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历史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3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仅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两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危害是A.侵略者一开始都对东南沿海造成破坏B.都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统治中心京津地区C.有助于侵略者占据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的财富D.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2.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准许华工出国”的实质目的是A.掠夺中国廉价劳动力,发展资本主义B.掠卖中国人口,开发海外殖民地C.招募“契约华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D.放宽人才统治,加强国际劳务合作3.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不同于鸦片战争的是①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②列强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③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④商品输出开始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D.②③④4.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中国封建经济加快解体,这种“解体”是指A.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B.出现手工工场的行业增多,工场规模扩大C.出现了资本主义在华投资企业D.封建经济与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5.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多种思潮迭起,冲突剧烈,说明这一时期中国①产生了多种政治力量②先进的中国人勇于探索救国真理③民族危机日益严重④尚未找到救国的正确途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由此可见四川保路运动A.主要在于要求将已募集的修路股银全部返还B.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进行反帝斗争C.反对清政府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的行径D.适应当时各地收回权利斗争而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7.下列对20世纪的中国社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进一步深化B.中国社会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的尖锐对立C.社会政治局势变化剧烈D.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争夺8.“二十一条”的签订被中国人民认为是“五九国耻”,主要是因为A.北洋军阀政府公开成为列强统治工具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C.条约把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D.条约导致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9.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含义是A.反对尊孔复古,猛烈批判封建思想B.提倡学习西方,弘扬民主科学C.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D.是中国近代文学革命10.下列孙中山言论所代表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临时政府,革命之政府也。”②是役也……不半载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与武昌之役并寿。”③“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④“南与北如一丘之貉。”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②③①④11.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①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③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④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A.①②④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①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②革命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③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④运动的社会基础具有空前的广泛性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3.中国共产党的下列决策符合中国国情的有①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中共“三大”作出的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③秋收起义初期的作战计划④秋收起义部队的文家市决策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4.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方式的最主要原因是A.这是共产国际和党中央一致通过的决议B.这种方式最有可能更有力地影响国民党C.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共产党发动工农运动D.这是孙中山和国民党当时可能接受的唯一合作方式15.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挫折中得到的最突出的教训是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中国革命中心应由城市转向农村C.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D.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16.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17.1933年在福州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政府”同蒋介石矛盾的性质是A.统治阶级内部爱国势力与妥协投降势力的矛盾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C.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与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D.民族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18.1939年6月,中共中央指出:“目前最大的危险就是国民党投降问题,新的慕尼黑阴谋的可能。”新的慕尼黑阴谋是指A.蒋介石投降日本,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B.英美劝说蒋介石投降,换取日本进攻苏联C.蒋日勾结进攻八路军和新四军D.英、美促使日本大举侵华抗战胜利后,在国内存在着一年多的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据此回答19~20题。19.在这一阶段,我国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A.国共两党谈判,建立联合政府B.美苏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C.国内力量对比有利于人民的解放斗争D.国内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日益激烈20.这一阶段,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A.国共两党军队按什么方法整编B.建立什么样的国家C.解放区的地位如何确定D.民主党派地位问题2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22.“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句话含义包括①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②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在人民战争路线指引下取得的③三大战役的胜利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3.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主要是因为A.全国大陆已基本解放B.党的工作重心需要转移C.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D.资产阶级会继续向党进攻24.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后,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了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指A.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B.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政策C.中共及解放军与人民的利益血肉相联D.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战胜利25.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D.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转移26.以下对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的化的基础B.存在着使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危险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D.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据此回答27~28题。2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A.城乡关系B.经济关系C.阶级关系D.民族关系28.这一时期党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想有①中共“八大”的路线政策②毛泽东《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③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9.下列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贡献的是A.九三学社B.中国民主促进会C.台湾民主自治同盟D.中国民主同盟30.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文化大革命”,错误本质的共同点是A.主观武断决策B.脱离社会实际C.简单照搬D.共产国际的影响31.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的严重困难,党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会议是A.中共八大B.八大二会议C.七千人大会D.八届十一中全会32.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这段话的确切含义是:①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②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谈判③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④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3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与以前相比,其特点是A.包含了更广泛的社会力量B.增加了多党合作的内容C.提高了民主党派的地位D.建立了民主协商制度3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c.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D.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35.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主要任务》中指出:“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毛泽东提出上述“三大经济纲领”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革命任务的变化C.革命形势的发展D.人民的迫切愿望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5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小题10分,共3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6.阅读下列材料1861年1月13日奕訢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自换约以后,该夷退回天津,纷纷南驶,而所请尚执条约为据。是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似与前代之事稍异。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吞食上国之志,肘腑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主,肢体之患也。故灭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引自《筹办夷务》咸丰朝奏71回答:(1)材料中所说的“约”具体指什么条件?所说的“夷”指的是谁?(2分)(2)当时清政府的内外政治形势怎样?奕沂等提出的对策如何?(5分)(3)你还能从以后的历史中找出同样对策的事例吗?(3分)3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例如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停止膨胀和物价趋向稳定等等,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引自《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1950年材料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刚一年多,今年的投资超过历史上清朝、北洋军阀、蒋介石三个时期任何一年的建设投资。今年投资的重点,集中在水利、铁路和纺织这几个主要部门。总之,国防开支、稳定市场、经济建设都是重要的,但钱是有限的,钞票又不能滥发,所以钱的使用要妥善安排。如果次序排得不当,主次不分,就会犯错误。……要计算我们的财力,同时计算经济、文化、国防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现在要组织一个计划委员会、预先把各方面建设规划一下。——引自陈、云《1951年财经工作要点》请回答:(1)指出1950年,我国财政经济情况开始好转是怎样实现的?(4分)(2)为实现三个条件,中央人民政府推行了哪些重要政策?(3分)(3)据材料二所述,1951年,我国财政经济工作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1分)这一变化对当时经济发展带来什么积极作用?(2分)38.阅读下列有关中国现代史资料编制的表格:表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所有制性质经济成份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表二1978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78年1992年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80.8%51.4%集体所有制经济19.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