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综合模拟测试题历史部分(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三综合模拟测试题历史部分(二)第Ⅰ卷(选择题共7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监督官吏的违法行为,整顿吏治是维护封建王朝稳定的重要因素,据此回答1~5题。1.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A.执掌群臣奏章B.负责监察事务C.下达皇帝诏令D.兼理宫廷财政2.汉武帝时,分全国为13州,各州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属于A.军政长官B.行政长官C.监察官D.司法官3.下列改革重视整顿吏治的是①北魏孝文帝改革②北宋庆历新政③北宋王安石变法④明中期张居正一条鞭法A.①②④B.①②C.②④D.①③4.北宋地方官中专门负责监督行政长官的是A.知州B.转运使C.通判D.节度使5.明前期由锦衣卫、东、西厂负责监视,侦查官员的活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不断巩固B.皇权专制加强C.封建主义走向衰落D.监察制度日臻完善经济重心的南移与人口迁徙,构成中国古代历史的两个表象,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思考这方面的史实,回答6~8题。6.南朝时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直接原因是A.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B.优越适宜的地理环境C.统治阶级的措施得利D.北方先进技术南传推广7.五代十国时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可以说明下列哪一观点A.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B.战争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经济发展C.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D.社会改革可以推动社会发展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至宋元时期最终完成,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元朝开通大规模的漕运和海运B.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C.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业中心D.边疆人民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地区中国古代史上的门阀世族地主阶级,凭借门第、族望而世代盘踞高位,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据此回答9~12题。9.有利于门阀士族获得参政特权的重要因素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C.曹操推行的屯田制D.魏晋时期的分裂局面10.魏晋时期,促使世家大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A.脆弱的中央集权B.独立的庄园经济发展C.玄学的兴起D.森严的等级制度11.门阀士族鼎盛时期是在A.汉魏B.西晋C.东晋D.南朝12.门阀士族势力在隋唐时期趋于急剧没落。给予门阀地主致命打击的因素有①唐末农民起义②均田制③科举制④三省六部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据此回答13~16题。13.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①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②指出了战争的实质③为英国的殖民侵略辩护④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要求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④1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哪个国家的侵略严格地说不具有资本主义扩张的性质A.英国B.俄国C.法国D.美国15.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同的战区是在A.京津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台湾北部D.广东沿海地区16.在近代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北京曾两次被侵略军占领,两位在位的皇帝外逃,他们是A.道光、咸丰B.同治、慈禧C.咸丰、光绪D.光绪、宣统中国近代史上,进步势力与落后势力进行了三次大论战,据此回答17~19题。17.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大论战的中心主题是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B.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C.是土地国有还是地主私人占有D.要不要进行民主革命18.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中的封建顽固势力包括A.洋务派B.地主阶级革新派C.立宪派D.保皇派19.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阵营内部出现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场争论的进步性说明了①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②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③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④问题与主义不能分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15世纪初叶的郑和下西洋,在航海史上如彗星现空,灿烂于一时,又转瞬即逝,而且无以后继,中国人终于失去加入15、16世纪之交的世界性地理大发现行列的机会,落后于西方的历史也由此埋下伏笔。据此回答20~22题。20.造成上述遗憾的根本原因是A.郑和本人的因素B.郑和下西洋是劳民伤财而又无补于国的“弊政”C.明代的海禁政策D.农耕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21.随郑和远航的马欢在《纪行诗》中说:“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指出这次远航的主要目标是A.向海外作军事征服B.推销商品C.创航海史上的壮举D.政治远航、向海外宣威22.郑和下西洋A.加强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B.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C.带动了更多的中国人开发南洋D.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在1927~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工作中心发生过两次转移,即土地革命时期从以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为中心的转移,解放战争时期由以农村为中心向以城市为中心的转移。这两次转移都是中国革命的需要,是整个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道路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此回答23~25题。23.“八七”会议要求全党举行城市武装起义和农村暴动来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当时农村暴动的主要目标是A.进攻和夺取城市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C.实现从以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为中心的转移D.从农村中发展壮大革命力量2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①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②革命胜利后的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③向社会主义和工业化国家转变④革命胜利后党的作风问题⑤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25.在这两次转移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次转移是被迫的,第二次转移是自觉的、主动的B.第二次转移是被迫的,第一次转移是自觉的、主动的C.两次转移都是被迫的,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D.两次转移都是自觉的、主动的,是党成熟后的政策困难与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党经历过若干次较为困难的时期,但最终都战胜了困难,使挫折成为自身成熟与进步的出发点,据此回答26~28题。26.史学家胡绳指出:“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共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政治上“成熟”表现在①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②依据中国社会性质提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③两次克服了党内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使革命转危为安④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7.1941~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不包括A.严重的自然灾害B.“左”倾错误的影响C.日军的残酷“扫荡”D.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28.“文化大革命”能够被全面发动的直接原因是A.党内民主制不健全B.以阶级斗争为纲已成为指导思想C.对党内不同意见采取了错误斗争D.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必然结果土地问题是近代中国革命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回答29~30题。29.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实质是A.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所有制关系B.劳动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制C.苏维埃政权的土地公有制D.劳动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30.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其实质是A.使根据地渡过严重的经济困难B.变革农村生产关系C.建立抗日战争的物质基础D.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在欧洲科学与宗教的斗争从中世纪就开始了,16世纪中期以后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随着近代科学的不断发展,教会宣传的“上帝创世说是一切学问的最终源头”的神话最终被彻底打破。据此回答31~33题。31.在16世纪中期的欧洲,科学与宗教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的社会背景是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城乡逐渐发展②罗马天主教会残酷迫害敢于向教会挑战的科学家③波兰、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摆脱了罗马天主教皇的控制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使人们的思想获得大解放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④D.②③32.揭示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原理的科学家是A.哥白尼B.伽利略C.开普勒D.牛顿33.工业革命以后,标志着科学彻底摆脱神学而独立的重大科学成果是A.相对论的提出B.细胞学说的确立C.生物进化论的创立D.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在世界上占有突出地位。据此回答34~35题。34.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其对外贸易政策是A.“自由主义”B.重商主义C.“势力均衡”D.“门户开放”35.英国的经济霸权丧失于A.第二次工业革命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D.第二世界大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又称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是二战后新崛起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力量。据此回答36~38题。36.这些新兴国家在二战前的共同特点不包括A.多数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附属国B.经济上受帝国主义的控制,资源遭掠夺C.绝大多数国家位于赤道以南D.一些国家已建立起出口主导型的产业结构37.二战后,促使韩国、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同因素是A.采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B.利用了西方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C.利用本国廉价资源吸收外国投资D.接受国外大量军事定货38.新加坡和韩国成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是①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②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③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④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4分)二、非选择题(共5题,39题12分,40题15分,41题13分,42题16分,43题18分,共74分。)39.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效地控制人身,其关键一条,在于它从控制人的生计下手,“划地为牢”,倾全力将人身固着于土地之上。请问答:(1)周秦到唐中叶,土地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分)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1分)(2)北宋中期,赋税制度有何新规定?(1分)主要目的何在?(1分)(3)明万历以后,推行“一条鞭法”,清康熙年间,又推行“摊丁入亩”,两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这种赋税政策的积极意义是什么?(6分)40.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现象的社会基础是什么?(4分)指出“百家”的本质和“争鸣”的核心问题。(2分)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界出现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基础是什么?(3分)指出“新文化”的内涵(2分)及其形成运动的条件。(3分)对这两种思想文化现象的共性,请你提出哲学上的认识。(1分)4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根据右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所示,澎湖列岛是,元朝曾在此设机构管辖台湾,当时台湾称为。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进军台湾,澎湖一战后,郑氏政权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4分,每空1分)(2)近代以来,战争后,清政府在台湾建行省,第一位台湾巡抚是。(2分)(3)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什么?(2分)我国坚持“和平统一”,为什么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分)42.罗斯福新政实施时,曾有美国人说这是法西斯主义,也有美国人说这是“潜滋暗长的社会主义”。请结合“新政”措施对上述观点加以评述。(16分)43.17世纪中期,英法两国的社会变革有何根本不同?具体表现怎样?两国间的变革有何内在的一致性?说明了什么?(18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8小题,共76分)1.D2.C3.B4.C5.B6.D7.A8.A9.B10.B11.C12.B13.A14.B15.D16.C17.D18.A19.C20.D21.D22.C23.A24.B25.A26.C27.B28.B29.D30.D31.A32.A33.C34.A35.B36.D37.A38.D二、非选择题(共5题,39题12分,40题15分,41题13分,42题16分,43题18分,共74分。)39.(1)计口授田(1分);人口、土地(1分)(2)方田均税法(1分),增加封建政府收入。(1分)(3)地丁合一(2分)积极意义:a.对于专制君主来说,只有将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紧紧联在一起,加以控制,才能有效地掌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