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什么是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小学生的情绪,是指他们受到外界刺激时,因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暂时的比较剧烈的态度体验,如满意、愉快、忧愁、愤怒、恐怖等等。小学生情绪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客观事物的不同特点以及客观事物与小学生之间的不同关系,使他们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的态度,出现不同的体验。小学生的情绪与他们的需要密切联系,它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反映形式。外界的刺激,并不都能唤起小学生的情绪,只有与他们的生理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能使其产生情绪。通常,那种能满足小学生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会引起他们肯定的情绪,如高兴、喜悦等;反之,那种不能满足小学生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则会引起他们否定的情绪,如痛苦、悲伤等。小学生的情绪有以下三种特征:第一,是一种间接的反映形式。小学生的情绪,不是他们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客观事物与他们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第二,情绪活动有独特的生理机制。小学生情绪的产生,除他们大脑皮层的主导作用外,皮层下部位,如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等也起着特定的作用。第三,小学生的情绪活动有明显的机体变化和生理觉醒状态。如表情动作,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等;内脏机能变化,如消化、呼吸、循环及内外分泌系统的活动变化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工作压力较大。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且班级学生偏多,学科繁杂,教学任务偏重超负荷;加之多数学校仍按“升学率”“优生率”来考核教师,决定评优晋级和奖金发放;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穷于应付、疲于奔命。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而改革势必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伴随着这一改革进程,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能适应形势需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但也应该承认,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往往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特别是一些在改革中面临分流和下岗的教师,心中总是充满了怨气,总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辛苦教书育人半辈子,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往往将心头的无名之火发泄到无辜的学生身上,导致各种各样施暴行为的发生,甚至会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我一向不服输,过去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多种后果,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这反映出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事实上,对于教师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其中37%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二)职业特殊性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来不得半点马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教师本来也是一种普通的人,而不是纯粹的机器,我们或许有理由要求他们有超常的业务与道德素质,但不可能要求他们没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没有则必然影响心理的生理节律。的确,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的疏导,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三)成就需要受挫社会赞美教师的是春蚕精神、蜡烛精神,强调的是奉献、责任,可是相对比较而言,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获得,对他们的关爱是不够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教育领域的矛盾日渐明显。问题在于,一方面积淀下来的许多教育、教学弊端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素质教育迟迟不能推展,在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环境,造成教师思想的矛盾与困惑,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加之教师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性,教师无法适应与不堪重负。所以,教师心理的焦虑、困惑日渐增多,教师承载了太多的矛盾。(四)人际交往受挫教师工作的特点,使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加之他们的社交范围较为狭窄,因而社交技能与社交活动的需要不相适应,社交的成功率较低,从而使他们不愿过多地与人交往,心理上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调查发现,在校内除工作关系以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教师只有历16.99%,与校外人员保持交往的只有11.49%。教师人际交往较少虽然有工作繁重、时间紧等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教师个人存在心理障碍。1.认知上的障碍。大部分教师独立性较强,工作中必须独当一面,因此不太重视人际交往。另外,教师整天和学生打交道,所以业余时间渴望独处。2.行为方式上的障碍。中小学教师在长期和未成年人交往中形成特殊的态度和说话的方式、语气,当他们与其他人交往时如果不能有效地调整,就会表现得“好为人师”,使他人不易接受。长期管理年龄小的学生使教师观察细致,考虑周到,如果不有意识地调整,在与人交往中便显得繁琐絮叨,不得要领,也影响他人情绪。这些不适合与成人交往的行为方式导致教师人际交往的不成功。(五)公平需要受挫目前,我国的分配制度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与社会其它行业待遇上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呈现出进一步拉大趋势。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不尽人意”。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必然有其自身的因素。首先,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人们都有对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同时又有情感、安全、成就、自尊、被人接纳等的心理需求,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引起焦虑。当挫折持续不断,或者挫折强度增大,就有可能导致出现心理偏差,作为教师的职业,有其固有的特点,如果教师的角色意识模糊、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等原因,容易使教师难于应对挫折。其次,个体心理承受力差。人的心理承受力不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神经系统脆弱的人比坚强的人在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引起过度焦虑。教师某些不健全或不良的人格特征也易诱发不良心理出现。事实和研究均表明,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温馨与积极向上的氛围,才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创造型高素质人才。但是,在相同的压力和环境下,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的教师即使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心理的健康和稳定。有研究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人格因素和个人生活的变化。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在个人生活出现变化,诸如结婚、升迁和亲人死亡、离婚等事情发生时,心理问题更容易发生。与其他工作群体相比,教师和医生这两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这种普遍性是职业特点造成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且责任重大。相应地,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所以表现出心理问题是正常现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工作压力较大。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且班级学生偏多,学科繁杂,教学任务偏重超负荷;加之多数学校仍按“升学率”“优生率”来考核教师,决定评优晋级和奖金发放;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穷于应付、疲于奔命。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而改革势必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伴随着这一改革进程,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能适应形势需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但也应该承认,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往往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特别是一些在改革中面临分流和下岗的教师,心中总是充满了怨气,总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辛苦教书育人半辈子,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往往将心头的无名之火发泄到无辜的学生身上,导致各种各样施暴行为的发生,甚至会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我一向不服输,过去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多种后果,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这反映出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事实上,对于教师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其中37%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二)职业特殊性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来不得半点马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教师本来也是一种普通的人,而不是纯粹的机器,我们或许有理由要求他们有超常的业务与道德素质,但不可能要求他们没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没有则必然影响心理的生理节律。的确,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的疏导,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三)成就需要受挫社会赞美教师的是春蚕精神、蜡烛精神,强调的是奉献、责任,可是相对比较而言,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获得,对他们的关爱是不够的。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