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测试题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练习测试题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7题74分)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变化B、氏族公社的形成C、原始农业的发展D、学会建造房屋2、下列对“私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西周末年私田已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使私田大量增加C、私田是广大平民的私有土地D、公田化为私田导致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主要来源于¬占有私田的贵族平民®立功的将士¯大商人A、¬®B、¬®¯C、®¯D、¬¯4、下列叙述符合商朝情况的是⑴开始实行分封制⑵我国最早出现历法⑶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开始⑷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开始A、⑴⑷B、⑵⑷C、⑵⑶D、⑶⑷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崩溃C、诸侯野心大D、周王室衰落6、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为争霸而采取的相同的措施有¬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尊王攘夷¯训练军队A、¬B、®C、®¯D、¯7、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B、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8、下列文化成就不属于春秋时期的是A、测定了冬至和夏至的日期B、九九乘法表的发明C、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的纪录D、提出了病理学说9、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到“小国寡民”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10、商鞅变法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11、秦在统一战争中最先与最后灭掉的诸侯国是A、韩、齐B、韩、魏C、赵、燕D、魏、赵12、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城濮之战②巨鹿之战③牧野之战④垓下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13、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B、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C、经过长期战争,经济贫困,景象残破D、巩固封建统治,恢复社会经济14、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①窦固带兵打败北匈奴②窦宪带兵打败北匈奴③白登之围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⑤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④⑤C、③④①②⑤D、③①②④⑤15、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6、东汉与前代相比,,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是A、封建君主专制加强B、王国仍感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C、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D、豪强地主享有特权17、“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他皆无丝漆,不铸铁钱器”这一状况开始得以改变是在A、秦朝B、新朝C、西汉D、东汉18、下面对于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解释,最正确的是A、封建国家暂停对农民的剥削B、西汉废除秦朝的沉重赋税C、西汉王朝奉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D、政府奉行宽恕政策,把剥削放到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19、3~6世纪,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①曹魏②东晋③前秦④北魏⑤北齐⑥北周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⑥D、①③④⑤⑥20.王充和范缜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自然界发展有一定规律B、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C.人的肉体死,精神随之消亡D、揭露佛教对人民的欺骗21.西晋结束后,北方处于十六国时期。其中,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最多的是A.匈奴族B、氐族C、鲜卑族D、汉族22.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为¬刘裕建宋拓跋(硅)建立北魏®拓跋宏迁都洛阳¯北魏统一黄河流域A、¬®¯B、¬¯®C、¬®¯D、¬¯®23.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以下那种历史现象的结果?A.长期分裂B、民族融合C、连年战争D、阶级斗争24.南朝与北朝的明显不同点是A.南方农业发达,北方农业落后B、南朝是汉族政权,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C、南朝以农业为主,北朝以畜牧业为主D、南朝盛行道教,北朝盛行佛教25、小麦种植在江南推广,开始于A.三国时期B、西晋C、东晋D、南朝26、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经济发展B、加强南北交通C、巡游享乐D、巩固统治27、唐朝掌管行政的中央机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行省28、唐玄宗后期,藩镇权限的增大,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唐玄宗重视边境的防御B、节度使的野心不断扩大C、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D、朝政衰败,中央集权削弱29、唐朝中期,各地布满了贵族、官僚的庄园,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封建经济的发展B、安史之乱使农民无法生产C、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兼并严重D、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之无法维持30、唐朝后期的朋党之争反映了A.宦官的权力逐步扩大B、阶级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官僚互相倾轧D、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严重冲突31、唐末农民战争的特点是流动作战,主要表现在A、山东农民到河南长垣参加起义B、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没有建立根据地C、占领洛阳,开进长安,建立政权D、大齐政权没有追歼唐朝的残余军队32、柳宗元和刘禹锡哲学思想的相同点是A.宇宙是有物质构成的B、人类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C、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D、世界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33、隋文帝与武则天的相同点是A、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全国B、派人到流球和西域C、设立自然科学的专业学校D、在全国广建庙宇,大造佛像34、道教在唐朝占特殊地位,主要是为了A、政治的需要B、经济的需要C、文化的需要D、外交的需要35、下列哪项不是隋唐两朝的相同点A.初期统治者采取了较开明的统治政策B、经济由发展、繁荣到遭受破坏C、重视发展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D、被农民战争直接推翻36、唐代出现传奇小说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经济的发展B、市民生活的需要C、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D、宫廷腐化生活的需要37、杜甫《忆昔》诗形容唐朝盛世经济状况的目的是A.歌颂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B、怀念唐玄宗前期的清明统治C、因生活贫苦而怀旧D、借怀旧表达对安史之乱后现状不满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2分,共三题3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业)女有归(嫁)。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消除)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自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廓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材料三、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带启,禹之子。有扈氏不服,启伐之。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大同”社会的主要历史特点。(不得摘抄材料)(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以下材料是淝水之战前夕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式的分析,请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材料一(符坚)曰:“……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扫落叶。”材料二京兆尹慕容垂(鲜卑族)言于坚曰:“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然,非难知也。以陛下神威应期,威加海外,虎旅百万,韩(信)白(起)满朝,而尔江南,独违王命,其可复留之遣子孙哉!”材料三阳平公(符)融曰:“……群臣言晋不可伐,皆忠臣也。愿陛下(符坚)听之”,鲜卑、羌虏,我之仇敌,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今)轻举大事(伐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材料四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且彼晋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请回答:(1)材料一中,符坚的话流露了一种什么情绪?它将对战争发生什么影响?(2)材料二、三、四中,三位大臣的话是否都是忠言,试加以分析。(3)淝水之战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阅读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己,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太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材料二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材料四明朝人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柬,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柬为谀也。”请回答:(1)根据材料以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2)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看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这样讲的意图是什么?(3)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材料四李贽评论的实质是什么问题?三、问答题(41题13分,42题14分,43题13分,共40分)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说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呈现出分裂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南北朝时期又为我国分裂逐渐走向统一创造了什么条件?“七国之乱”与“安史之乱”发生的相同原因是什么?“七国之乱”与“安史之乱”被评定后的影响有何不同?分析原因。要求:字迹端正、条理清晰、干净整洁、语言通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中国古代史检测题(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C3B4A5B6D7D8D9B10A11A12C13D14C15D16D17C18D19C20D21C22D23B24B25D26D27A28D29A30C31C32A33D34A35D36A37D二、材料分析题:38、(1)实行民主选举首领制度;人人平等,公有观念强;财产共有;社会安定。(2)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的破坏;人们的私有观念增强;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实质是世袭制的确立,奴隶制的形成。这是历史的进步现象,是私有制制度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3)王位世袭制,争夺王位的斗争现象出现。39、(1)骄傲自大,骄兵必败。(2)符融和石越的是忠言,因为他们比较客观地看到了前秦统治的内部危机和东晋的优势,这对战争的决策是有益的。慕容垂主战是别有用心,他代表鲜卑贵族的利益,希望符坚失败,从而摆脱前秦的统治。(3)中国长期分裂割据。40、(1)因果关系(2)人民群众的力量。要注意统治政策(3)维护地主阶级利益(4)封建君主专制三、问答题4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经济:春秋时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奴隶贵族普遍开垦私田。私田大量开垦导致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经济的渐次出现,奴隶社会趋向崩溃。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政治的变动。各个诸侯国相继进行兼并战争,从而出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在封建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和争霸战争的推动下,各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先进性反过来又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空前繁荣。科学技术的繁荣、先进的思想又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和经济的发展总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对其起决定作用;一定的思想文化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现实。42、原因:(1)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其社会根源。(2)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黄巾起义的打击等使其政权名存实亡、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3)士族的特权,也使中央政权无力。(4)从东汉开始,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时的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形成更大规模的分裂和混战。条件:(1)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2)南朝末年士族的削弱。(3)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使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的封建化进程。总之,统一中有分裂因素,分裂中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43、相同原因:西汉前期的王国势力与唐玄宗后期的藩镇势力成为威胁中央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从而造成了“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不同影响:西汉平定后,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使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从而进入强盛时期。唐朝平定后,没有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使唐朝由盛转衰,直至最后导致灭亡。原因:汉武帝从中吸取了教训,采取了正确的决策,逐步削夺了王国的权力。而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同时没有吸取教训,平定叛乱后,仍分封一些节度史,从而造成藩镇割据局面。这种不稳定的局面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