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育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虽然针对高等教育提出,对整个教育系统却有普遍的意义。基础教育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的关键,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文化育人”思想,具有更加紧迫的意义。本版组织了部分中小学校长笔谈,愿对大家思考文化对教育的积极意义、教育的本质、教育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等问题,有所启发。■文化·习惯在小学阶段,“文化育人”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背后是一种价值取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办有文化品位的小学教育■李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文化育人”,引起了教育界的热烈反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仅是大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所在。对“文化育人”的理解,集中地在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中体现出来。现代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包括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它影响着学校里每一个成员的价值信念和个体成长,也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路径和终极追求。最初,我们粗浅地认为,学校文化就是通过外在的标语口号,在学校里营造一些文化气息。随着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开展,我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学校文化绝不是外在可见的标语或口号那么简单,真正的文化是人们自觉行为背后的观念与思想,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在小学阶段,“文化育人”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从事小学教育已经30多年,深深感到,小学的核心任务是育人。人们常说“教书育人”,我的理解是“育人教书”,即在育人中教书。教书是载体、是手段,育人是本旨、是目的。但育人不能空洞说教,而应潜移默化,淡化教育形式,突出教育内涵。小学阶段,“文化育人”的主要任务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立体、全方位的现代人所必备的良好习惯。习惯的养成,是要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为人处世的品质以及思维的方式等。这个过程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并成为道德品质的过程。如果我们自觉这样做,就抓住了小学教育的根本。“文化育人”的灵魂体现在学生身上。习惯的背后是一种价值取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出发,我们学校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以“以爱育爱”为核心,逐渐形成了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党员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等九大文化。其中,“双主体育人”(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源头,“以爱育爱”(以自身的“爱”育出他人的“爱”)是基础与核心,“以学论教”是重要构成与补充,“以参与求体验”是重要途径,“以创新求发展”是根本追求。学校文化的灵魂体现在学生身上。我们提出学生文化的内涵:美、学、玩、做。美,即美出修养,美出特长,培养有尊严、有教养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文体方面有一技之长。学,即学出习惯,学出大气。习惯包括方方面面的良好习惯,大气则包括关心国家大事、知识面广博、待人接物落落大方等。玩,即玩出健康,玩出情趣。做,即做出责任,做出妙想。要真正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还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犹如空气,无处不在,散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学校的各种决策,影响着学校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精神还是信念,只有在对学校各个层面“整体”发挥影响,并被全体成员所认同,在学校每个角落都有所体现时,才能称得上是“文化”。我有时感慨,针对个别孩子,教育可能并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学校会不得已和社会、和家庭争夺孩子。我们希望学校、家庭、社会能够达到一致性,共同为教育、为孩子营造一个完整的、无处不在的,和谐、健康的文化环境,最终真正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我们只要认真学习、体会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文化育人”落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就一定能办出有品位、有文化的教育。■诗性·育人学校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就是要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学校里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传递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乃至整个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优秀传统是教育肥沃的土壤■柳袁照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是清华大学的庆典,也是全国所有学校的盛典,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庆典。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引着清华大学的前程,更指引着所有学校的前程。清华大学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真是荣幸,胡锦涛总书记提到的清华名人中,有一些是与我们学校有紧密关系的。我们学校的前身是振华学校,费孝通、李政道是我们的校友;钱钟书的夫人、同为清华校友的杨绛,钱三强的夫人、同为清华校友的何泽慧,是我们的校友;竺可桢曾是我们的校董。学校的文化历史长廊上,镌刻着他们的事迹和理想。胡锦涛总书记说:“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说得何其好。我理解,学校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就是要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学校里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传递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成果。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功能,首先要有文化自觉。多年来,我们在校友费孝通“文化自觉”理念的启发下,建设“最中国”的校园。我们以感恩的心,理解、梳理、传承学校的文化和历史,弘扬费孝通、竺可桢、李政道等“榜样”的精神。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就是要把学校教育的魅力,渗透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之中,渗透在文化影响之中。在历史上,学校经常邀请蔡元培、胡适、竺可桢、于右任、杜威夫人、陶行知等名人来作演讲。学校不要求学生读死书,经常带学生深入社会。“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从清华发起,学生运动领袖之一陆璀,也是振华的毕业生。从陆璀中学时期写的文章看,她十分关注社会生活状况。学校有一个传统,每一届学生毕业前,都要给母校留下纪念物。校园的己巳亭,是杨绛那一届学生留下的。何泽慧在临毕业前,把级训“仁慈明敏”亲手刻在西花园的摩崖石上。留下了传统,也留下了文化。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就是从这些爱学校的细微之处培养出来的。能实现“文化育人”的学校,是施行爱的教育的学校。爱应该是学校文化精神的灵魂,它无影无形,往往被我们忽略,其实,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在费孝通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是他对振华母校的记忆,是启蒙老师——“麦子女圣”沈骊英给了他起步的力量。沈骊英老师去世后,他饱含深情地写了一封《未拆开的信》。“文化育人”,就是要把母校的文化精神烙在学子心上,让他们获得受益终生的精神营养。学校创始人王谢长达,最早在我国提倡女学,创办女学。有一次,她自己端坐在椅子上,拍了一张照片,又跪在地上拍了一张照片,最后合成在一张照片上,并题词:“求人不如求己”,以勉励师生。何泽慧、杨绛、李政道等人时常说,是振华的精神,影响了自己的一生。继承优秀传统,实现“文化育人”,是为培养“中国创造”的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培养更多像李政道这样的人才。2008年5月28日,李政道重访母校。他一再对我说,为国家的强盛与发展,要培养精英人才。对那些优秀的学生,要让他们能够放弃“最后一分”,100分与99分没有多大的差别,而这最后一分要付出加倍的代价。要把追求“最后一分”的时间、精力和才智,用在培养兴趣、挑战科学上。在“诗性教育”路上加快前行,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功能。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学生“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如果学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有助于学生实现上述要求。校园的环境、课程的开设,都体现文化的意义。我们要在学校教育中进一步找到贯彻落实的有效途径,做好“文化育人”这篇文章。目前,我们正在“素质教育”校本化实施途径上践行“诗性教育”。“诗性教育”是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旨在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其实质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涵养具有人文意识的创造、创新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的健康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育人”教育思想,是医治这些痼疾的良药,是指引教育科学发展的旗帜。■历史·生命作为一所大学的附属学校,有自身形成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天然地烙上了大学文化的印记,对“文化育人”的理解和落实,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文化热土涵养教育品质■窦桂梅和很多走入清华园的人一样,一旦停留就不想离去。这里的草木、泥土、砖瓦、建筑,都浸透着古朴,沉淀着历史,驻留着文化,镌刻着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这不仅对高等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基础教育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一所大学的附属学校,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天然地烙着大学文化的印记,对“文化育人”的理解和落实,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利用清华大学的文化与历史资源,改进学生的生命品质。对于学校来说,“文化育人”首先要化育学生。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年轻人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点即是“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从载入史册的清华人物中,“心忧天下、以社会为己任”的精英知识分子数不胜数。比如,用全文明视野和世界眼光来看世界的梁启超,宁死不吃救济粮的民主斗士朱自清,等等。他们都是可以引领整个民族的精神航标,我们今天要传承他们的精神。当然,我们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浸润。大环境影响、决定着小环境。因此学校环境也要在中华文明的寻根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人性本善”中寻找方向。清华附小坐落在有上百年历史的清华园中,有建筑之美,更有人文底蕴之美。走进附小,嵌入校园墙上的古人名言会让你躁动的心瞬时平静下来。比如唐代柳宗元的“日异其能,岁增其智”,《三国志》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这些简短的文字,恰似“润物细无声”的雨露,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德育课程的全面构建。比如思想品德课程,依据大学文化与历史资源,融入心理学、生命学、文化与历史等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制定了学校“十二五”办学行动纲领,老师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学生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理想——“努力成为健康、阳光、乐学,拥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人”。以百年清华人积淀下的精神世界,改善教师的生命品质。“文化育人”,不仅化育学生,也要化育教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讲究奉献、淡泊名利。这种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传承、发扬。在西南联大时期,教师往往入不敷出,但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严格认真的教学传统。闻一多讲《楚辞》时,拿着四易其稿的《天问疏正》给学生逐句讲解。战前清华的严格考试制度仍继续执行。正如陈岱孙先生所言,西南联大的成功归功于同学的求知愿望和教职员的敬业精神,而这二者实植根于以爱国主义为动力的信念和责任感。当然,胡锦涛总书记还提到,要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敬的职业。当前,教师的待遇、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待遇堪忧。教师应该在追求应有待遇的基础上超越物质层面。教师有了真正的尊严,就会视工作为神圣的事业。因此,当教师变得功利、浮躁、倦怠或逃离时,我们不能一味埋怨教师,而是要改变教育环境、教育机制。延续大学的精神血脉,改变学校的办学品质。要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文化育人”教育思想,就要在办学思路上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长远的发展眼光和浓郁的教育情怀。让“舍己为公”回归到学校办学的思路上来,这不仅可以帮我们找到归途,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不再从小我出发,而是指向整个团队、社会、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