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莞尔:最终战争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序《世界最终战争论》是日本法西斯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作者石原莞尔(1889~1949)是日本法西斯分子,1909年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后又于1918年从陆军大学毕业,留任陆军大学教官、驻德国武官。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他任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在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时,他任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后任关东军副参谋长等职,1949年8月病死。石原莞尔在日本军国主义熏陶、欧洲军事思想和佛教信仰的影响下,曾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主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1940年,石原莞尔在京都将1929年在长春发表的《战争史大观》修改完毕,1940年5月.石原莞尔在京都义万会以《世界最终战争论》为题发表讲演,1941年11月在酒田将“《世界最终战争论》质疑问答”脱稿,次年将以上3篇文章一并以《世界最终战争论》书名出版。本书的观点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妄图侵占满蒙、霸占全中国、征服东亚、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现将其主要观点介绍如下:石原莞尔认为,战争是直接运用武力进行国策的行为。战争可分为决战战争和持久战争。在同一时代,有时进行决战战争,有时进行持久战争。从军事角度观察世界历史,可以看出决战战争时代和持久战争时代呈现相互交替的状态。第一次欧洲大战期间,由于武器的发展,特别是自动火器——机关枪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防御作战的能力,使进攻一方很难从正面突破。法国革命时期,由于兵力的关系,既不能从正面突破,也不能实施迂回作战,从而使战争的性质从以往的决战战争转化为持久战争。石原认为,当今时代,所有男人都参加了战争,而在未来决战战争中,男女老少都要参加战争。从战术的变化上看,作战队形是由密集队形向横队、散兵队形发展。从几何学观点来讲,方阵为“点”,横跨为“实线”,散兵为“点线”,而战斗群的战法则为“面”上的战术。可以认为,未来决战战争将是“体”(三次元)的战法。在战斗指挥单位的变化上,密集队形的指挥单位是营,横队队形的指挥单位是连;散兵队形的指挥单位为排;战斗群的作战指挥单位则是班。从指挥单位逐渐变小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将很可能是以个人为作战单位。如果作战单位为个人的话,那么全国国民就算在其内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民所具有的战斗力。未来的决战战争将是战争发展的极限。在这种决战战争以后,人的争斗之心将从此消失,战争将从此消亡,国家的对立也将从此消除。也就是说,未来世界将在这场决战战争以后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时,世界人类所向往的真正的和平将从此实现。未来决战战争有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是打击敌方,给敌方造成巨大损失,其二是己方也要承受重大损失。也就是说,要给敌方以最大的打击,与此同时也要经受得住敌方的打击。从这种观点上讲,未来的决战战争中,虽然打击敌人仅需要少数的优良军队,但需要经受考验的却是全体国民。未来的决战战争将是由空军进行的一场彻底的歼灭战。在决战战争中,那些忠君爱国、决心战死的军队不是最有利的目标。而那些最无力反抗的人们和最重要的国家设施才是攻击目标。那时,不仅工业城市、政治中心合受到攻击,而且,男女老少、山川草木、猪鸡牲畜也同样会遭到攻击。为了对付如此残酷的决战战争,国民必须具备铁一般的意志,主要城市必须采取根本性的防空措施和对策。仅仅依靠目前陆海军的现有能力是打不了最后一场决战战争的。现在的航空兵差得更远。石原指出,在人类进行最后一场的大决战之时,飞机将可以中途不降落、围绕世界飞行,而且具备当时难以想象的具有极大威力的.发射一发即可使几万人丧生的破坏性武器。未来那场战争将在短时间内即可结束。因此,在未来的决战战争中只有创造出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和可以经受战争巨大损失的人们,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作者认为,第一次欧洲大战以后,国家联合的时代乃是未来世界最终战争的准决胜时代。第二次欧洲大战以后,将保留下二种势力,即东亚和美洲,出现日德意同美国的对立。也就是说,未来的决战战争将是一场东洋的王道与西洋的霸道之争,这场世界最终战争将决定着日本天皇是否会成为世界之天皇.美国总统是否会统治世界的人类的最重大的命运。石原深信,日本天皇不久就会成为东亚联盟的盟主,而后还会被尊为世界之天皇。因此,他特别提醒日本人要注意在提高国力的同时,国民要特别遵守谦让的美德。石原还断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爆发世界最终战争,大体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已过去20多年,所以从现在算起到进入世界最终战争时期,大约需要30年左右时间,也就是说30年内外,人类将进入最后决战期,在50年以内,世界将发展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书最早于1942年由日本新正堂出版,它集中反映了石原浸透法西斯气味的思想理论观点,对日本军方有较大影响,是我们研究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参考资料。石原莞尔世界最终战争论第一章战争史大观第一节决战战争和持久战争战争是直接通过武力去执行国策的一种行为。今天的美利坚,几乎吧所有的战舰都集中到夏威夷,威胁日本的安全。日本稻米不能自给,物产不足,所以显得很弱。就是说,恐怕中日问题将以日本失败而告终。作为一个战略棋子,在夏威夷集中驻扎大批军舰。也就是说,美利坚为了执行对日政策,正努力地部署海军力量。因为间接的使用武力,还算不上战争。战争的特点,简单明了的说,就是武力的对抗。但是武力的价值在和其他战争手段对比中,究竟占有什么位置,因为位置不同战争有两种发展倾向。武力的价值比其他手段的价值高,那么战争就可以说事雄性式的,强度大、范围广、时间短。也可以说是阳性的战争--因此我将之命名为决战战争。但是由于许多其他原因,武力的价值与其他的手段相比--比如政治手段--并不占绝对的优势,相比而言对于战争并不是价值那么高,因此战争变得冗长、女性式的。也就是说成了阴性的战争。这种战争叫持久战。战争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决战战争,但变成持久战,牵扯到很多原因。因此,虽然是同时代,有时候发生持久战、有时候发生决战战争。但是分开两种战争的最大原因是时代的影响。从军事上看世界历史,决战战争的时代和持久战争的时代交替出现。提起战争,纷争不断的西方更像是其发源地。特别是西方世界拥有大体相同力量的强国很多,大多接壤,而且作为战场的范围也比较合适,所以经常出现决战/持久战两种战争时代交变迁。相比而言日本的战斗经常从说“”等方式开始,(日本の戦い「远からん者は音にも闻け……」とか何とか言って始める)而且战争和体育分不开。所以我将考察战争的历史,尤其是现代战争发源地的西方的历史,以此开始。请参展64页附表第二节古代和中世纪古代--希腊、罗马时代,国家都是全民皆兵的。这并不是西方世界独有的。日本和中国在原始时代,各种社会事务大体上采取了人类理想的方式去办理,战争也不例外。希腊和罗马时代的战术都是相当井然有序的战术。众多的士兵排成密集的方阵,巧妙的进退以压倒敌人。即使是到了今天,希腊和罗马时代的战术依然在军事学中作为研究对象而被学习。全民皆兵的体质肩上井然有序的战术,使得这个时代的战争带有决战色彩。亚历山大大帝的战争、シイザー战争等,因为并不受战争掣肘,所以进行的都是决战战争。但是到了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全民皆兵的制度不能继续维持,取而代之的是佣兵制度的确立。因此带有决战战争的色彩也渐渐变成了持久战。从历史上考虑,东方世界也发生着相同的变化。邻国中国汉民族最兴盛的唐朝中期开始,全民皆兵的制度遭到破坏变成了佣兵制。从那时开始作为汉族的国家生活的维持力量变得缓和。直到今天,虽然这个状况一直在持续,但这次日中事件中的中华民国却一反常态奋起反抗。尽管如此,却不能再变成那种全民皆兵的状态。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尊文卑武的汉族,(武力不兴)都是一个很恼人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日中事件,将之变成当初的那个汉族。回到刚才的话题,像以上说的那样,征兵制度的改变使得政治向心力松弛下去,最终使得罗马国家的统一实质上的被耶稣的教士们征服了。这是中世纪所发生的事。在中世纪,希腊罗马时代发达的军事组织全部崩溃,变成了骑士的个人战斗。普通文化通常把中世纪看成黑暗的时代,军事上也是同样的可以看成黑暗的时代。第三节文艺复兴现在开始讨论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军事也发生了一场很大的革命。这就是开始使用大炮。即使是世代习武号称勇武的贵族骑士,市民只需一发炮弹即可将其击毙。因此武士争勇斗狠的时代必然结束,曾经的使用过的战术再次被捡起来。从而给社会带来了一次新的变化。当时由于受到十字军的影响,地中海沿岸和海上航线的商业往来非常发达,即是说那时候是一个重商主义的时代。所以金钱至上的原则使得国防制度没有变成原来的全民皆兵,而是继续了罗马后期的佣兵制。但是新发展的小国家或城邦都是很小的实体,养活不起那么多常备军。因此,在瑞士等国出现了军队出租,也就是战争承包商。只要有国家想发动战争,向那些承包商雇佣军队就可以了。可是这种金钱关系的军队根本不能发挥出战争的真实性质,必然的使战争成为持久战。但是进行战争又是必然的,这里雇佣三百人,再从别处雇佣百来人,而且尽量讨价还价。这种方式根本不能满足战争需求,所以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逐渐开始了常备雇佣军的时代,也就像军阀割据的中国军队那样。进入常备雇佣军时代,战术高度技术化。一旦遭遇鏖战就巧妙地后退以求得更多的战机,这种战术变得很发达。虽然如此,因为也还是花重金雇佣来的军队,所以为了追求实效,就把当时统治社会的专制主义不加改变的在战术中加以贯彻。这些形式至今在日本的军队中还有其痕迹。因为日本的军队建设是学习西方而来的,所以这是很自然的。比如发号令的时候,拔剑、同时说“気を付け”(类似于中国的“立正”)。“不听命令的人会被斩首”诸如此类的约束。当然谁也没有因为真的那样想而拔刀,但是这种指挥的形式是从西方雇佣兵时代一直沿用下来,所以还继续那样做。拔刀出鞘然后向同生共死的战友下命令并不是日本的传统。日本只是采取了拿来主义才学的那么做。敬礼的时候喊“向右看”同时指挥官拔出指挥刀做向前挥刀状。。それは武器を投ずる动作です。刀を投げ舍てて「贵方にはかないません」という意味を示した遗风であろうと思われます。另外,使得步调一致,这对于专制时代的雇佣兵克服弹雨下心里的怯懦、向敌阵冲锋来说,是一种训练。对待用重金雇佣的士兵,不得不采取专制主义而绝对不能允许士兵的自由。因为这个关系,伴随着火炮的发达和射击的简单化倾向,为了减少自己阵营的伤亡,排兵布阵的时候渐渐地横向化、降低纵深发展。但由于还处在专制时代,从横队战术向散兵战术飞跃式的发展困难重重。横队战术因为是高度专门化的,所以要求士兵有熟练的战术素养。有时甚至会有上万人排成横队。我们年轻的时侯进行的的步兵中队中的队列练习曾用掉很多精力。究其原因,就是为了能在敌人面前能非常熟练地完成上百个中队、数十个大队的排队。因为战术变得很繁琐,(对战斗力来说)专门化也就成了可怕的堕落。因此战斗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进行。只要地形稍有阻碍,就不能克服(进而去贯彻指挥意志)。因为这个关系,在战场上进行决战绝非易事。另外由于长时间的商业化,雇佣军队的开销变的非常昂贵。浪费战争资源对君主来说是尽量避免的,所以会尽其所能避免交锋。这种想法又使得战争持久化的倾向又变得跟彻底了。三十年战争,以及这个时代末期出现的的持久战名家--著名的弗里德里希大帝(腓特烈大帝)的七年战争等,都是这种倾向的代表。持久战中,并不进行会战--也就是通过短暂交锋一决胜负。相反,尽量避免会战(迎头冲撞),根据动机绕到敌人背后,在尽量避免牺牲的情况下蚕食敌人的领土。一般这两个手段是最常用的。弗里德里希大帝最初一反当时的潮流,积极寻求会战。但当他看到牺牲很多战争资源(战士的生命)也并没有决定战争命运时,渐渐地变成了动机(机会)主义。一位尊崇弗里德里希大帝,曾被允许观摩其军队机动演习的某个法国军事学家在1789年这样说过:“今后不会有大战,人们也许再也不会见到会战的场景了”。也就是说他认为未来不会大的战争,即使有战争也不会进行会战那中引起大规模伤亡的战斗。取而代之的是根绝动机(机会),尽量减少士兵伤亡。这种方式是未来的潮流。换句话说,女性式的阴性的持久战思想被彻底贯彻。但这个世界如果有什么已经发展到极致,那么就是这个领域发生革命的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