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心身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一、心身疾病概念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所引起的躯体器质性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二、与其他病症的异同1、与一般躯体疾病:二者都有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过程,即都有生物学基础;但病因不同,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2、与各类神经症:二者发病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与人格特质有关,都有躯体症状,但神经症仅为功能性障碍和行为异常,没有器质性病变,心身疾病则有组织器官的躯体性改变,即生物学改变。三、心身疾病的特征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诱发原因的疾病②诊断与治疗是以涉及躯体和社会两方面因素为基础。③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来探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④以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第二节临床常见的心身疾病一、原发性高血压•(一)概念•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临床综合征。•长期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可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它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身心疾病之一。一、原发性高血压•(二)病因•遗传因素:双亲之一——子女28%;双亲均患——子女45%•饮食因素:高盐、低钙、低钾、高蛋白质摄入、饮酒过多•环境因素:战争、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心理因素:情绪因素、压力•人格因素:A型性格•其他因素:肥胖、服用避孕药等一、原发性高血压•(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焦虑、紧张:病程长、病因复杂,期望过高,缺乏相应知识担心发生严重并发症。、•猜疑:久病成医,缺乏安全感,顾虑重重,敏感多疑。•恐惧:担心血压过高引起严重后遗症而生活不能自理、失去工作能力等后果。•偏执:多见于知识分子或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高血压病人。一、原发性高血压•(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综合运用观察法和调查法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并了解近期内生活事件对病人的影响。•运用沟通技巧,有效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稳定病人的情绪,消除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反应对病人的负面影响。•帮助病人理清思路,恰当的评价自己的能力、所处环境及遭遇的生活事件,调解期望值与自身能力相当,减少社会环境及生活事件的负性影响。一、原发性高血压•指导病人实施自我心理护理:•建立合理认知•控制情绪•合理安排生活一、原发性高血压A型行为•①时间紧迫感:行为急促,速度快;办什么事总想提前;脾气急躁,缺乏耐心,常因急于考虑做什么事情彻夜不眠,甚至半夜起床做事情;•②争强好胜、暴躁:常常是雄心勃勃,目标远大,措施强硬,行为刚毅、果敢勇猛,只想到奋斗目标,不顾不良后果。有时甚至一意孤行,独断专横。•③敌意:总是把周围的人看作自己的竞争对手,把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比重看得大,有很强的他人和环境控制欲。•A型行为方式•做一件事总想一下子干完,不干完不踏实•总觉得时间紧张不够用,走路风风火火,上楼梯三步并两步;•遇堵车,坐立不安,恨不得把司机换下来,自己开;•若排长队买东西,宁可不买;•做工作总要尽善尽美,比别人好,让领导说不出什么;•不喜欢别人插手自己的工作,总觉得不如自己干得好;•有很强的竞争欲,很强的嫉妒心,人际关系也比较紧张。•相反:B型——缺乏竞争性,喜欢不紧张的工作,喜欢过松散的生活,无时间紧迫感,有耐心,无主动的敌意。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CHD)•(一)概念•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二)病因•A型行为、生活应激事件、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等)。•心理综合防治:心理咨询、生物反馈治疗、运动治疗(如练习气功、书画、听音乐等)。二、冠心病•(三)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恐惧•焦虑•抑郁•依赖药物二、冠心病•(四)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纠正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具体方法: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帮助病人了解用药知识;帮助病人克服依赖心理。二、冠心病•实施行为矫正:•评估病人是否属于A型行为•与病人一起制定训练计划,明确训练目标•制定具体的矫正目标•设置评价标准•具体矫正措施二、冠心病•稳定情绪•评估病人的情绪状态•指导病人合理自我暗示•指导病人处理各种关系•指导病人消除负性情绪二、冠心病•正确的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合理的起居饮食,劳逸结合•矫正嗜烟或酒、过食等不良行为•忌看易致激动的电影、书籍等二、冠心病•(一)概念•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总称为消化性溃疡。•(二)病因•情绪:抑郁•应激:长期应激影响消化系统功能,产生溃疡。•工作压力三、消化性溃疡•生活事件:家庭矛盾、经济压力、不良习惯等。•人格:工作认真负责、强烈进取心和依赖愿望、性格内向、易怨恨不满、常常压抑愤怒等三、消化性溃疡“执行的猴子”-抉择让两只猴子各坐在自己的约束椅子上,每20秒钟给一次电击。其中一只猴子有一个压杆,若在接近20秒钟时压一下,能使两只猴子避免电击。否则,两只猴子便一起受到同样电击。因此,这只猴子总是惦记压杠杆,以免被电击;而另一只猴子对是否压杠杆与电击无关。结果表明,两只猴子被电击的次数和强度虽然一致,但疲于压杆的猴子由于心理上负担沉重而患胃溃疡;另一只猴子却安然无恙。•(三)病人心理特点•消化性溃疡有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的特点,易使病人产生焦虑、急躁情绪;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时,病人可表现为紧张、恐惧等心理;反复发作则担心溃疡癌变,易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三、消化性溃疡•(四)心理护理紧张、焦虑的心理可增加胃酸分泌,诱发和加重溃疡,要向病人和家属说明经过正规治疗,溃疡是可以痊愈的,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指导病人采取放松技术,保持良好心态积极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帮助其缓解焦虑、急躁情绪。三、消化性溃疡四、肿瘤•(一)定义•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二)病因•C型行为——癌症易感人格,患病率是非C型行为的4倍。•核心特征:不善表达自己;高度顺从于社会——童年形成压抑、克制内心痛苦而不对外表达的性格。•具体表现:与别人过分合作协调、姑息,谦让;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主意和目标,不确定性多;对别人过分耐心;尽量回避各种冲突;负性情绪控制能力强,特别是愤怒;屈从于权威;追求完美、生活单调等。四、肿瘤•(三)心理特征•1、肿瘤病人的心理反应分期¤休克-恐惧期¤否认-怀疑期¤愤怒-沮丧期¤接受-适应期四、肿瘤•2、肿瘤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1)恐惧心理•由于人们对恶性肿瘤在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普遍存在“谈癌色变”的情况,认为癌症是“绝症”,得了癌症就等于是判了死刑。因而病人在未确诊前,非常恐惧自己所得的病就是癌症。病人常表现为:忧心忡忡、心情紧张及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十分敏感。或坐卧不安、唉声叹气、感情十分脆弱。≠四、肿瘤•(2)怀疑心理病人在疾病确诊前常有恐癌心理,怀疑自己的病可能是癌症,而一旦被确诊为癌症,病人又怀疑是否是医院误诊搞错了,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产生怀疑,不愿也不敢相信。表现为:烦躁、紧张、焦虑,反复到各大医院进行重复检查,八方寻医求证等。•(3)否认回避心理和幻想心理•病人的癌症诊断一旦被确证,出于对癌症的恐惧,却不愿意面对自己患恶性肿瘤这个现实,对病情以及任何事情都采取回避态度。表现为:沉默寡言、烦躁、激惹、心存幻想,否认癌症这个事实。四、肿瘤•(4)认可心理和依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幻想破灭,不得已承认自己患癌症无疑时,“病人角色”的表演则相当“出色”。病人为了不让家人难过悲伤,亲人为了让病人安心治疗,彼此心照不宣,绝口不提病情。这时病人既不表现痛苦也不害怕,显得十分平静。非常愿意与家人呆在一起,以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同时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依赖于药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疗。把“生”的希望甚至于日常生活护理全都交付给了医护人员。表现为:爱发脾气、苛求挑剔、以“自我”为中心、随时随地的要求医生护士给予关照。四、肿瘤•(5)抑郁心理和悲观绝望心理•病情的日益恶化和癌症疼痛的折磨,以及化疗、放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人常常产生“生不如死”的念头,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死亡安排多于生还打算,祈求早日解脱。病人常表现为心情忧郁、悲观、消沉和绝望,自残甚至轻生自杀。四、肿瘤10%18%80%33~44%具有心理障碍重症抑郁心理较为乐观明显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应激反应如何帮助癌症病人减轻心理负担,摆脱情绪困扰,改善生活质量,是肿瘤、精神、心理等学科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四、肿瘤(四)心理护理•1、疾病早期的心理变化和护理•愤怒病人的心理护理•患者在确定自已患上恶性肿瘤后,会出现愤怒的反应,认为世界不公平,为什么会偏偏选择自已,而后会将其愤怒的情绪转向他人,有的针对医务人员,有的针对家属。此时我们对患者要采取忍让宽容的态度,与患者进行语言和肢体语言的交流,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要耐心、细心,要有爱心,使其能正确地对待疾病,同时还要和患者家属沟通,提高家属参与的认识性,做好家属的动员工作,是扭转患者悲观心理的关键步骤。四、肿瘤•恐惧、抑郁、否定病人的心理护理•恐惧是恶性肿瘤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文献报道:恶性肿瘤常见的恐惧,包括对疾病未知的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疼痛的恐惧、对与亲人分离的恐惧,这些心理因素常常使患者产生消极的情绪,多数患者得知患癌症时,会有一个震惊时期,此期患者会极力否认癌的诊断。四、肿瘤•如:怀疑诊断报告有误等,此时对待患者不必过早地勉强其放弃他的否认去面对现实,对于失去理智的患者,要多给予理解和照顾,并注意保护患者,当患者逐渐接受这个现实时,他会陷入极度的痛苦、绝望之中,这时更需要护士的体贴和关怀,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列举治愈肿瘤患者的病例,也可以让治愈好转的患者谈亲身的经历,以现身说法开导病员,使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四、肿瘤•2、疾病治疗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护理•手术前后的护理•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阶段,遭受着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的双重精神压力,且外科手术切除范围较广,常影响机体和肿瘤所在器官的正常功能。如截肢、人造肛门等,应深切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术前协助医生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明确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切不可说出消极的语言而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用自已娴熟的技术取得患者的信赖、信任、配合。术后帮助患者重建机体功能,做好饮食指导,嘱患者多吃蛋白、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并定期复诊。四、肿瘤•化疗、放疗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化疗、放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临床上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及组织脏器的损伤。如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加上治疗费用较高,常使患者的焦虑加重,因此在进行各项治疗前,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理解治疗的作用,简要步骤,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需要配合的事项,是恶性肿瘤心理护理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治疗结束后,适时恢复部分工作,可使患者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及在社会中的作用,从而重新振奋。四、肿瘤•3、疾病晚期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护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着机体功能的逐渐衰退,可表现为衰弱、疼痛、厌食等,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随着机体的逐渐衰退,患者可能放弃原来的活动,而形成恶性循环,此时应鼓励患者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起床活动,不要过早的卧床不起,这样可延缓机体功能的衰退,还可使患者从自理中增强信心,同时要经常巡视,主动解决患者的需求,与患者家属沟通,因家属是患者最亲近、最相信的人,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能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对终末期的患者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解除患者的痛苦,保持患者尊严,让他们平静地对待死亡。四、肿瘤五、糖尿病•(一)概念•(二)病因•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