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2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分道扬镳,30年代,两党携手抗日。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之间虽有摩擦,但维持了合作,并最终取最了抗战的胜利。这些都充分证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国共两党在民族存亡之际,都能搁置分歧,以民族利益为重,共赴国难。●难点磁场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C.英美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D.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年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令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材料2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考虑再三,认为尊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尊令北移。——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材料3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择。……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社社论材料4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抗日本的进攻。……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1940年1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摘自《在华使命》请回答:(1)据材料1,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表现。结合材料1、材料3,指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有何共识?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2)从材料2看,中共对“北移”存有顾虑,它为什么还要让部队“遵令北移”?(3)结合材料3和材料4,说明美国政府否定皖南事变的原因。这是否表明它放弃了一贯对待共产党的基本立场?●案例探究1.(★★★★)皖南事变反映出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依托:皖南事变的背景。错解分析:本题有可能错选A项。从现象上来看,“四·一二”政变和皖南事变都是蒋介石集团破坏统一战线的表现,但从实质上说,两者是有差别的。前者表明蒋介石集团的目的就是排挤、消灭共产党,从而夺权;后者说明蒋介石集团只是想打击共产党,并不想完全和共产党决裂,故A项是错误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本题要求学生全面认识把握皖南事变的背景、性质和影响等,是一个能力考查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求学生深刻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和发展,这就决定了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具有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与共产党彻底决裂的两面性。答案:C2.(★★★★)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重要转变的标志是A.反共投降倾向日益增长B.五届五中全会制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方针C.成立党政军一体化的国防最高委员会D.加强法西斯独裁统治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知识依托: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错解分析:本题最容易错选A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侵华政策的改变,国民政府的反共倾向确实在增长,但这并不能作为国民政府政策改变的标志,只能是其政策转变的原因,而一个政策转变的标志只能是一个比较具体的事件,故选A错误。解题方法与技巧:一种政策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某个重要事件反映出来的,而且是一个比较具体的事件,由此可排除A、D两项,C项成立党政军一体化的国防最高委员会,正是加强法西斯独裁统治的举动,与政策转变有一定关系但也不是其标志。政策转变的含义是指改变抗战初期联合共产党一起比较积极地抵抗日本进攻的政策,五届五中全会制定的“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正是这种转变的标志。答案:B●锦囊妙计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在维护国家的统一方面,国共两党的利益是一致的。2.八年抗战,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国民党多次掀起反共高潮,共产党坚持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统一战线得以维持。3.把握该类问题,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对立统一的原理。●歼灭难点训练一、选择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然存在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A.两党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B.两党对日本侵略态度不同C.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D.两党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2.(★★★★★)在抗战困难时期,中共采取的巩固统一战线的措施有①建立三三制政权②开展大生产运动③进行整风运动④实行减租减息政策⑤实行精兵简政A.①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包括①具有空前的广泛性②国共采取党外合作方式③没有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④国共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4.(★★★★)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B.汪精卫公开叛国成立伪政权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的政策转变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5.(★★★★★)毛泽东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中共下列行为中符合这一“根本原则”的是①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②建立“三三制”原则③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④皖南事变时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决定国共再次合作抗日的最重要因素是A.国内形势B.社会性质C.国际形势D.社会主要矛盾7.(★★★★★)将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为①蒋介石反共倾向日益增长②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诱降政策③日军侵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④蒋介石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A.②①③④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②③④①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材料2按: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对此,沈钧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蒋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准备抗日,决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放民众运动以共纾国难。——摘自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6年7月15日)材料3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等同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回答:(1)在材料1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2)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的原因。(3)参照材料2,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4)1936年7月13日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5)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6)根据当时对政策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辨析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该问题涉及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问题,正因为日本灭亡中国的目的没有改变,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答案:D2.解析: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的思考,以及中共站在抗战大局的立场采取的斗争策略的正确认识,培养其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正确认识日本、美国对此事变的态度及实质。第(1)问中的“表现”可根据材料1的内容回答,“共识”则需要对比材料1、3内容,找出共同点。“主要原因”要求答出双方产生这种认识的具体原因,未必是共同原因;第(2)问中的“原因”在材料2中有明确信息。第(3)问中的“原因”在材料4中有明确信息。美国的“基本立场”应从帝国主义的本质去分析。答案:(1)表现:武力消灭新四军的计划;事先制造舆论。共识:削弱(遏制)中国共产党势力发展。原因:(1)a.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b.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壮大;c.蒋介石集团不放弃反共立场(2)顾全抗战大局,作出让步,维护统一战线团结。(3)原因:皖南事变不利于中国继续抗日;损害美国在华利益。反共立场不变。[歼灭难点训练]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特别注意“根本原因”的含义。任何政党的政策都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国共两党是两个对立阶级的代表,这正是两党斗争的根本原因。答案:C2.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史实和辨析问题的能力。联系教材可知:②项是根据地军民进行了经济建设;③项是中共党内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⑤项是中共在部队和政府机关所采取的措施,由此可知②③⑤都不符合题意,可排除A、B、C选项,即得正确答案。答案:D3.解析:此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把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比较,才能正确把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答案:A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即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共提出三大口号,是针对当时国民党右派投降和分裂的趋势,B项的汪精卫集团已公开叛国投降,显然不是“趋势”,C项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是国民党右派由积极抗日到积极反共的转变的标志,故答案应该选C。答案:C5.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阶级矛盾要服从于民族矛盾。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为此所采取的措施都是从维护民族利益出发的,所以答案应该选D。答案:D6.解析: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两个不同阶级的政党,它们代表各自的阶级利益,但它们都属于中华民族,当民族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它们都能搁置分歧,共赴国难,所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最重要因素。答案:D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日本兵力不足,才改变侵华政策,由此而导致国民政府的政策转变。答案:B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运用辩证法及唯物史观阐述历史发展规律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从宏观上把握30年代的阶段特征,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中共对蒋政策进行调整。在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要注意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1是“反蒋抗日”,材料3是“逼蒋抗日”,材料2是“逼蒋抗日”的原因。答案:(1)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并集中力量对中共革命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2)因为蒋介石作出了“御敌救己”的表示,中国共产党又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3)蒋介石虽有抗日表示,但他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地抗日准备。(4)制造“七君子事件”,到西安督战,进攻红军。(5)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