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同步检测(九)第三章单元测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南方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据此回答1~9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特点的是()A.中原发展相对缓慢B.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C.商品经济水平较低D.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答案D2.南北朝时期,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的任务是()A.开发江南,恢复北方经济B.发展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C.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D.少数民族实现农业化解析考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经济决定政治,南北朝时期政治混乱,破坏经济,而经济落后又阻碍了统一的进程,统一是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任务。答案A3.南北朝时期,对改善生态环境起了积极作用的是()A.江南经济的发展B.北方畜牧业的发展C.庄园经济的发展D.统治者奖励耕织解析这是一道史地综合题,许多历史现象都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经济的发展也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本题即是结合生态环境分析北方畜牧业发展的。答案B4.在古代,农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兴衰。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非常快。下列地区不属于江南重要产粮区的是()A.三吴地区B.洞庭、鄱阳湖流域C.成都平原D.岭南和闽江流域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六朝时期,三吴地区最发达,当然粮食产量高。B、C两项教材有叙述,岭南及闽江流域虽也开发,但不是重要产粮区。答案D5.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最基础的手工业部门之一。培育出一年内八次出茧的新品种是在()A.蜀汉B.东吴C.曹魏D.东晋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答案B6.在冷兵器时代,武器锐利与否很重要。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它不可能用什么技术生产()A.铸铁柔化处理技术B.夹纻技术C.百炼钢技术D.灌钢法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A项是战国时的冶铁技术,B项是漆工艺技术,C、D两项是炼钢技术,最不可能用的技术自然是B项。答案B7.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手工业发展最突出的是…()A.丝织业B.冶炼业C.制瓷业D.造纸业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三国时期,蜀汉所产蜀锦,遐迩闻名,行销吴、魏。故选A项。答案A8.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人口有500多万,近1/6来自北方。与之有关的现象有()①中原经济发展相对于江南来说缓慢②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此题实际考查北民南迁的影响,②③教材中有叙述,同时也使北方丧失了劳动力,故①也正确。而人口迁移是民族融合的方式之一,故④也正确。答案C9.从地理位置看,古代中原地区相当于今华北油田的范围内。关于石油的利用可以追溯到()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此题虽是小字内容,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故提醒学习时注意。答案D我国南北朝时期,科技也有一定发展,有些成就仍是世界领先的。据此回答10~12题。10.《缀术》是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在唐朝时传入日本,曾成为日本的教科书。《缀术》是谁写的()A.刘徽B.祖冲之C.贾思勰D.裴秀解析《缀术》是祖冲之著的。答案B11.某电视剧摄制组要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A.毛笔、纸张B.临摹的《洛神赋图》C.王羲之的《兰亭序》D.相州军刀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造纸术在东汉时就已改进和应用,《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所画,王羲之也是东晋人,相州军刀在北魏时著名。故从时间上判断,应选A项。答案A12.下列典籍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具有很高价值的是()A.《禹贡地域图》B.《水经注》C.《齐民要术》D.《水经》解析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通过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100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具有很高价值。答案B佛教的传播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非常迅速的,且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13~15题。1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时期寺院很多的原因不包括()A.统治者利用宗教使人民甘受剥削,大力支持寺院B.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民寻求寺院庇护C.为了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D.宗教教义符合战乱中人们的需要解析此题实际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盛行的原因。宗教发展客观带来的影响是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而非宗教盛行的原因,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1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为传播,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A.绘画题材B.建筑风格C.哲学斗争D.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史论结合能力。A项有曹不兴的画为证,B项有寺院建筑为证,C项有范缜的《神灭论》等反佛思想为证,D项所述应是指儒家思想。答案D15.被称为“书圣”和“佛像画始祖”的人分别是…()A.王羲之和顾恺之B.蔡邕和曹不兴C.王羲之和曹不兴D.钟繇和顾恺之答案C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异常繁荣,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据此回答16~20题。16.文学是对现实的反映。建安文学的特点是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下列内容不是其代表作的是()A.《蒿里行》B.《七哀诗》C.《悲愤诗》D.《木兰辞》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木兰辞》虽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它是北方民歌,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答案D17.与右图人物有关的著作是()A.《蒿里行》B.《归园田居》C.《采桑度》D.《敕勒歌》解析此题考查文学素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著名诗句,与之相关的诗是《归园田居》。答案B18.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是由众多的书法家创造出来的,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的是()A.蔡邕B.钟繇C.王羲之D.王献之答案B19.下列图片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是()①云冈石窟②白马寺③昭君出塞④“汉委奴国王”金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③体现了国内民族交往,①②体现了外来佛教对中国的影响,④体现了中日交往。故①②④符合题意。答案C20.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分裂、动荡,但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少领先世界的成就,其原因包括()①北方经济的恢复和江南经济的开发②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③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④建立在领先世界的秦汉文化的基础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文化发展离不开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各民族间、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以及历史的继承与发展,这些要素具备的越充分则文化越发展,反之亦然。此时虽有民族融合与民族交流,但少数民族封建化并未完成,故选D项。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21题10分,22、23题各15分,共40分)北朝方格兽纹锦(吐鲁番出土)21.下面三幅图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读图回答问题:北朝方格兽纹锦(吐鲁番出土)图1南朝青瓷(南京出土)纸绘生活图(吐鲁番出土)图2图3(1)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你能读出哪些历史信息?(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问从图片中提取信息,既要注意其反映的信息——什么行业、状况如何等,又要注意图片的内容——兽纹锦上织的是什么、青瓷的造型及装饰、吐鲁番的生活场面。第(2)问实则要求总结出三幅图的共同点——手工业发展状况,然后分析其原因,其原因在回答时要注意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融合、政治分裂对经济的影响,侧重于思维训练。参考答案(1)图1表明北方的纺织业特别是织锦业比较发达,其图案也体现了鲜明的北方风格;图2形制美观,制作精良,表明当时南方制瓷业特别是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以莲花装饰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盛行;图3的纸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反映了造纸技术进步明显,其画面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三幅图体现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手工业水平较高。(2)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江南迅速开发;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发展;分裂割据政权中的一些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发展经济,以上因素都利于手工业发展。22.请欣赏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云冈石窟佛像龙门石窟佛像(1)这两尊佛像是鲜卑人先后开凿的,请问它们现在位于何地?(2)仔细观察一下,说一说两者在外貌气质上有什么差别?这种差别体现了哪一历史发展趋势?(3)“北石窟,南寺院”是佛教兴盛在建筑上的表现。佛教为何盛行?(4)佛教既然有利于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为什么有的皇帝还灭佛呢?典型的皇帝有谁?解析此题以两尊佛像入题,考查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的原因、对石窟艺术的影响及统治者抑佛的原因等知识点。第(1)问从“云冈”“龙门”这一信息上回顾教材,属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第(2)问从两尊佛像的外貌特征及地理位置考查了民族融合这一趋势;第(3)问教材叙述很明确;第(4)问重在审题,该问不要求全部回答佛教的影响,只要求回答佛教盛行对统治者都有什么不利影响。参考答案(1)山西大同;河南洛阳。(顺序不可颠倒)(2)云冈石窟的佛像脸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是典型的胡人形象;龙门石窟的佛像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典型的汉人形象。这种变化体现了民族融合这一趋势,具体表现为汉化。(3)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痛苦不堪,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4)原因:佛教盛行,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因此灭佛也是从加强统治出发。代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23.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经历了由北方到南北趋向平衡再到重心转移到南方的发展演变过程,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回答下列问题:(1)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呈现什么趋势?结合史实加以论证。(2)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3)这种趋势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有何影响?解析这道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趋势很明确,史实需要概括归纳;第(2)问教材中叙述明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第(3)问则是在前两问的基础上分析历史发展趋势,难度也不大。参考答案(1)趋势: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史实: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闽江流域和岭南,三吴地区最发达;手工业方面,吴国的缫丝业、蜀锦,南方的青瓷及建业、扬州的造纸业都很著名;南方的商品经济也相对比较活跃。(2)北民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和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民族融合的促进;统治者的重视;南方政局相对稳定。(3)这种趋势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