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市政交通和组屋制度新加坡调研报告一二三四五六新加坡简介新加坡城市建设新加坡市政交通新加坡组屋制度新加坡调研总结对三亚未来建设的启示目录一、新加坡简介新加坡共和国为一城市岛国,位于马来半岛南面,由新加坡岛及其附近小岛组成,地当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北与马来半岛隔1.2千米宽的柔佛海峡,有长堤相连,可通行汽车和火车,总面积为647.5平方公里。新加坡是亚洲的发达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根据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亚洲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成员国之一,也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英联邦(TheCommonwealth)以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经济体之一。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仅仅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赢得了“花园城市”的美称。新加坡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经验是科学处理好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的关系,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城市发展的方向,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管理保障城市高效运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机衔接、协同发展的整体效应。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整体规划一是高端智力制定一流规划。新加坡概念性规划明确了未来40-50年的发展方向,每10年修编一次;在概念性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实施性的发展指导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每5年修编一次。二是以严厉的规划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三是阳光透明社会广泛参与。在新加坡,城市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政策。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制定和认真执行,真正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开发现在新加坡的实质性城市开发分为四个阶段:令人窒息的拥挤时期现代城市的初步形成品质和特色的增长21世纪的新景象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1/4的居民挤在岛上1%的地区里,过度拥挤、住房短缺以及不卫生的生活条件成为新加坡新政府手续解决的问题。1958年第一个总体规划诞生,标志着全方位持续改造时代的到来。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公共住房计划迅速解决了城市的拥挤问题。上世纪6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恢复工程也活跃地开展起来。概念规划1971年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以指导其长期的城市开发。新加坡上世纪70年代的标志是市中心拥挤问题的解决和现代城市建造的开始,80年代的中心转向了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多的重点转向了生活质量,其中重点包括环境品质。八、九十年代的交替时期,新加坡处在新一轮社会经济改革的浪尖。首先是人口控制改革。其次是经济结构和科学技术改革。三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四是财富的增长。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排水管网发达新加坡通过普通公路、快速公路、地铁和轻轨有效连接,实现了有效的四级交通体系。所有城市快速和干道路网都向中心城区和商业中心集中,所有主次干道都长线连贯,高速公路总长161公里,公路网3356公里,平行道路保持200-300米距离。新加坡道路只有车行道和人行道,没有慢车道。车行道大多是一对单行道,单行道少则3车道,多的5车道,同时修建了大量的人行过街天桥,红绿灯很少。由于完善通畅的交通网络体系,使所有车辆都能够有效快速地分流,虽然新加坡拥有各类汽车96万辆,但车速都出奇的快,既使在闹市区时速都在50公里以上,几乎看不到交通拥堵现象。通过经济杠杆控制私家车,大力发展巴士、地铁等公共交通。新加坡不仅车价昂贵,还必须事先购买与道路增长量相适应的拥车证,拥车证市场拍卖,最高价格与车价相当。并且要支付高昂的公路费和停车费。控制私家车的同时,努力创造公共交通条件,设置了巴士专用道,十字路口巴士优先,目前拥有巴士3800辆、地铁85站,71%的公共交通使用者可在13小时内到达目的地。地下管廊一部分是电力、通信等各种管线,另一部分是雨水和污水的排放系统。管廊宽15米、高6-8米,能保证100年的使用容量,路上每隔6-10米就有一个排水口。所以,尽管新加坡是个多雨国家,几乎每天都有阵雨,但路上从不积水。污水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达标后成为工业用水、新生水或排入大海。雨水经过稠密的管线收集后进入蓄水池,经过处理后成为生活饮用水。新加坡政府以超前的魄力,建国初期就大量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入巨资,用约15%的总土地面积实施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了便捷高效的陆路交通系统。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花园城市新加坡城市建设始终围绕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展开,数十年坚持不懈绿化面积占到国土的45%,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树木、花草多层次覆盖,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绿化触角装扮每寸土地:真正做到了见缝插绿、土不露天绿色廊道独具特色:建立公园串连廊道绿化管理严格规范:政府要求任何部门都要承担绿化的责任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居者有其屋组屋物业由社区市政理事会统一管理,基本上是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使整个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整洁靓丽。在组屋翻新修建中政府支付90%以上的费用。政府规定每户月收入低于8000元的新加坡居民具备购买资格,在新加坡80%以上居民符合这一标准。5年后所购买的组屋可自由上市,还可以根据家庭情况和需求,第二次申请政府组屋,不过公积金贷款利息比第一次要高些。政府组屋物美价廉,新房价格一般在20-255万新币之间,约为同地段商品房价格的四分之一,低于土地和建房成本,而且建设标准也不错,根据家庭人口,政府组屋的选择从一房式到五房式,还有公寓式。分配覆盖人群统一规范管理合理控制价格筹融资渠道畅通建屋局资金融资来源包括政府拨款、住户首期付款、银行贷款组屋和配套设施的租金等,其中以政府出资为主。二、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精品工程新加坡在城市精品工程的打造上,形成了从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到质量保证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在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上,新加坡的城市建设者树立了强烈的精品意识,努力追求经典,力求完美。努力营造优美的建筑景观。在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实施上,新加坡一般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选择本行业中世界前五强参与设计及施工,确保项目的品质和领先性。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新加坡城市建设者对技术标准采用,持一种实用主义态度,做到因地制宜。开源新加坡政府提出开发四大“国家水喉”计划(由马来西亚柔佛水库提供的进口水、由国内集水区集蓄的天然降水、由污水经深度处理的新生水和海水淡化水),正由历史上主要依靠外来水源,逐步向着实现水资源供应自给自足。节流新加坡政府也从宏观到微观,出台了一系列的节水政策,实施了自愿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全方位节水计划,并动用经济杠杆来强化节水效果。水共享启动“ABC”全民共享水源计划。三、新加坡市政规划建设-水源的综合利用未来新加坡的淡水供应三、新加坡市政规划建设-能源利用新加坡能源资源同样匮乏,依赖进口能源支撑本国发展。进口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用于本国能源产业。能源利用方面,强调能源用户端的高效利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减少能源消耗,结合花园城市建设,通过立体绿化,减少建筑能耗、实现低碳。新加坡80%的电能都由清洁能源天然气提供。太阳能超级树SolarSupertreesinSingapore新能源利用考虑到经济成本,主要发展垃圾发电和生物质能利用,总量占10%左右。目前太阳能和风能在新加坡新能源利用中所占比例较小,多体现在示范区和示范建筑上,如新加坡“南湾”的标志性建筑——太阳能超级树。三、新加坡市政规划建设-市政工程滨海公园樟宜废水净化厂阴沟隧道工程一方面,体现在土地的垂直利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采用垂直布置的方式,节约平面土地。(典型案例:阴沟隧道工程、樟宜废水净化厂)由于新加坡土地资源十分珍贵,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集约、节约用地。。另一方面,体现在用地功能的复合性上,同一处用地兼顾工程、景观和娱乐等多种功能,无形中相当于增加了土地面积。(典型案例:滨海公园)三、新加坡交通建设截止2011年,新加坡机动车保有量为96万辆,机动车千人拥有率为180辆/千人,相对于其他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伦敦每千人车辆数374,纽约436,巴黎370,北京205),机动车千人拥有率较低。新加坡城市道路较少,总里程仅为3411公里,车道总长9045公里,道路网密度为4.7公里/平方公里,而市区机动车平均运行速度超过30公里/小时。新加坡建成轨道线网共178公里,其中地铁线网149公里、轻轨线网29公里。新加坡国土狭小,但却不吝啬绿化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加坡的城市绿化率高达48%,道路用地占国土面积的12%。三、新加坡交通建设-管理措施、一体化综合长期规划政策:规划过程分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规划可行性研究及具体发展计划四个阶段。机动车总量控制政策:1、实行拥车证政策,严格限制购车;2、电子道路收费(ERP),提高私家车出行成本注重公共交通发展与运营管理:1、整合公共交通机构,促进行业良性竞争;2、多种公共交通方式一体化发展,打造无缝综合换乘系统;3、一体化票务系统,增强车资有效性和可支付性;4、高质量公共交通服务标准,确保公共交通安全、准时、舒适、便捷;5、政府支持公共交通发展,全方位改善提高公共交通环境。过街设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是因地制宜、人性化的立体过街设施系统,塑造便捷、安全、舒适的过街环境。二是无障碍设计,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地面过街设施기회를놓치지않음严格而科学的停车场管理:几乎所有的大厦以及购物中心内部都设有巨大的停车场,街道邻里也大多设有停车场;根据地面上画的标识和线条的颜色,分为停放摩托车的、残疾人专用车的和不许停放。无处不在的绿化系统:目前新加坡拥有区域公园62个、邻里公园255个,未来将建造全国公园的串联网络共180公里,实现出门即是公园绿廊的目标。交通建设四、新加坡组屋制度-新加坡房地产市场新加坡城市住宅按照土地使用权分成三类:永久地契、999年、99年独立式洋房或联排式花园洋房私人公寓政府组屋四、新加坡组屋制度-组屋制度的由来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始于1960年,当时,新加坡刚刚从英殖民统治下脱离,成立自治机构,整个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政府财力有限,民众住房条件比较差。李光耀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实现新加坡人“居者有其屋”。科学高效的管理、严格缜密的法律和体贴周到的服务,使得新加坡的人居事业在政府主导、商业运作下得以不断发展,历经三十多年的努力,成功跨越了“有得住”的阶段,开始经营“住得更好”。“居者有其屋”这一长期的新加坡国策最终得以实现。1236541.政府主导新加坡组屋制度的核心是政府。在新加坡的组屋制度下,政府将住房规划用地的90%通过划拨的形式交予建屋发展局,用于兴建组屋,仅有10%的住房规划用地才卖与私人开发商,由其兴建主要私人公寓和洋房。与此同时,组屋从规划、建设、售卖到物业管理,也都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2.价廉物美政府一直把“兴建人民负担得起的优质房屋”作为住屋建设的重要目标。3.重视家庭根据政府规定,每个成年居民(21岁)凡是购买组屋,无论是直接向政府申请购买,还是在公开市场,利用政府提供的津贴购买转售组屋和私人开发商开发售卖的组屋,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必须组成一个核心家庭,单身人士无权直接向政府申购。4.关怀弱势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拥有房屋私产也是新加坡政府组屋制度的重要内容。5.注重节约新加坡国小地狭,其房屋建设非常讲究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房屋邻区非常集中并且高层较多,所有的公共设施、绿地也都是开放式的。6.社区井然有序由于所有的组屋都是由政府兴建,因此建屋发展局负责统筹全国的组屋物业管理。四、新加坡组屋制度-组屋制度的特点四、新加坡组屋制度-组屋制度实施情况据统计,建屋发展局在过去50年里建造了约99.9万套公共住房,绝大部分是组屋。新加坡居住在公共住房中的常住人口比例在1960年为9%,1970年增至35%,1985年为81%,1990年达到87%。此后一直维持在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