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曾氏家教思想与当代教育摘要:儒家思想可以说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根本,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修身﹑治学同时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曾国藩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勤劳节俭,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也表现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的关键,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本原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当代教育曾国藩这个人,生前死后都面临着毁誉参半的评价。戴在他头上的桂冠有:中兴第一名臣,古今第一完人,德超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者,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而戴在他头上的荆冠呢?有曾剃头、曾屠户、刽子手、汉奸、卖国贼。他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作为一代鸿儒,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历朝官宦贵族之家,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以致后人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可见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家书更是曾国藩的家教思想的集中体现。曾国藩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曾氏自幼励志学习,广泛阅读,且勤作笔记,就是到他宫运亨通、地位显赫时也未曾停止过,读书是他每日必作的功课,如此勤奋研读古代书籍,如此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他能博览群书,遨游于书海之中,并能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获取历代圣贤之灵气,融合自己颇有见地的思考,从而化为具有他自己独立人格品位的人文思想体系,以儒学为核心融汇众家之精要的传统文化便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头。曾国藩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可谓是“诲人不倦”,从为人、为官到为学全方位地加以教导,这集中体现在他写的一封封家书中,家书是他对家人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从中折射出他颇有独特之处的家庭教育思想。(一)、揉合儒、墨两家的德教思想儒家历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作为近代有名的儒家硕学,曾国藩也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一向主张德才兼备,甚而他更为注重的还是德这方面,认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1,“孝”为德教之首“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数千年来,遵守孝道就是中国传统家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敬父母更是儒家思想所一贯倡导的传统风尚。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孟子又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儒家把“孝悌之义”作为德教的基础内容是为了实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教育目标和“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社会理想。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个“孝”字,他在家训中写道:“孝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他认为孝敬和友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祥瑞的体现,是家庭能兴旺发达的根本。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在其他事情上未必全部能应验,只有在只要孝悌友爱就立即获得吉庆,不孝悌友爱就立即招来灾祸这个问题上,没有不应验的。曾国藩反复告诫诸子弟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因为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而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不仅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2,修身只有对自己处事谨慎、严格要求即“言慎求之”的人才是圣人,才能达到顺乎天地宇宙万物之内在规律的至高境界。而达到这种至高境界是要经过严格的修身养性的,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手段。曾国藩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并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他在同治十年三月初十的《日记》中写道:“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天德者约有数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曾、盂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他建议学习古代圣哲贤人,他们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胸怀宽广,消除物我之见,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之品德。关于修身之道,曾氏有很多具体的做法:他向子女们提出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慎独,即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在儒家学说中,慎独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养生首在养心,最大的快乐在于心情的愉悦。慎独则是最好的养心,将可使人得到最大的快乐。“主敬则身强”,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做精神状态好的人,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庄敬严肃。日课第三条就是要告诉儿子们要有爱心,做到“仁者爱人”“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一种爱心,这是儒家建立起来的那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起点和基石。“仁”在曾氏的家教思想体系中被转化为:对父母的爱,即为“孝”;对兄长的爱,即为“悌”;对他人的爱,即为善;对社会对国家的爱,即为“忠”。那么“习劳则神钦”则是来自墨家“节俭、节用”的教育思想了,在曾氏看来,能够俭约自持者,才可谓君子。他说:“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以此来告诫儿子无论智慧也好,才技也好皆来自于勤劳艰苦,困知勉行。他还告诫家人,生活要“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二)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在教育儿子做学问方面,曾国藩可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导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自古以来,谦虚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本色,曾氏也如此,他说:“吾人为学,最要虚心”,㈣这是曾氏最想要告诉儿子的治学之道。曾氏虽满腹经纶,但他非常谦虚,每每在教育子弟如何治学时,从无吹嘘自夸之辞,总是说到自己的不足。如一封家书所说:“余所作古文,黎莼斋钞录颇多,顷渠已照抄一份寄余存稿,此外黎所未钞之文,寥寥无几,尤不可发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人,刻出适以彰其陋耳。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切嘱切嘱。”曾国藩律己极严,从他不乏谦词的反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克己的苛刻,当其弟弟来信向他请教有关读书事项时,他回信说:“说到此处,兄不胜悔恨,恨早岁不曾用功,如今虽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误难矣。”如此谦虚谨慎,这不正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吗?(三)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与我们现在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同义,原本说的是一种处世办事的态度,曾氏认为也是养生之道,抱这种态度对待生老病死,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和忧虑,顺其自然,心境平和,就可以健康长寿,这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还告示儿子可借山水花竹来怡养身心,看重自然景物对人的身心的陶冶培植作用,这与他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即追求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人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样就可以使心灵免受来自外界的一切痛苦和烦恼的煎熬和折磨,人自然就会身心舒畅,延年益寿。三、曾氏家教思想的现代意义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曾氏家教思想还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其一,曾氏德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非常重视指向“德”的人才培养,他认为首先应教会子女如何做人,中国有句古话:“先成人,后成才”,说的就是这一道理。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完善,这应该成为教育始终如一的信仰,要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要将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人”是教育这一庞大系统工程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里“人”的意义指向应是“人本思想”中的“人”,教育思想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那么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指向“德”这一教育内容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向“才”,把“德”忽视了,这就本末倒置了。因而造成很多负面效果。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滑坡,高校内出现很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如作为生命工程科学系的学生马加爵竟如此漠视生命,真是令人震撼,又令人深思。曾氏家教还重视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虽然在当时来说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旧时代局限性,但我们只要剔除这一在当时看来是不可避免的时代烙印,吸取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就能把这种跨越任何时代跨越任何阶级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宝贵传统精神元素融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其发扬光大。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取向,他们的为人处事、思维方式都是“个人主义”色彩的,心胸狭隘自私,看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容不得半点批评,可想而知,这类孩子长大后是不会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什么贡献的。因此我们要从曾氏家教思想中汲取有益成份,这有助于纠正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其二,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建设文明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社会要文明,必然要求组成社会的成员(即个体意义上的人)是文明的,社会成员即个体意义上的“人”如何才能达到文明的程度?这就离不开一个文明的家庭氛围的塑造和培养,因为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中,家庭是每个人的人生启蒙之所,也是每个人终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在文明社会、文明人与文明家庭这三种处于不同层次的“文明生态圈”中,家庭文明应是社会文明的本源。因此家庭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要解析的一个“源代码”,而家庭文明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从而家庭教育便是社会文明进程中要编译的“源程序”,因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曾氏家教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曾国藩非常重视家教,以他自己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和超人的智慧对其子女们进行谆谆教诲。这种严格的家教又造就了一个兴盛不已的曾氏家族,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它给我们当代教育以很大的启发。现代很多人都忽视或是忽略了家庭教育,总认为学校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无形中人为地缩小了“教育”这一名词的概念内涵,学校成为培育人才的一个“孤岛”。其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迅速成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中首当其冲的还是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因此我们当代教育应从曾氏家教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使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助推中国教育质量迅速提升。其三,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万物的生长都需要源源不断的养料供给,教育也需要得到丰富“养料”的滋养,那么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便是当代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营养丰富的“培养基”。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书本与人生联系起来思考的人,而且他特别善于从中抽取出可以指导人生的信条与经验。这些信条与经验无不反映出他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它是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曾氏对社会人生独特思索的结晶,于是他就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信条和经验来教育其子女,曾家世代处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