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园诗赏读1.根据提示赏读下面的诗歌。(1)东马塍[注][宋]朱淑贞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注东马塍(chénɡ):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提示]①翻译“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一句的意思并体会其意境美。答:②赏读之我见:(2)西江月·秋兴程馞[注]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提示]①词中“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的词意是②赏读之我见:二、边塞诗赏读2.根据提示赏读下面的诗歌。(1)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提示]①读后你觉得哪两句诗让你心酸凄楚,潸然泪下?答:②赏读之我见:(2)从军行[唐]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提示]①这首诗和上一首在感情上有何不同?体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精神风貌?答:②赏读之我见:三、送别诗赏读3.根据提示赏读下面的诗歌。(1)送杜十四之江南白居易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提示]①诗歌最后两句使人想到唐代崔颢《黄鹤楼》中的名句:②赏读之我见:(2)临江仙·送钱穆父①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年度的更替。③筠:竹。[提示]①“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的含意是②赏读之我见:四、咏物诗赏读4.根据提示赏读下面的诗歌。(1)梅[明]沈钦圻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接新。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提示]①“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接新”使你想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的②赏读之我见:(2)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提示]①“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的意思是②赏读之我见:答案解析1.(1)[赏析]诗人以激扬的情调,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暮春田园风光图。“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诗人先从视觉上用实笔勾画了东马塍碧草如茵、沟塍纵横、繁花闹春的迷人风光;接着,又用虚笔把人事安置于芳香浓郁的水彩画里,使诗不只是一首咏景抒情的小调,更为突出的是表现了“以食为天”的农民们的勤劳。虽未写人,但呼之欲出,仿佛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旷野里。“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作者触目感怀,寄情笔端,遣词生彩,如形容词“芊芊”“暗”“急”及动词“穿”“护”的运用,便把软红春光照耀下的芳草竞绿、繁花争俏、溪水轻唱、农民劳碌……把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细腻传神地刻画了出来,既是对生活的写真,又是对人情的赞颂。(2)[赏析]词人在词中描绘了“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描写景物时采用了远近兼顾、动静结合的写法。“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相互映衬,引人遐思。在人物塑造方面,刻画了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山翁”的形象。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词人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词人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和高洁的品性。在语言表达方面,本词极具特色。运用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巧用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2.(1)[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军旅、战争成了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将士戍边的生活、心中的情感成为边塞诗的主流。陈陶的《陇西行》,让人真切感受到战乱期间戍边的惨烈与悲苦。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厌战情绪。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诗人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结合,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震撼心灵。其诗景可现,其诗情凄楚,吟后让人潸然泪下、吁叹心酸。(2)[赏析]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被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歌颂了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3.(1)[赏析]前两句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渺茫”明写景,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第三句写诗人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末句则用“断人肠”直抒别情,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和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异曲同工之妙。(2)[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春苏轼知杭州时。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词人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这里苏轼借“古井”和“秋筠”颂扬了友人不为得失所动的豁达胸怀(只有古井才能够真正的无波,也只有秋筠才是最有气节的),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词人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作者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4.(1)[赏析]诗人用拟人与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梅的生气勃勃、铁骨铮铮,梅不是附属于春天,而是春的主人。梅花傲霜开放、生机勃勃、空色相、不斗精神,独自屹立在暮色苍茫的天地中,开辟出一片春天。最后一句诗人将梅称为“世外人”,是表明自己无意名利,与梅意气相投。诗的开头两句让人不由地想起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2)[赏析]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青只浅黄”的新柳。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