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市场效率本章结构7.1市场失灵7.2市场势力的效率分析本章结构7.3数字产品的公共性问题7.4网络经济中的信息不完全7.5数字鸿沟引言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人们的各种经济活动,使主观上的自私行为最终总能达到增进社会总福利的目的——这就是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然而,看不见的手也有照顾不到的时候。当市场带来的不是社会总福利的增加,而是种种缺乏效率的现象——诸如垄断、环境污染、劣质商品和服务等等时,亚当·斯密笔下田园诗一般美好的假想就被破坏了。这种情况,经济学家称为“市场失灵”。本章主要研究有关市场失灵方面的现象。7.1市场失灵本节逻辑结构图7.1.1帕累托最优7.1.2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7.1.3前提条件的失真7.1.4网络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问题7.1.1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法则认为如果某种社会经济状况变化使某些人(或一个人)福利状况改善,而其他任何人的福利状况不恶化,则就认为是整个社会福利状况改进。帕累托最优或说帕累托效率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最优条件,但并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充分条件。7.1.2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认为只要是完全竞争达到的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它表明竞争市场可以使经济产生效率结果。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认为只要是完全竞争达到的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它表明在一个竞争经济中,实现效率和实现公平是不存在矛盾的。7.1.2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FC0wPPO`mmE1E2图7-1帕累托效率E1点和E2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点(实际上,整条mm曲线上的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点)。从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状态E1点变动到另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E2点,是以牺牲O`的利益去提高O的福利;反之,从E2变动到E1是牺牲O来提高O`的利益。7.1.3福利经济学的前提条件个人福利、厂商利润与其他人、其他厂商无关1每种商品都建立了产权并得以实施2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3市场是完全竞争的4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5经济信息是完全充分和对称的67.1.4网络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问题第三、网络经济下数字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导致了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数字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特征违背了条件那1和条件2。第二、网络经济中显然是不存在竞争性均衡的,垄断是其突出问题,这势必使得条件4失真。第一、网络经济下市场上的产品普遍的带有网络外部性,显然网络外部性违背了前提条件1。第四、数字产品是经验产品,它们的质量只有在使用后才能被了解,这将导致条件6失真。7.2市场势力的效率分析经济效率有三种形式要最大化生产效率,产品要尽可能以最有效的方式生产生产效率要最大化分配效率,产品必须以接近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分配效率要最大化动态效率,产业必须实现创新与增长的最大化动态效率7.2.1网络经济下垄断的动态效率分析2动态无效率的可能性3随机模型1短期垄断力量可以激励创新完全竞争状态并不是创造性毁灭过程所依存的理想环境。从短期看完全竞争可能比其他市场组织更有效率,但从长期来看,它在效率上不如垄断,因为它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熊彼特垄断不仅可能造成静态经济效率的损失,也可能造成动态的无效率,让次优技术占领市场。7.2.2网络经济下垄断的分配效率分析QP0PmQmMRDLMCDP*Q*图7-2哈勃格三角的福利损失垄断权力把福利从买方转移到卖方手中。根据帕累托标准,这种福利的重新分配不属于社会福利损失。但另一方面,因为垄断者通过索取高价来占有消费者剩余,垄断还会减少社会福利,除非需求是完全没有弹性的。7.2.2网络经济下垄断的分配效率分析1独立市场静态模型——垄断者没有限产提价的动机(,)()eePQQabQQ,Qe,Q∈[1,N]且Q≤Qe需求曲线方程式21(,)()()(),,[1,]eeeeQPQQQCQaQbQQQCQQQNQ且Q生产者利润函数()()0FOQCQ10QQ成本函数当企业不提供产品时,成本为0;O(Q)是关于Q的一个无穷小量,我们近似认为C(Q)=F。7.2.2网络经济下垄断的分配效率分析P0P(Q,Qe)NQ1D(N)D(Q1)PNP1MR(N)图7-3独立市场垄断者定价假定Qe处于N的水平,需求曲线为D(Qe=N),垄断者为了利润最大化,倾向于生产最大规模的产量以PN的价格向用户出售。而垄断者意图根据MRN=MC的传统办法制定产量和价格,则消费者对Qe的预期就会降至图中Q1的水平,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变为D(Qe=Q1)。7.2.2网络经济下垄断的分配效率分析2垄断者缺乏限产提价的能力它的目的不能只是短期的利润最大化,如果不能获得市场,它将无法生存。网络经济下更快的技术更新速度,更为完善的金融市场、更小的资本进入壁垒以及其他企业采用掠夺性定价等策略打开市场的可能,加大了垄断者面临的威胁。7.2.3网络经济下垄断的生产效率分析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高研发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殊的成本结构使规模经济变成了一般的情况,无论企业是何种规模,其生产的平均成本都会随着产量的提高而减少,因此,规模经济很难再成为大企业有利于生产效率的依据,关于大企业是否伴随着更高的生产效率应该看其是否带来了更低的研发成本。7.3数字产品的公共性问题非排他性(Non-exclusion),即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非排他性非竞争性(Non-competition)即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1数字产品具有非竞争性2未经保护的数字产品具有非排他性著作权保护时的消费者剩余最大的消费者剩余7.3.1数字产品的著作权保护QP0qq`MBMCpFp’BAB’p*q*D图7-4数字产品市场保护力度过大时的消费者剩余如果按照MC=MB的最优原则,创造性活动的产出应当以边际成本价出售,最优价格应当是p*,这时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消费者剩余△ADF。如果进行著作权保护或保护力度过大,都将降低消费者剩余,增大净损失。7.3.1数字产品的著作权保护TPOGG’HE`EMSBMCRR’t’t*t图7-5创造力市场给定创造性活动的期望利润R和作者、发明者的时间和精力的边际成本MC,就会有一个如图7-5所示的均衡点E,将期望利润线从R移至R’,为创造性活动所花费的时间由t增至t’,净损失从△EGH区域减至△E’G’H区域。7.3.2数字产品的技术保护访问控制措施使用控制措施口令加密技术电子文档指示软件插入验证硬件加密电子签名电子水印7.4.1网络经济下信息不完全的产生:信息约束网络经济对经验约束的影响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加重的趋势,而经验约束是信息约束的一个基本因素网络经济下,信息获取的时滞约束将几乎完全消失网络经济下,信息搜寻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约束因而大大减小信息处理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但是永远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理性”7.4.2网络经济下信息不完全问题的新特点不完全信息造成的道德风险问题在网络经济下将会有新的表现形式。道德风险问题考虑到逆向选择的存在,网络中卖方占有的信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比买方更为优越,往往卖方会隐藏关于商品的部分信息。信息隐藏问题这主要是指因特网安全风险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由此导致的破坏。信息安全问题7.5.1数字鸿沟1数字鸿沟的概念通过对多种有关数字鸿沟研究的整合,VanDijk(2003,2005)提出的一个衡量数字鸿沟的如下四维度框架的定义。意愿接入设施接入技能接入应用接入新技术7.5.1数字鸿沟2互联网上的数字鸿沟19982000美国26.354.3高收入OECD国家(除美国以外)6.928.2拉美和加勒比地区0.83.2东亚和太平洋0.52.3东欧与独联体0.83.9阿拉伯国家0.20.6撒哈拉以南非洲0.10.4南亚0.040.4全世界2.46.7高收入OECD人口占全球14%高收入OECD互联网用户占全球88%79%全球互联网用户分布7.5.1数字鸿沟3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南南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发展中国家之间北北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发达国家间南北国家间的数字鸿沟: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7.5.1数字鸿沟4一国国内的数字鸿沟表现智利网民89%受过高等教育;斯里兰卡65%,中国70%教育条件在中国,15个后进省的人口6亿,仅有400万用户;上海、北京等人口2700万,却有500万网民地域条件大多数国家的网民以男性居多,如埃塞俄比亚男性占86%,塞内加尔占83%性别条件澳大利亚18-24岁的网民5倍于55岁以上的;智利小于35岁的网民占74%年龄条件7.5.1数字鸿沟5中国的数字鸿沟图7-6城乡网民普及率7.5.1数字鸿沟3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通讯技术引进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知识发展能力7.5.2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普遍服务1普遍服务原则的概念普遍服务是指以可以承受的资费水平向包括低收入消费者在内的所有用户,以及包括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或其他高成本地区在内的所有地区提供有质量保证的通讯服务。普遍服务要有一定的质量保证普遍服务的价格是可以接受的普遍服务必须是针对所有的(或者绝大部分)用户7.5.2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普遍服务2普遍服务的经济学内涵实施普遍服务的驱动机制主要是通过网络正外部性,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收入再分配,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具体而言,普遍服务具有以下三个功能:普遍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地区发展规划普遍服务还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再分配方式,即用定价而不是税收的形式影响再分配提供普遍服务有助于网络积极外部性的发挥7.5.2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普遍服务3普遍服务的运作机制从实施效果上看,提供普遍服务实质上类似于实行广泛的补贴政策。普遍服务原则实际上造成了大用户或工商用户对居民用户的补贴,或者低收入用户得到不同形式的补贴普遍服务原则也显示出在财政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国家通过行政规定把服务提供商左口袋里的钱转移一部分到右口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