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第四节明清时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科:历史教学内容:高三历史复习第四节明清时期一、考点(一)明朝(1)明朝的政治(2)明朝初期的统治①明朝的建立②君主专制的加强(3)营建北京(二)明朝的经济(1)明初恢复经济政策(2)农业和手工业的新发展(3)商品经济的活跃(4)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5)一条鞭法(三)明朝的民族关系1.瓦剌和鞑靼(1)“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2)俺答汗与明朝修好(3)明长城2.满洲的兴起(1)满洲的兴起(2)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3)后金的建立与发展(四)明朝的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五)明末农民战争1.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2.明末农民战争(1)农民战争的爆发与发展(2)李自成起义军灭亡明朝(3)清军入关与起义军的失败(六)清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1.封建专制的加强(1)军机处的设置(2)文字狱2.清朝前期的经济(1)清初鼓励垦荒与农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发展(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①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封建制度的阻碍(七)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政策1.维护社会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2.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侵略(八)明朝文化1.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2.总结性科学成就的出现3.科举、学校和书院4.文学和艺术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史实、历史现象。(二)能够理解和掌握明、清的历史特征和发展线索。再认、再现明初、清初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措施。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末农民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康熙帝、雍正帝的有关史实和本时期的基本历史概念。(三)分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概况和影响,认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和后果。(四)概括分析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强化的特点、表现和影响,理解君主专制的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之一。(五)通过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在思想、教育和文学方面的反映,进一步理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六)了解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方面的重大事件及对外关系的新特点,认识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七)通过对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封建政治统治、社会经济状况与阶级矛盾尖锐之间的关系,认识“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亦反映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三、知识结构明朝(1368—1644年)(一)明朝的政治1.明朝的建立:1368年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①废丞相,权分六部②废行省,设三司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④八股取士⑤营建、迁都北京3.明朝后期宦官专权4.明末农民战争与明朝的灭亡(1)原因:①政治黑暗②土地兼并、赋税沉重③陕北灾荒(2)发展:①爆发②主要斗争:李自成的斗争张献忠的斗争(3)失败:清军入关与满汉地主的联合进攻(二)明朝的经济1.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2.经济的发展(1)农业:①农作物产量的提高②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③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2)手工业:①手工业中心②生产技术和规模的发展(3)商品经济的活跃:①商品范围的扩大②城市经济的发展③货币的变化(4)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5)赋税制度的变革:“一条鞭法”的实行(三)明朝的民族关系1.与蒙古的关系(1)与瓦剌的战争(2)与鞑靼的修好(3)明长城的修建2.与满洲的关系(1)满洲的兴起①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②后金政权的建立(四)明朝的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2.华侨开发南洋3.明朝中期的抗倭斗争4.西方殖民者的侵略(1)葡萄牙侵占澳门(2)荷兰侵占台湾5.西方文化的传入清朝(1644—1840年)(五)清朝前期的政治:封建专制的加强1.军机处的设置2.文字狱(六)清朝前期的经济1.清初的经济政策:(1)鼓励垦荒(2)“摊丁入亩”2.经济的发展:(1)农业:耕地的增加(2)手工业的发展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发展状况(2)发展缓慢的原因(七)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1.巩固统一的斗争(1)平定边疆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2)迎接土尔扈特部归国(3)加强对西藏的管辖2.清朝的疆域及行政区划(八)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1.维护领土主权的斗争(1)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台湾府的设立(2)抗击沙俄侵略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2.闭关政策(九)明清文化1.民主思想的产生:(1)原因(2)杰出思想家及其著述2.科技(1)总结性科技成果:①李时珍与《本草纲目》②徐光启与《农政全书》③宋应星与《天工开物》(2)西方科技的传入3.教育、专制主义色彩的加强(1)科举(2)学校(3)书院4.文学和艺术(1)文学、古典小说(2)艺术:①戏曲②绘画【同步达纲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最主要前提条件是()A.农业生产的发展B.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D.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分析与答案:本题是程度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有关知识的掌握、比较及深入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答案是C。2.清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调整生产关系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C.加强经济掠夺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清朝初年,清政府的经济政策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比较、概括、深入认识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题目中所提供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土地所有权、税收制度的问题,这些涉及到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权、产品分配等内容。答案是A。3.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分析与答案:本题是程度型选择题,涉及对“地丁银”知识的理解,考查全面、深入认识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A、B、D选项涉及的是征收“地丁银”的具体办法,与题干要求不符。答案是C。(二)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年份全国耕地面积全国人口全国征收的粮食洪武14年(1381年)3667715顷59873305口26105251石洪武26年(1393年)8507623顷60545812口32789800石净增数4839908顷672507口6684549石(注)洪武是明太祖的年号据《明太祖实录》、《明史》材料二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明太祖即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其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户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又以中原田多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疏地二亩,免租三年。摘自《明史·食货志》材料三国初兵荒之后,民无定居,耕稼尽废,粮饷匮乏。初命诸将分屯于龙江等处,后设各卫所,创造屯田,以都司统摄……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摘自《明会典》回答:①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②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找出上述现象的原因。③对上述现象应如何认识?分析与答案:本题是一道综合的材料解析题,材料选择既包括原始统计数据,也含有文字记载。主要考查对明朝初年土地问题和相关政策的知识,涉及阅读理解材料,结合材料所提供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第①问应充分利用材料中所提供的时间、数据所反映的土地与人口状况的变化趋势概括其反映的历史现象。第②问需要结合第①问所得出的结论,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之进行概括。第③问应运用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对明初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进行评价。答案如下:①明太祖统治时期,人口、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②调查全国土地,清查地主隐瞒的土地;奖励垦荒;军队屯田。③明太祖调整统治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政府的收入,巩固封建统治。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回答:①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②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分析与答案:本题涉及清初年统治者对农业和工商业政策的相关知识,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第①问应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概括。第②问首先需要对三段材料所反映的史实进行高度概括,并结合这一时期历史发展趋势对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答案如下:①重本抑末。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三)问答题1.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分析与答案:本题是一道材料型的说明、评论式问题,涉及秦朝和明清时期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知识。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本题的解答:首先应理解材料中所提的观点并加以概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对判断的结论进行说明、论证。答案如下: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择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2.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分析与答案:本题是一道通过题目设置新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的问答题,对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要考查对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文化现象的掌握。涉及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历史阶段特征,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环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以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首先应理解题目中所提供的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趋势,结合这一趋势和题目要求去回忆相关知识,按题目要求作答。答案如下: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佳作。戏曲丰富多彩,《牡丹亭》等名剧先后问世,地方戏曲繁盛,京剧形成。“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