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月考试卷新课标湘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05--2006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8分)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A.整体性B.地域差异C.地带性D.非地带性2.下列各自然条件中,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最为深刻的是()A气候B地形C水文D植被3.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A、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C、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4.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保护后,地理环境受到的影响可能是: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强B、地表径流减少、水源缺乏C、土壤趋于贫瘠化D、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5.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A、生物B、地形C、岩石D、气候6.下列哪种行为不会造成土壤的退化:A.在坡度较大的山坡上修筑梯田B.在土质疏松的坡地毁林种粮C.秸秆焚烧后,灰烬还田D.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有计划的退耕还牧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7-8题:7.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8.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9.下列哪种行为不会造成土壤的退化:A、在坡度较大的山坡上修筑梯田B.在土质疏松的坡地毁林种粮C.秸秆焚烧后,灰烬还田D.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有计划的退耕还牧10.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转变为土壤是气候长期作用的结果B、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而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不大D、成土母质不能生长植物,土壤可以生长植物11.陆地自然带中,生产量最大的自然带是()A、森林自然带B、草原自然带C、荒漠自然带D、以上都不是.1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A、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13、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森林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14、关于我国南北方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方聚落较分散,南方聚落多呈团聚型B.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南方丘陵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C.乡村聚落的住宅形式“北尖南平”D.北方平原村落人口较少,南方丘陵山区村落人口较多15.下列物质和能量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煤炭、铜矿B.雷电、沙漠C.化肥、焦炭D.森林、水电16.下列有关自然资源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是绝对的B.若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其再生周期会延长C.森林破坏后,生态环境不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D.在任何利用方式下,可再生资源都可以再生17.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危害范围最广的是()A.地震B.滨海地区的风暴潮C.疫病蔓延D.洪涝和干旱18.以下哪点不是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A.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B.降水量年际变化大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D.南北跨纬度大19.下列有关交通线路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铁路、公路选线要尽可能避开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多发区B.平原地区的地形对线路限制较大C.公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D.自然因素是山区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20.近几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A交通和通信的发展B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C自然环境的变迁D政治中心的改变21.目前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高—低—高”模式B“低—高—高”模式C.“高—高—低”模式D“低—低—低”模式22.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出现在()A岩石圈B大气圈C水圈D土壤圈23.在生态建设中,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干旱地区,大力种植乔木树种B在草原自然带,大规模植树造林C在草原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是植树造林D在我国洞庭湖地区退耕还湖,发展水产养殖2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①增长速度仍居高不下②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放慢③每年人口增长数量仍很大④人口增长速度地区差异较大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25.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数量应控制在()A.环境承载力所允许的人口数B.等于人口合理容量C.不超过人口合理容量D.每平方千米不超过200人26.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27.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主要原因是()A美国政府政策措施影响的结果B南方经济比北方发达,生活水平高C南方地区地势低平,交通便利D南方地区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气候条件好28.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D珠海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29.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A工作机会多B生活困难,质量低C公共设施不足D失业率、犯罪率高30.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31.婚俗和宗教主要影响着人口的()A出生率B死亡率C文化水平D年龄构成32.大、中、小城市土地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中城市用地中以居住用地面积占的比例最大B中等城市的工业用地面积最大C小城市的居住用地面积最大D大城市的绿化面积最广33.关于中心商务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B中心商务区的建筑物以低层为主C中心商务区的商业活动以批发为主D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房地产价格毫无影响34.各自然带沿着东西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经度地带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D.垂直地带分异规律35.“四海为家”对人口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人口迁移B调整了人口分布C提高了人口素质D增加了人口出生率36、根据中心地理论,下列的论述正确的是()A同一级别的中心地具有相同的服务范围和门槛人口B一个地区的规模大小与数量成反比C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D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边缘37.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B.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C.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文化景观,不受该地区聚居发展水平的影响D.一般将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38.世界能源由“木柴时代”到“煤炭时代”,进而步入“石油时代”,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A木柴和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B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C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D石油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39.近现代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A使全球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B造成生物朝多样性和复杂性方向发展C使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进一步增大D使一些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可逆转的破坏40.下列人类活动利于避免或减轻洪水造成损失的是()A黄河中上游地区退耕还草还林B淮河上游开挖入江入海水道C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D三江平原开发沼泽湿地41.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42.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B.政治经济的发展C.交通运输的发展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43.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下列哪些自然灾害加剧?①地震②火山活动③暴雨④干旱A.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44、世界能源消费真正进入“煤炭时代”是在A.内燃机发明使用之后B.18世纪60年代煤炭消费量超过木柴后C.19世纪中期以煤炭为原料的钢铁工业建立后D.20世纪初,人类利用煤炭的规模空前扩大后2005--2006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第Ⅱ卷45.(7分)读“我国人口增长的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出现在______年前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中绘出1975~1995年期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年份1980198519901995人口自然增长率(%)1.191.421.431.05(4)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6.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问题:(5分)(1)图中A自然带的名称是带。(2)从图中可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变化的方向更替,明显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地带分异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从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2005--2006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答题纸46.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7.⑴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____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