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同步检测(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春秋战国纷争及民族融合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把“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是下列哪位人物()A.禹B.启C.桀D.汤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登上王位,将“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答案B2.二里头文化距今年代和地域与史书上记载的夏朝相符;二里头的宫殿遗址面积相当大,有殿堂、庭院等建筑遗迹。据此分析二里头文化遗址在今()A.河南省B.山西省C.陕西省D.河北省解析此题以文化遗址入题,考查夏朝都城的地理位置。夏朝都城在阳城,即今天的河南登封。答案A3.某班历史探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实地考察夏朝都城的建筑,他们应去()A.陕西西安B.河南洛阳C.河南登封D.河南安阳解析夏朝的都城阳城在今河南登封。答案C4.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政权是()A.夏B.商C.西周D.东周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公元前771年,西方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灭亡西周。答案C5.下图中描述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用于祭祀的无头奴隶遗骨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根据教材叙述,“商朝奴隶制很残酷,表现之一是实行‘人祭’和‘人殉’”,此题图片正是“人祭”的体现。答案B6.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我国夏、商、西周三代定都于今河南省的有()A.夏B.夏、商C.商、西周D.夏、西周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夏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盘庚迁殷(今河南商丘)。答案B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部门增多,商业也发展了,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此回答7~11题。7.春节时,许多人家门前贴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对联。“五谷”在什么时期已开始种植()A.夏朝B.商周C.春秋D.战国解析商周时期五谷已开始种植,甲骨文和《诗经》中也有记载。答案B8.右图是它铜器中的精品,它代表哪一时期的成就()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解析注重教材小字部分的叙述及插图的应用。司母戊鼎答案B9.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主要用于()①耕地②食用③拉车④祭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教材中有叙述:“商朝的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有些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用家畜耕地——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答案C10.最能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手工业产品是()A.妇好墓玉凤B.黑漆镯C.司母戊鼎D.西周斜纹提花织物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铸造是当时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且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先进,故C项正确。答案C11.商朝时,商人出门经商,他可能会()①乘坐畜力车②携带几串贝作为货币③由于没有旅舍,他只能住宿到农家④只能托相熟的人给家中带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商周时期道路沿途有旅舍,有邮驿传递制度,故③④不对。答案A12.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目的是巩固奴隶制的统治B.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C.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D.受田者可以转让和买卖土地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答案D13.《孟子》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此材料反映西周推行的主要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礼乐制解析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孟子的话,并结合西周的史实进行选择。答案A14.《左传》说西周推行分封制是“以藩屏周”,这说明分封的主要目的是()A.安置众多的功臣B.进行有效的统治C.继承前代的传统D.防止商朝残余势力的复兴解析“以藩屏周”的意思是通过分封藩国来维护西周的统治。结合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巩固奴隶制统治”以及分封制的作用“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判断答案为B项。答案B春秋战国的突出特征一是大国争霸、战乱频繁,二是民族融合。据此回答15~20题。15.下列战役发生于春秋时期的是()A.牧野之战B.桂陵之战C.城濮之战D.长平之战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A项是周文王讨伐商朝的战役,B、D两项为战国争雄时期的战役,C项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战役。答案C16.《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国君“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一诸侯国在今…()A.长江中游B.珠江三角洲C.长江三角洲D.钱塘江三角洲解析从材料分析,这位诸侯国国君应是越王勾践。越国位于钱塘江流域。答案D17.由于地理原因,晋楚两强发生军事冲突时,受害最大的是()A.鲁国B.宋国C.郑国D.秦国解析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特别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地理原因”。结合《春秋大国争霸图》中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去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C18.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交战的新局面,结果魏国势力削弱,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战役是()①桂陵之战②城濮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此题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系列主要战役,城濮之战是晋楚争霸的主要战役,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大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是齐魏之间的主要战役。此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因为是两两组合,所以在做题时既可以用直选法,也可以用排除法。答案C19.下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标号依次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②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空间概念。解这类题关键在于日常学习中加强对历史空间知识的把握。近几年高考在历史空间考查方面日益加强,需特别重视。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中韩赵魏的具体方位,在给定排序标准上不是按自然方位,而是规定新标准,这也带有迷惑性。三个诸侯国位于最北面的是赵,最南面的是韩,所以序号①②③分别表示韩、魏、赵。答案B2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当时民族融合的方式有()①频繁的战争②民族迁徙③经济文化交流④和亲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材料二: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束、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材料三: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籍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田之去公田,而履亩什取一也。——《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材料二中的“铁官”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初税亩,非正也”?(3)“初税亩”的实行对促进新的生产方式产生有什么作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理解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一主要叙述了牛由原来的祭品而变成了耕地的动力,材料二叙述了管仲在齐国推广铁制工具,材料三叙述了鲁国“初税亩”的基本情况。第(1)问主要是通过归纳总结材料得出答案。第(2)问是对“初税亩”的理解以及分析材料三的内容,主要考查分析能力。第(3)问需要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参考答案(1)农业生产中牛耕出现,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铁官”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各行业的人掌握和使用铁制工具。(2)春秋以前我国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国家不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也不向私田征税,因此说“非正也”。(3)“初税亩”的实行,国家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出现了封建的剥削方式,标志着鲁国等诸侯国井田制的瓦解。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而生产力的进步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其主要表现,税收制度的变革既是其表现,又推动了整个社会变革的进行,所以对这部分内容要特别注意。22.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1图2图3请回答:(1)从图1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图2与图1相比有何变化?(3)图3是哪个时期的形势图?依据是什么?(4)图2到图3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从图片中读取信息的能力。如图1中有“都城”“诸侯国都城”“重要战场”等信息;图2有“周王城”“诸侯国都城”“重要战场”“葵丘”“城濮”等信息;图3有晋为魏、韩、赵这一信息及诸侯国数目等信息。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参考答案(1)图1是西周王朝的形势图;西周都城在镐京;西周实行分封制;牧野之战是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的关键性战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答出其他信息若言之有理也可)(2)都城由镐京迁至周(今河南洛阳);争霸战争不断,分封制遭到破坏。(3)战国时期。三家分晋,这是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标志之一。(4)战争频繁,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出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