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知识提要]中国近代百年,先后经历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三个时期。历届反动政府对内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和专制独裁,对外依靠外国资本主义,出卖国家主权。近代历史表明,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的内部原因。但分析问题时要用辩证的观点考查。一、晚清政府的统治晚清指清朝政府后期从1840年到1912年的统治,政权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从1861年辛酉政变后由慈禧太后执掌政权达到半个世纪之久。(一)清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1.政策、措施的调整(1)兴办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任用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对民间办厂依然实行限制政策。(2)接受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甲午战争后,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大力举借外债。)(3)甲午中日战争后,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20世纪初在“新政”实施过程中奖励实业。2.政策、措施调整的原因和评价(1)为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抵御外族入侵,办洋务以维护清政府自身的统治地位。(2)接受外国资本的原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迫于列强的压力,对列强新的经济侵略采取屈服以至讨好的态度。(3)从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奖励实业,清政府一方面是为了扩大税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另一方面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缓解广大人民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不满。(4)光绪帝依靠维新派谋划,实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镇压维新变法运动,废除戊戌新政。(5)1901年初,清政府实行“新政”,以应付国内危机,增加捐税,加重剥削。(6)1911年宣布“铁路国有”政策,激起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统治瓦解,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反动统治。(7)评价:在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过程中,清政府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与中国人民的革命,被迫调整经济政策,其主观动机在于不得不采取措施维护其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进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清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1.专制独裁(1)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对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进行任何改革。(2)残酷镇压“百日维新”,尽管维新派在变法法令中未提出君主立宪、兴民权的要求,这充分表明了清政府的专制独裁本性。(3)面对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要求,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所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它说明清王朝力图维护封建专制,“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2.残酷镇压革命(1)鸦片战争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集中全力进行镇压。(2)对义和团运动采取由剿到抚,由抚再到剿的政策,镇压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对八国联军宣战,但并不真正抵抗。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同时对辛亥革命也进行过镇压。3.对外政策(1)鸦片战争时期,政治腐朽,军备废弛,组织抵抗不力,导致战争失败,签订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一开始就缺乏抵抗决心,以大量出卖国家主权来结束战争。(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酉政变使慈禧太后掌握最高统治权,并成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契机。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英法两国公使也向清政府宣布放弃“中立”政策,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其勾结的基础是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3)在中外暂时和好”形势下,建立总理衙门,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正式任命英国人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让英国人代办中国外交事务。(4)由勾结“和好”再走向对抗:19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各国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进一步加剧,清王朝与列强关系走向“再对抗”,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抵抗说明了这一点。(5)在中法战争中,采取“不可衅自我开”方针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导致马尾海战惨败。后又以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使西南门户被打开。(6)甲午中日战争,极力奉行“避战自保”,慈禧太后为“万寿庆典,挪用海军军费。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7)清政府的完全屈服:《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评价:从这一时期总的发展趋势看,清政府在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经过了对抗——暂时妥协——再对抗——完全屈服的过程,尽管从林则徐到李鸿章,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乃至清朝“新政”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决定了其失败的命运。同时清政府在此过程中大量出卖主权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内因。二、北洋军阀的统治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和北洋新军的实力,建立起个人独裁的北洋军阀封建统治。从1912年袁世凯建立到1928年结束,其本质代表了地主阶级和各派封建军阀的利益。(一)政局变化简史1、袁世凯控制政权。(1)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2)为复辟帝制,强迫国会选举他当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之后又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独裁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宣布改元,准备登极。尊孔复古逆流随之而起。(3)1915年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春取消帝制,不久绝望而死。(4)、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以内阁总理的身份掌握北京政府实权,全国形成军阀割据局面。(5)、张勋利用府院之争制造了一场短暂复辟。(6)、护法运动中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实权。(7)、张作霖控制北京政府实权。(二)北洋军阀主要罪恶活动1.镇压人民斗争、维护独裁统治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制造“宋案”;武力镇压“二次革命”;取消《临时约法》,大搞复辟帝制活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镇压护法运动;镇压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武装对抗国民大革命。2.军阀割据混战,大小军阀各以帝国主义国家为靠山,割据一省或数省,连年争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和皖系两大派系;此外还有奉系、滇系、桂系、晋系等。它们之间为争夺地盘和人口,以及中央的最高统治权互相混战。军阀割据和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吴佩孚血腥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制造“二七惨案”。(2)段祺瑞抵制孙中山北上,破坏反帝斗争,1926年制造“三·一八”惨案。不久,段棋瑞被迫下台。张作霖控制北京政府,与直系吴佩孚共同“反赤”。(3)1926-1927年北伐战争,吴佩孚、孙传芳势力被消灭,奉军被迫撤回河北。张作霖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也在北京搜捕共产党员,杀害了李大钊。(4)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败回东北,被日本侵略军在皇姑屯炸死。其子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于1928年底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易帜,标志北洋旧军阀割据统治时期的完全结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5)北洋政府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头脑,压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对外投降卖国(1)袁世凯统治期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1915年,为了称帝,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2)袁死后各派军阀纷纷以各帝国主义为靠山大量出卖国家主权:直系、桂系和滇系以英国、美国为靠山;皖系、奉系和晋系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靠山。由此也可以得出军阀割据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的产物。三、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1949午〕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官僚资本主义在此期间形成.中国人民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一)政局变化概述1.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府。2.蒋介石政权通过对张作霖的“二次北伐”及各种手段形式上完成中国的统一。3.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形成了国共两党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4.1932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成立,中国出现了中共领导的政权、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政权并存局面,1937年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中共领导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改为国民政府陕甘宁边区特别政府。5.1940年汪精卫伪国民政府成立,中国土地上出现了南京国民政府、伪满洲国和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三个政权并立局面。6.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伪满洲国、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灭亡,国共两党关系再度紧张,内战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统治中国2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灭亡。(二)南京国民政府的主要活动1.政治方面:(1).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争夺最领导权。不久,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2).1928年初蒋介石重新上台,,国民政府进行北伐,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排除异己,军阀混战,蒋介石取胜。(3).对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反革命“围剿”,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和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4)抗战初期,同中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进人相持阶段后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加强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政策重心转向对内反共,掀起反共浪潮,制造“皖南事变”。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是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5).抗战结束后,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把戏,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发动反共反人民的战争最终失败。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制造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暴行,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造成“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和“李闻血案”“五•二Ο”血案。残酷镇压台湾“二·二八”起义,宣布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强令解散。(6).在人民解放战争打击下1949年蒋介石发出元旦求和声明,企图以假和平作缓兵之计。并被迫下台,退居幕后指挥。李宗仁任代总统,与中共和平谈判,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但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没。蒋介石集团逃往台湾。2.经济方面:(1).抗战前,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政策。(2)抗战中,推行统制经济政策;抗战后,推行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掠夺人民的经济政策。(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把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蒋介石出卖国家权益,美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受到摧毁性的打击。3.外交方面:抗战前,奉行反苏亲帝的政策、开展“改订新约运动”、面对日本的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抗战初期积极抗战,中后期奉行消极抗日的政策。抗战后,投靠美帝国主义,把国统区变成美国变相的殖民地。4.文化方面:发动文化“围剿”,打击、迫害国统区的进步文化。5.反共反人民的军事活动(1)十年内战时期:1930年底到1933年,对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反革命围剿;对被迫进行长征的红军实施围追堵截;残酷镇压抗日民主救亡运动;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情况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2)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并成立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发动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3)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国民党开始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歼灭。(三)国民党性质的演变:1.第一次国共合作前的国民党成份比较复杂,但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2.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演变为代表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3.蒋介石、汪精卫叛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