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明清单元测试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明清单元测试卷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1.明朝初年废行省设三司,是为了A.削弱朝中大将的权力B.分散地方政府的权力C.保证地方的财政收入D.强化对人民的控制2.明太祖和宋太祖的施政方针,在哪些方面大体一致①不允许朝中大将手握重兵②分散地方的各种权力③加强对官吏的监视④沿用科举取士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3.1421年明政府决定迁都北京是为了A.为了统一北方B.利用长城C.加强军事防御力量D.统治黄河流域4.明政府的下列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是A.推广种植棉花B.奖励垦荒C.用银两收税D.实行屯田5.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农村B.大量的棉纺织品投放市场C.中国出现专门化的棉纺织业中心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6.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工人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包卖主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表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解体我国古代贼税制度是丁税、田租徭役、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的总称。据此回答7一8题7.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A.调整封建生产关系B.缓和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D.增加政府收人的手段8.唐朝两税法和明朝一条鞭法的相似之处是A.以人丁为主收税B.分夏秋两季收税C.按田亩多少收税D.折合成银两收税9.“一条鞭法”的意义是①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②有利于减轻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③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沿用下来④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10.以下各组内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知州、转运使派往各地——北宋中央集权加强B.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海外贸易发展C.废丞相——明太祖加强君权D.八旗制度——元朝的统一11.明朝对外关系与前代相比,不同的是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④开始接受一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A.④B.②C.①②③④D.②③④古代时期,国际贸易联系已十分密切,我国郑和曾七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据此回答12-14题12.郑和下西洋的朝代及到达的地点分别是A.唐朝B.西欧C.明朝D.澳大利亚13.从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下西洋最佳的季节应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4.郑和下西洋途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昼短夜长B.见到冰山C.见到极昼极夜现象D.见到极光15.史载:“帝性机巧(喜爱钻研木工,建筑等技艺),……每引绳削墨时,(魏)忠贤辈辄奏事。帝厌之,谬曰:‘联已悉矣(全知道了),汝辈好为之(大胆去处理)。’忠贤以是恣威福惟已意,……所过,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以上材料反映出魏忠贤得以专权主要是由于A.封建君主皇权至上B.魏忠贤善于玩弄权术C.朝中官员腐败,依附于宦官D.皇帝不理政事,大权旁落16.顾宪成等士大夫在东林书院评议朝政的目的是A.抨击宦官专权等腐败现象B.改变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C.改变朝中宦官专权的现象D.宣传反封建的民主思想17.对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口号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规定了平分土地的办法D.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8.明朝和清朝前期我国的封建制度步入了日益腐朽没落的轨道,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①皇权达到高峰②出现特务统治③思想异端受政治镇压④官场完全腐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19.据清朝前期的记载:“乾隆中叶,海内之士,知钻研古义,由汉儒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的统称)训诂以上溯七十子、六艺”,形成了考订古书的风气,一批学者致力于校勘,考订古代经籍文献。出现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A.书院鼓励学生钻研学术,风气比较活跃B.清朝乾隆中期国力强盛,文化环境较好C.科举制度规章非常严格,八股取士使人不务实际D.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20.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根本目的是A.防止人民反抗B.巩固君主专制C.压制知识分子D.加强思想控制21.明初规定农民开垦的荒地归农民所有,清初规定明朝藩王的土地归耕种者所有,其相同的实质意义是A.稳定刚刚建立的封建统治秩序B.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C.局部调整封建生产关系D.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22.清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意味着A.人口增加后地丁银随之增长B.人口的增加不再与赋税相联系C.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D.人头税与田赋分别征收23.古代民诉“干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封建社会商业兴盛D.封建统治者重本抑未24.“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A.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手工业发展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C.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对自发性手工业生产进行调节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藏关糸自古以来十分密切。据此回答下列25-26题:25.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使吐蕃和唐朝达成了永远“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的协定B.使吐蕃赞普发出了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的上书C.加强了唐朝对吐蕃的控制和管辖D.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唐蕃的友好联糸26.按清朝政府的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这项规定的巨大意义在于A.消除了西藏地区长期存在的宗教矛盾B.巩固和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西藏的管辖C.承认了藏族宗教首领在西藏的最高权力D.打击了妄图策划西藏独立的分裂势力27.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发生于清朝的事件①设立台湾府②以法律形式确定中俄东段边界③设驻藏大臣④土尔扈特回归祖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③②28.清政府先后于1684年和1885年在台湾设立府、省管辖机构的根本目的是A.巩固海防以维护国家统一B.加速台湾地区经济发展C.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联系D.防止西方殖民者侵扰台湾29.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A.抗清斗争的失败B.思想领域文字狱的压制C.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D.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0.下列表述与《天工开物》无关的是A.介绍农业生产经验B.介绍欧洲水利方法C.记述纺织制瓷技术D.记述采煤火药技术中国古代史明清单元测试卷第II卷二.材料解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在征服战争之始,即匆忙开科取士。其政治用心,正如时人所云: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科举所用八股文之内容、形式较明朝限制更严,不许有任何个人的见解与发挥,一切均以朱嘉的《四书集注》为准…….清朝对于明史修撰十分重视,组织大量人才,由政府监修。——摘自居于庆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明史之修,….历时九十余年。…。四库全书开馆,初由朱筠创议,就永乐大典,辑己佚之书,后征遍人间所藏。适有禁毁书籍之事,乃借修四库全书,广事搜求,加以焚毁,或删订原书,去其违碍。——摘自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材料三他们(江浙学者)反朝廷、反功令的思想不至露痕迹者,一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使学者问绝口不谈朝政时事。二因清代书院全成官办性质,以廪忾?(官府供给的粮食)收买士气。三则江、浙一带经济状况,继续发荣滋长,社会上足可培养一辈超脱实务的纯粹学术风气…….江、浙学风的这一种转变,虽于古经典之训释考订上,不无多少发明;但自宋以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教精神,却渐斯消沉了。——摘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四清以明为鉴,认为明亡于党争、宦祸。……清初即在各府县学设立卧碑,明示规章。不得妄立杜名,投刺往来,亦不许用'同社'、'同盟'字样,雍正(雍正帝)撰《朋党论》以告诫士予,并强调士人的一切舆论,应以朝廷之赏罚为是非,人臣尤当以君心之好恶为好恶。——摘自居于庆主编中国古代史》回答: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提炼清朝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的措施和方针。(8分)②试分析说明,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5分)三.问答题32.概述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影响。(13分)33.明清时期思想、文学和教育各自呈现什么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其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指出明清文化特征所反映的矛盾与预示的斗争。中国古代史明清单元测试卷答案一、单项选择题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DCCADDCBDDDDAD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AADBCBACDBAADB二、材料题31.①措施:八股取士;组织文人修书:大兴文字狱;官办书院;严禁结党、结社。(5分)方针:笼络与压制并用。(3分)②满足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需要;消磨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清意识,缓解汉族知识分子的对清朝的抗拒心理;压制反清思想的萌发与传播:禁止知识分子结党结社评论政治;实行文化专制和思想禁铜。(5分)三.问答题32.隋唐时期:为选拔人才,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唐朝时使它进一步完善。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使统治者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同时它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的学校制度完备。(4分)明清时期:明朝和清朝前期,为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科举制演变为八股取士制度。它使读书人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作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同时它使学校的教育也体现出君主专制的特点。八股取士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5分)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西学的高潮,新式学堂不断出现,废除科举制的呼声不断高涨,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形势的压力,制订了新学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科举制的废除并不能挽救清王朝的灭亡。(4分)33.思想: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1分)如黄宗羲揭露和抨击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当由公众评判天下的是非。(2分)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文学: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如《红楼梦》,通过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2分)它提示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教育:实行了更加规范和严格的思想控制,从科举考试到学校教育都绝对禁止学生发挥主观见解,对违反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进行惩处。私人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强化,维护封建制度的体现。(3分)明清时期文化特征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的矛盾,预示着维护封建制度和反对封建的斗争即将来临。(6分))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