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练习题1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练习(十六)列宁在《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曾写道:“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消灭商品经济,只要社会还存在着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1.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2.实施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打退英、法、美等国家的军事干涉B.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探索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以上这种政策的实施最主要的影响是A.解决了战争期间的粮食饥荒B.保障了战争期间的人力供应C.有利于推动苏俄经济恢复和发展D.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苏维埃政权4.1919年,苏维埃政权实施的措施,短期内缓解了城市的饥荒的是A.余粮收集制B.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C.推行工业国有化D.实行土地改革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既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5.列宁进行的尝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所致6.为了纠“错”,列宁的的最重要措施是A.由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B.在一定限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C.经济建设依靠广大工农劳动群众D.在经济建设中以计划经济为主7.新经济政策在经济管理上的改革是A.将部分中小企业交给私人经营B.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C.扩大企业自主权,以经济手段为主要管理方式D.实行以工人技术水平为依据的按劳分配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全集》8.列宁所说的“必须再退,再后退”是指退到什么程度?A.十月革命前的状态B.退到资本主义社会C.退到私人买卖、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生产D.退回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前的社会9.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直接要达到的目的是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借用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10.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说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范围内调整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辨证的角度看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但是要我们自己适应新的经济政策,却仍然是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11.赫鲁晓夫之所以在适应新经济政策过程中“仍然是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B.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科学C.新经济政策在当时还是理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D.当时对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的认识不足1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实质是A.由社会主义倒退到资本主义B.由无产阶级专政倒退到工农民主专政C.把超前的生产关系倒退到现实位置上来D.把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13.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社会根源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B.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转变C.俄国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14.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C.找到小农占优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确立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两种社会制度的严重对立是20世纪初以来人类历史的最基本矛盾之一。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这两种制度之间也有某些互容性。15.罗斯福新政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A.都重点发展工业B.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都优先发展本国的农业D.都实行计划经济16.从罗斯福新政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来看,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是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C.经济发展一定要以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为立足点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相同之处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带来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1929年12月的讲话17.新经济政策被终止的主要原因是A.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B.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C.领导人的认识问题D.二战爆发,打断了这一政策的实行18.当时苏联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导致的最重要影响是A.苏联抛弃了新经济政策B.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C.使苏联顺利地过渡到社会主义D.使苏联的工业化得以发展起来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会失败。—摘自《世界历史》杂志19.以上材料中斯大林的观点的核心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正确选择B.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社会主义越优越性C.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国家D.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20.苏联“一五”计划为工业规定的基本任务是A.建立强大的轻工业B.建立强大的重工业C.建立集体农庄D.实现工业化21.苏联领导人认为实现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A.采用市场经济体制B.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坚持新经济政策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2.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A.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果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结果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多,货币不稳定。”——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五卷2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农、轻、重比例失调③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④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2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农民积极性受损B.优先发展重工业C.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D.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25.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观原因是A.工业化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长B.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C.工农联盟遭受严峻考验D.斯大林个人的主观臆断26.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的推动和压力B.对粮食需求的增长C.农民自愿、自动增加D.工业化方针的推动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庄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27.那时候出现材料中所述的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A.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B.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脱离苏联的实际,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农民大量屠宰牲畜28.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A.执行新经济政策B.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C.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实现D.农、轻、重协调发展斯大林认为……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世界历史》杂志29.“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C.1936年苏联宪法的制定D.斯大林地位的确立30.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最本质的特点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限制商品货币关系C.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群众监督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31.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是①高度集权②缺乏民主③干部终身制④个人崇拜盛行A.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③①D.①②④32.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客观评价应是①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③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④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的发展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33.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稳定政局,与美国争霸B.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C.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D.政权易手,调整对外政策阅读下列图表信息国民收入增长率(%)8.76.17.75.73.73.20123456789101956-601961-651966-701971-751976-801981-85系列134.在图表中可以看出,在1956~1960年和1966~1970年两个时间段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主要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有一定的进步性B.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取得成功C.苏联实行对外扩张,推动其经济发展D.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初期的改革35.但整体上看来,苏联从1956~1985年国民收入是呈现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深蒂固B.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C.局部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D.苏联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36.说赫鲁晓夫的“徘徊在新旧时代字路口”、“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是因为①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鲁晓夫只能是“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②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③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④赫鲁晓夫的阶级属性具有双重性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7.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错误的是A.改革只是局部性改革B.改革取得一定成效C.改革以失败告终,毫无建树D.改革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38.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A.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实现民主B.改革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C.增强军事力量,使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占优势D.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失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39.勃列日涅夫在工业方面改革的主要特点是A.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B.下放企业管理权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权D.扩大农场的自主权40.为加强与美国争霸的实力,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的主要成果是A.人民生活普遍得到较大改善B.计划经济体制活力得以恢复C.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D.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4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A.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B.在农业领域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C.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勃列日涅夫因循守旧D.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42.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