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DEA的高技术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姓名:董晶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指导教师:史安娜20080301基于DEA的高技术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作者:董晶华学位授予单位:河海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吴瑛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2006高技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产业,也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技投入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研究与发展投入快速增长,研究与发展强度逐渐增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是指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之间的关系。对科技活动的效率评价,有利于我们对科技投入与产出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科技资源低效率配置的原因,以求得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下,获得最大产出的方法。本文依据详实的统计资料,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科技资源配置情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定量测算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并分析其配置能力,同时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1995~2004十年中,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有五年未达到系统内的有效配置,表明该产业科技配置效率与经济发展并不协调。分析高技术产业下五大行业的效率变化趋势,与高技术产业效率值的总体走势是一致的,表明各行业的效率变化对高技术产业的效率值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行业结构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外,与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产出能力明显较低。为此,我国应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科技转化效率,以此增加高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应调整产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使科技资源得到合理利用。2.期刊论文郑珊珊.樊一阳.刘华珍.ZHENGShanshan.FANYiyang.LIUHuazhen基于DEA模型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0,30(3)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即DEA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15个具体行业在2004-2007年期间的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评价.在对各行业的效率进行纵、横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所在,从而提出改进和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建议和对策.3.学位论文李丹中国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创新2006当今,全球范围内高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建立在知识和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研究探讨我国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创新,对于提高政府能力并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公共物品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可以作为研究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职能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静态角度分析,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职能包括要素配置的调节职能、需求调节和政策优惠职能、战略规划和组织协调职能、对高技术企业的孵化职能、法律制度的供给职能、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的“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职能和国家经济安全保障职能。从动态角度分析,在高技术产业的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政府职能应当根据产业发展阶段的特点及需求而各有侧重。高技术产业的不确定性、发展的周期性以及市场机制的缺陷、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高技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都要求政府在高技术产业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政府通过管理创新,以必要的手段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不仅应当包括克服市场失灵,还应当包括克服政府失灵。在克服两个“失灵”的基础上实现提高两种“竞争力”,即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和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当前,我国政府的高技术产业管理存在着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错位、相关政策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西方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政府实现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国政府应当通过创新高技术产业管理理念、创新高技术产业管理体系、创新高技术产业管理手段和建设高素质的高技术产业管理人才队伍等措施,实现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创新,提高我国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和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高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高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动态调整及政府高技术产业政策体系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高技术产业的竞争特点、技术全球化对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使研究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创新成为一个长期的任务。4.期刊论文李晓梅.夏茂森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本文以技术独占因子、人力资源因子、市场效率因子和社会动力因子为基本要素,在构建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Excel和Spss15.0软件中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20多个省市地区创新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部分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独占性不强、创新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偏低.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政策、金融、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一个创新的网络体系.5.期刊论文吴瑛.杨宏进.WUYing.YANGHongjin基于R&D存量的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DEA度量模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9)考虑物价因素,利用有关价格缩减指数调整指标数据.考虑科技资源投入的滞后性与累积性,用R&D经费存量值代替当年值.以此用DEA模型计算出1995-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科技资源投入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高技术产业下不同行业的结构变化将会影响整个产业的科技配置效率.6.学位论文史修松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中国省级样本的检验2008本文主要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论文首先对产业集聚及其测度相关文献、区域刨新效率测度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回顾、分析和评述,阐述了区域创新的基本理论并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创新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分布及其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性,然后,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与高技术产业集聚进行系统地测度并实证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效率及其增长的影响。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力求找出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内在规律,从而尽可能为区域发展提供相应的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建议。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根据产业规模计算,东部地区占了近90%,从时间趋势来看还在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聚,但是不同的行业集中(集聚)的程度不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变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如通信行业、计算机制造行业,市场开放程度较低或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变化较为缓慢,如航空航天业。通过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区域分布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区域创新能力增强了产业规模效应,而且随时间推移这种规模效应实现累积与相互促进,并使东部地区对高技术产业具有更强的集聚效应。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增长进行了测度,随后的分析发现区域创新效率总体水平偏低,研发资本投入弹性高于研发人力投入弹性,而且区域不平衡现象明显。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发现,专利产出角度的创新效率是负增长,在效率结构上,技术进步的负增长抵消了技术效率的正增长,说明中国区域创新的科技产出是低效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角度的创新效率是正的增长,这种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区域创新的经济绩效明显好于科技绩效。产业集聚的测度与分析发现不同产业集聚有异质性。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集聚在沿海地区,集聚区域比较稳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也主要集聚在沿海地区,广东和江苏是该产业集聚的核心地区,且有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地区迁移集聚趋势,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空间分布带有明显的政策指导性,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有向东部沿海省份集聚的倾向,医药制造分布在几个主要的省市区域内,目前还没有典型产业集群。在对区域创新效率和高技术产业集聚测度分析之后,本文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和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通过对以专利为输出指标和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输出指标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但作用并不明显。不同的行业之间有不同的促进作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R&D)投入对区域创新全要素效率增长有正的溢出效应,但对效率增长的内部构成的作用不同。基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基本路径,第一,从企业层面出发提高企业吸收能力,改善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效果;第二,从产业层面出发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增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第三,从区域层面出发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发挥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先导作用。本文主要创新点,第一,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在对二者分别进行系统测度的基础上将二者结合起来,以中国省级区域为样本研究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及其增长的影响。第二,本文从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个角度分别进行测算并构造了区域创新效率样本的面板数据,把区域创新效率增长的内部结构分解为创新技术进步效率增长、纯创新技术效率增长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增长,揭示了区域创新效率增长的内在结构机理。第三,本文从高技术产业集聚视角分析创新效应,把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从一般的分析框架中分离出来以高技术产业独特的视角来分析也是一种新的尝试。7.学位论文钟升产品内分工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分析2006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的边界逐渐从产业层次深入到产品内部,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工序越来越多地分布到不同的国家,形成了跨越国界的分工体系。这种分工方式称为产品内分工,它有利于提高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技术的进步和转移。充当产品生产体系分配者和组织者角色的,大多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它们为实现降低成本、控制核心技术和市场资源的目的,逐渐把加工制造环节配置到其他国家,把研发、品牌营销等核心环节保留在国内作为发展重点。发展中国家参与分工的主要方式,是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融入到跨国公司主导的生产链条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通过参与产品内分工,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获得经济增长的新契机,更可以沿价值链向更高环节攀升,实现产业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品内分工程度得以加深,这说明我国2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积极参与分工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进出口贸易数据按不同生产阶段进行归类计算得出,我国目前的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处于价值链底部的加工组装环节,表现为从亚洲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进口中间投入品,加工组装为成品后销往欧美国家,中间产品大量依赖进口。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也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于零部件生产环节,而且参与这一环节的生产受地理位置的约束较小,这体现了我国沿价值链向上游环节转移的潜力。不仅如此,从参与分工的产业链条来看,我国存在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过渡的趋势,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跨国公司组织跨越国界的生产链条,可以通过内部化和外部化两种模式,二者的产业分布情况受资产专用性和产业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外部化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准层级型和网络型两种,它们介于市场和组织之间的特性,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生产体系,不仅可以积累资金、借助外国品牌的声誉进入国际市场,更可以依靠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伙伴关系逐步积累技术和经验,从而向价值链中更高的环节转移。因此,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价值链并向更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新路径。我国参与高技术产业链产品内分工的微观主体以外资企业为主,内资企业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外资挤占了内资企业的发展空间,这不利于内资企业的成长,并且易受到“无根工业”的冲击。因此,我国应鼓励内资企业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价值链,尤其是要融入高新技术产业的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