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高一年级第二次阶段测试地理试题(时间70分钟,总分100分)命题人:沈小新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共60分)1、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了北半球气压带被明显的断裂成块状分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盛行风向的变化,据此回答下面两题。2、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A、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B、蒙古高压、副极地低压C、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D、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3、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7月亚欧大陆东部地区的盛行风向为()A、西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南风读图4“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完成24-25题4、关于图中甲乙两地气压状况或气流运动的描述错误的是()A、甲是低压中心B、甲是气旋中心C、乙是低压中心D、乙是反气旋中心5、①②③④中最可能有降水的是()A、①B、②C、③D、④5、下列地理名称,按组成和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①岩石②化学元素③矿床④矿物⑤矿产⑥地壳⑦变质岩⑧沉积岩⑨岩浆A、②—⑤—①—⑨B、②—④—⑥—⑦C、②—④—①—⑥D、②—④—③—⑤6、人类出现的时期是A、古生代后期B、中生代C、第三纪D、第四纪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影响不大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8、生物演化说明了A.只能说明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B.只能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C.既能说明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又能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D.生物演化与整体环境演变无必然联系9、伴随环境的变化,有的生物出现了灭绝,在地质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是A、中生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B、新生代初期和古生代末期C、元古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太古代和新生代10、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B.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C.人类应停止或减缓发展,帮助自然地理环境恢复原始面貌D.人类应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1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④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12、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1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A.地表河流少,多为内流河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流水侵蚀作用显著,风力侵蚀作用微弱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14、有关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就是土壤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全过程的矿物养分C.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D.成土母质需要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故其粒度与土壤质地并无关系15、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多是因为微生物分解比较快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D.气候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16、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C.光热条件太差D.水分条件太差17、在各种成土的因素中,比较活跃的因素是:①成土母质②地形③气候④生物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8、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性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C.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D.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19、形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是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20、具有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A.中纬度高山B.低纬度高山C.高纬度高山D.中纬度低山21、下列自然带中,生产量最大的是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温带荒漠带22、草原自然带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自然带和温带草原自然带,下列四地中,有热带草原自然带分布的是A.非洲大陆B.欧亚大陆中部C.北美洲中部D.南美洲阿根廷23、荒漠自然带可分为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下列四地的荒漠带中属于热带荒漠自然带的是①非洲撒哈拉大沙漠②阿拉伯半岛沙漠③欧亚大陆内部沙漠④美国中西部沙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4、下列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A.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D.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25、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常常表现出A.有序性和普遍性的规律B.无序性和整体性的规律C.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D.无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26、有关交通线路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A、铁路、公路的选线要尽可能避开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B、平原地区的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选择限制比较大C、公路在缓坡上时应该“之”字形弯曲D、自然因素通常是山区交通选线的决定性因素27、江浙一带房屋多为尖顶,与其相关的自然原因是A、为了美观B、当地降水比较多,为了排水C、为了预防台风,减少对风的阻力D、南方多雨天,为了有利热量的聚集28、山区的聚落特点为A、规模大,较集中B、规模小,较分散C、规模小,但是比较集中D、规模大,较分散29、不属于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是A、气温B、降水量C、地形条件D、山体海拔高低30、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理解为A、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科技进步可使单一用途资源综合利用C、可再生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数量是无限的D、各种稀缺的自然资源,不可能找到替代品31、下列关于煤炭资源及其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18世纪中期以前,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B、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使用C、到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煤炭时期”D、到上世纪60年代初,世界能源进入了“石油时代”从2003年起,我国的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在每年的6月7、8、9、10日举行。改变时间的原因主要是:7月天气炎热,暴雨以及由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和台风灾害频发,给高考的组织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据此回答32~34题:32.材料中的由暴雨引发的自然灾害,可能是A.洪涝灾害B.干旱灾害C.寒潮灾害D.海啸灾害33.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温带气旋B.酉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C.台风中心又称台风眼,是风力最大、暴雨最强的区域D.目前人类对台风灾害还无法准确预报34.由上述材料可知,改变高考时间主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A.昼夜长短的差别B.我国的季风气候C.东西较大的时差D.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5、某年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关联的另一种灾害是A、寒潮B、干旱C、雷暴D、洪涝36、下列自然灾害中有关联性的是①地震—台风—雷暴②暴雨—山洪暴发—海啸③地震—山崩—泥石流④寒潮—沙尘暴—大气能见度低⑤滑坡—火山喷发—全球气候变暖A、①B、②④⑤C、③④D、④⑤37、下面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38、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A、各国控制人口政策B、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D、自然灾害和战争39、读下图,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A、①B、②C、③D、④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有很多共同之处B、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都是相同的C、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绝大部分来源于发达国家D、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人口开始负增长二、综合题(40分)1、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10分)(1)图上角θ目前的度数是,图中E点太阳高度是。(3)这一天,A地昼长小时,D地夜长小时(4)这一天,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此时,ABCD四地白昼时间由长到短排列顺序是,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6)此时,位于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流向为_____(顺、逆)时针。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该锋面属于。该锋面过境时,多形成_________天气。(2)6月初,上述暖气团移至长江下游地区与北方南下的冷气团交汇,该地区将在江淮准静止锋控制下,会出现天气。(3)7、8月间,在夏季风的作用下,雨带移动到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出现北方夏季的暴雨,此类天气和我国动冬季爆发的寒潮一样,主要是____锋控制下形成的(4)长时间的大规模降水往往能够诱发洪涝灾害,请就淮河为例,分析淮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面对长江流域湖泊少、小、浅而使排水不畅,引发灾害的问题,请您提出解决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长总的趋势是__________,特别是进入_______社会后,人口增长速度更快。(2)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_______________水平。(3)工业社会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___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和___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两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出现了_____________的人口增长过渡模式。(4)从图中可以看出,中世纪世界人口出现了增长出现了下降趋势,只要是因为______病(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了____________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表现出两大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