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阶段测试卷三姓名考号座号第一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其填入答题栏内,每题3分,计75分。1.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错误的是A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B受田者死后土地由周王收回C受田者无权转让和买卖D受田者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2.能说明西周青铜铸造业与商比有进一步发展的是A青铜铸造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B生产规模大C产品趋向生活化D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3.起改朝换代作用的的战役是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4.我国铁农具开始出现是在A西周晚期B春秋时候C战国早期D战国晚期5.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发展,其中修建在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是A桔槔B芍陂C郑国渠D都江堰6.代表平民利益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7.下列现象不可能在秦朝出现的是A小篆在全国通用B土地按亩纳税C县令由皇帝任免D私学与官学并存8.设在今新疆地区的古代行机构是①西域都护府②安西都护府③瀚海都督府④北庭都护府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9.“诸侯或欲推私恩分子弟者,令各条上,朕且监定其号”这句话中的“朕”应是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唐太宗10.奠定祖国医学理论基础的书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神农本草经》11.我国古诗完成了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是在A、东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朝时期D、唐朝时期12.隋朝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是A、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B、南北方经济交流的加强C、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13.不属于唐玄宗政绩的是A、选贤任能B、精简官吏C、限制佛教D、创立“自荐”求官制度14.唐朝主管赋税的中央部门是A、吏部B、工部C、户部D、中书省15.秦、隋灭亡的一个共同原因是①土地兼并严重②宦官专权③滥用民力④法律严酷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6.唐玄宗时期改府兵制为募兵制的目的是A、增强军事力量B、节省国家财政开支C、加强中央集权D、减轻农民负担17.唐朝的庸与隋朝的庸相比,主要不同点在于A、没有年龄限制B、所交绢、布数量较少C、徭役、兵役都可以纳绢代役D、交钱代役18.唐政府对外贸易的政策是A、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B、外商只能在指定的各大城市贸易C、限制国人出海贸易D、在各大都会开设专门的外商贸易区19.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除玄奘外,还有A、鉴真B、、义净C崔致远D、杜环20.宋初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内容是A、消除统兵大将兵变的可能性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减少相权对皇权的威胁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1.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其中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措施是A、殿试成为定制B、减少考试科目C、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D、增加录取名额2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产品分配的调整,着重在哪两者之间进行A.国家与地主B.国家与农民C.地主与农民D.国家与商人23.“改土归流”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保证了赋税的征收C、加强了民族融合D、加强了君主专制24.明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其职责与下列哪个相似A、刺史B、尚书省C、吏部D、枢密院25.明清时期对商品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的是A、赋税征银B、棉花、茶叶等作物种植区域扩大C、封建地租重D、“机户”的出现第二卷(非选择题共75分)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共34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亲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引自《唐六典·尚书户部》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产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往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引自《旧唐书·卷一一八》回答:①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种赋税制度(2分)②根据材料一归纳出该税制的四个特点(4分)③材料二反映的税制与材料一所反映的税所制相比,有何进步性(4分)④由材料一的税制变为材料二的税制的原因是什么(2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象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之人立付之,不迟疑。”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胡要价格等等,伪字随处见。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是“杭州风,一把葱,花蔟蔟,里头空。”----引自《明清史散论》回答:①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有哪些?(4分)②材料二说明明朝的商业活动存在哪些问题(2分)③谈谈你对以上两种经济现象的认识(4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后,对台湾的弃留意见不一,清水军将领施琅上书康熙帝:“······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旨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耨桑并耦,渔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林,遍处皆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一为红毛所有,则彼性狡黠,所到之处,善能蛊惑人心,重以夹板船只,精壮坚大,从来海上不敌,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无伎俩,若再得此地,数千里之膏腴复附依泊,必倡合党伙,窥窃边场,逼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勿断断乎不可弃。······”康熙帝看后,通过朝议,最后决定设台湾府,将台湾收归版图。回答:①施琅主留的理由有哪些?(6分)②怎样评价施琅的政策建议和清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决策?(4分)三.问答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3分,共计41分。)2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君权和相权矛盾是一对始终无法解决的矛盾。试分析自秦至明历代统治者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30.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请谈谈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这方面的做法和影响。31.1956年,中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4分)在探索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中共又是如何认识的?(2分)为何未能得以贯彻落实?(3分)其经验教训是什么?(2分)中国古代史练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答案题栏(每小题3分,共75分)12345678910111213BCABCCDCCABAD141516171819202122232425CDAAABBAAAAC二.材料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共34分。共36分26.①租庸调制和两税法(2分)②征税以人丁为准;以征收实物为主;纳庸代役;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国。(4分)③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按丁税征税合理,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4分)④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2分)27.①说明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发展。孙是知识分子,有文化;管理方法严格;注重商品质量;商业信誉极好。②掺假、造假。③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坑害别人,自己也丧失信誉。商人只有注重商品质量,恪守信誉才能保持商业长盛不衰,持续发展。28.①理由:台湾位置重要;物产丰富;红毛(荷兰)早有野心,如落入其手,后果不堪设想,沿海诸省难安。(6分)②施琅的建议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战略眼光;清的决策正确,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4分)三.问答题(3小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3分,共计41分。)29.①秦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但一切大事最终由皇帝裁决。(2分)②隋文帝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这种制度影响较大,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5分)③北宋在宰相这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管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就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4分)④明朝明太祖时废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3分)30.①唐太宗知人善用,下令“广开耳目,求访贤哲”;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兼收并用。结果,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5分)②武则天破格用人;为广揽人才,创立了“自荐”求官制度。她当政时期国力继续上升(4分)③唐玄宗选贤任能。选拨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担任宰相;精简官吏,定期考核。唐朝进入全盛时期。(5分)31.探索的背景:(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基本确立;(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3)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运出现动荡危机,迫使中国探索自己的道路;(4)国际环境相对稳定。(4分)面临两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2分)中共的认识:中共在党的八大提出:(1)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2分)未能贯彻的原因:A、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认为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B、提出总路线,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上犯了左倾错误。(3分)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