学反应,由于实验操作方法的不同,其结果也可能是不同的。创设有梯度的问题情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策略,让问题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把学习内容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倾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与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探究合成氨气的适宜条件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②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③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⑤综合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方面,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当教师把这些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师生、生生扩大了互动空间。让学生的作业活起来。二期课改提出,政治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