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年)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文件精神,大力推动我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牢固树立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强化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和协同作战,推动工业互联网向下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向上承载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互为场景、互为基础、互为生态的协同应用体系,持续释放融合发展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构建全要素、全生产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二、主要目标围绕青岛市实施工业互联网攻坚行动总体部署,力争到2022年,建成核心要素齐全、融合应用引领、产业生态活跃的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强化要素支撑。到2022年,建成5G基站3万个,实现重点城镇5G全覆盖,改造优化全市重点工业区域的企业内外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形成地址、标识管理能力,建设5个以上工业互联网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人工智能国际客厅、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活跃,支撑能力明显增强,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群体性突破;初步建成本地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培育3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地信息安全企业。——拓展应用领域。到2022年,全面开放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工业场景,在全行业推动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打造500个5G全覆盖全融合的应用园区,选树1000个具有行业先导性的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标杆。——构建产业生态。到2022年,打造1个国际领先、10个国内知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20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初步形成涵盖工业互联网平台、系统解决方案、新一代网络设备、工业软件、工控系统与传感器、安全设备与产品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千亿级产业新生态基本形成,争创半岛五市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级示范区。三、攻坚任务(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络改造力度。依托电信运营商建设高质量工业互联网外网,推动工业企业和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的广泛、高质量宽带接入,以IPv6、5G等技术对现有公众互联网及专线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支持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升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智能装备、传统制造业等“7+N”重点领域,推进以软件定义网络(SDN)、5G网络切片等新技术改造现场网络和系统,实现大带宽、大链接、低时延、低成本的海量设备、资源接入。完善工业互联网行业标识解析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深化合作,建设家电、机械等5个面向特定行业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并在行业内推广,拓展网络化标识覆盖范围,实现企业间高效协同和供应链精准对接。打造基于标识解析服务的产品追溯、多源异构数据共享、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产业应用。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参与物流编码等领域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修订)。2.5G基站依据密集城区、一般城区、郊区农村的次序稳步推进5G网络覆盖,精准锁定建设场景,针对高流量高价值区域、口碑场景以及工业生产等垂直行业应用的5G价值站址,推进5G网络在重点企业、科研机构、特色园区、大型场馆、商务楼宇、党政机关等场所的重点部署。推动电信运营商结合5G独立组网和应用,深入研究工厂内5G网络部署架构、网络配置、业务部署、网络和数据安全、频谱分配等关键问题,形成覆盖重点工业行业的网络部署架构及方案。积极探索研发设计、视觉检测、视频监控、智慧物流、巡检运维等重点工业场景的创新应用,推动工业园区、厂区、车间的5G网络覆盖。在工业复杂环境、场景下,充分利用5G通信的超级上行、高精度室内定位、确定性网络、高精度时间同步等新技术,满足工业互联网对高实时、高可靠、高精度等应用需求。3.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AI智能视觉开放平台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结合分布式计算资源,满足工业互联网算力需求。依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领军企业,建设国家语音及图像识别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青岛实验室、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开源平台服务超市和开发者社区,整合开源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等基础工具。建设人工智能国际客厅,汇聚典型应用和案例模式,构建普惠人工智能应用使能平台,搭建人工智能供需对接平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企业与需求场景、商业模式、社会资本无缝对接。4.数据中心依托12个已建规模以上数据中心,推进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提高大数据中心存储能力,发展应用承载、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数据服务。推进在(拟)建12个数据中心(含4.3万个机柜)建设。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和青岛市工业大数据集成平台,加快布局边缘数据中心,推动“规模化+小微化”数据中心协同发展。建立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实施工业大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定规范的数据质量评估监督、响应问责和流程改善方案,形成数据质量管理闭环。(二)大力推广新业态新模式1.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无缝对接用户需求,打通产业链各环节,结合交互设计、特殊工艺、模块化制造、精益生产等,在高端装备、智慧家居、纺织服装、汽车等行业大力推广模块定制、众创定制、专属定制等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通过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满足用户碎片化的个性化需求。2.共享制造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互联)工厂等产能资源,围绕共性制造需求和关键瓶颈环节,共享通用性强的高价值生产设备,在纺织、机械加工、服帽加工等领域探索开展平台线上分时、计件、计价等共享方式,解决“吃不了”与“吃不饱”的双重矛盾。3.柔性制造在充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前提下,发挥工业大数据新无形资产、新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的作用,以量化、可视化的方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高端化工、汽车等行业提高生产线和供应链的反应速度,满足用户的高质量产品需求,实现生产模式由人力调度向数据驱动的转变。4.供应链协同在家电电子、汽车、轨道交通等产业链较为完整、产业发展较为集聚的上下游企业间,集成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从采购、制造、物流、服务等节点进行企业内外部的全面协同,将实时信息交互、共享,同步制定、跟踪供应链计划,通过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提升企业间生产制造的协调性。5.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依托数据采集、传输、分析等数字一体化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规划、工程组态、生产制造直至服务等环节,打造统一的、无缝的数据平台,构建“云+端”的产品追溯体系,在船舶海工、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实现产品从需求开始到产品服务全程可追溯。6.智能服务依托高质量网络,将产品的研发设计数据、运行状态数据、历史维护数据、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等进行汇聚并分析,通过对产品运行的实时监测,提供远程维护、故障预测、性能改进等一系列服务,为工业机器人、交通装备、纺织机械、橡胶机械等领域企业拓展增值业务。(三)强化新兴技术交叉融合1.5G+工业互联网加快基于5G网络的视觉检测、视频监控场景应用,构建在设计仿真、排产调度、加工装配、检测监控、过程控制、巡检安防、商贸营销等多环节的机器视觉创新应用谱系;推动5G、IoT在智慧物流场景应用,开展在车间、厂区、园区的AGV小车及物流车辆的精准定位、自主寻迹及实时控制;加强5G与智能终端及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融合,利用5G技术与虚拟现实及专家系统结合,开展远程运维巡检;打造用户全流程参与体验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交互-营销-设计-采购-生产-物流-服务的大规模定制全流程5G化;加强工业5G模组、网关的有效供给,推动5G行业虚拟专网网络部署架构与对外服务能力落地。2.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围绕工业应用场景,在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持续优化,发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选择家电、汽车、船舶、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加速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物联网建设;支持离散制造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计划调度排程、精益运营管理、企业绩效分析和生产效能提升;聚焦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基于机器视觉、智能语音、AIoT、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检测装备研发与应用;鼓励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分拣机、多层穿梭车、高密度存储穿梭板等物流装备的应用普及;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的自检测、自校正、自适应、自组织能力和智能化水平。3.共性基础技术+工业互联网鼓励大数据、VR/AR、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共性技术在生产过程、质量追溯、维护检修等领域的应用。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中海量数据的清洗、加工、分析和建模,进而转化为信息、知识、决策,解决制造过程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应用边缘计算技术,利用工业设备装备的嵌入式计算能力,实施信息分布式处理,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结合,通过云+端的交互协作,实现生产制造资源要素整合升级。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工业系统实体状态进行计算、优化形成数据,映射到数字空间,用运算结果做出优化决策,优化生产运行活动。应用区块链技术,利用分布式共识算法,保证工业互联网数据的确权与确责,实现在标识解析、协同制造、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构建基于全行业价值共识、信任共识的数字贸易新生态。(四)培育千亿级产业新生态1.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打造国际领先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集聚全球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覆盖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打造高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智慧模具、绿色建材等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依托智慧农业、纺织服装、智慧能源、健康医养、工业品服务云平台等培育8个50亿级行业集群,在房车(旅游)、化工、机械、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教育、智慧城市、跨境物流等领域孵化20个10亿级企业。鼓励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服装、家电、橡胶轮胎、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高端化工等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细分行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平台服务。将垂直行业的工业机理与平台应用深度融合,通过工业模型沉淀,在全流程系统性优化的大规模定制、基于产品大数据分析挖掘的产品后服务等场景,提供针对设备健康管理、质量管理等行业性需求的平台服务。2.产业资源汇集围绕平台赋能,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助力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以平台为核心,集聚一批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服务商等,做优发展环境,拉长产业链;支持面向未来应用需求,加快新技术研究,开展工业场景部署试点,鼓励制定工业互联网基础共性和行业应用标准,推进试验验证环境建设、仿真与测试工具开发,做强创新链;用足用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青岛英才工程等人才政策,引进培养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内外一流高端人才,补齐人才链;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创新项目,推动金融机构探索基于数据资产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绿色信贷、银税互动的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新产品,做实资金链。3.核心环节产业化围绕本地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环节,推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新型网络设备、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工业自动化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产业化进程;提升智能芯片与智能模块、5G芯片模组、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嵌入式系统等关键软硬件产品的本地供给能力;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培育集聚一批以集成方案、咨询服务、数据服务等为主要业务的工业互联网系统集成商,形成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解决能力。四、重点工程(一)企业登峰工程1.拓展场景应用围绕产品设计、协同研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安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