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前 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综治、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和暴力事件得到遏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少数地方学生之间欺凌和暴力问题仍时有发生,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2017年11月,教育部联合十一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明确了治理学生欺凌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措施以及职责分工。为帮助各地中小学校、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落实《指导意见》及《治理方案》,解答一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关于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的困惑,特编制《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指导手册》)。《指导手册》的内容设计注重应用性和实操性,对《指导意见》及《治理方案》做了详细的解读与剖析,明确了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操作性定义;提出了从预防、发生、应对到善后的中小学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体系;指出要将“无欺凌校园”与“友善班级”建设与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各地各校可结合《指导手册》中针对学校、教师的要求,制定应用性广、实操性强的防治措施,推动中小学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有效的开展。《指导手册》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学生欺凌和暴力的相关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目的是使学校和教师理解并认识学生欺凌和暴力,同时学会分辨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第二至第五章主要介绍从预防、发现、应对到善后的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完整工作体系。其中,第二章介绍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制度建设、流程设计与各类活动开展;第三章介绍教师如何在早期发现和应对欺凌萌芽;第四章介绍教师如何处置与应对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第五章介绍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善后处理与恢复。在介绍了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完整流程的基础上,第六章主要从家庭教育的视角出发,介绍作为学生家长如何有效地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第七章以创建平安校园和友善班级为目标,主要介绍学校如何构建一个“无欺凌”的校园环境,将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与学校日常德育工作有机整合。《指导手册》强调实操性和应用性,使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在处理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希望中小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和学生家长在阅读本手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学情特点和家庭氛围,构建完整的以学校预防教育为主导、以家校合作为基础、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的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制度与体系,为创造良好、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而努力。200!教育科学出版社,$0/5&/54前言 / 1第一章 什么是欺凌和暴力 / 1第一节 欺凌的界定及其构成 / 2一、什么是欺凌 / 2二、本手册对欺凌的界定 / 6三、欺凌的人员构成 / 13四、欺凌有哪些类型 / 15五、欺凌有哪些危害 / 16第二节 暴力的界定及其与欺凌的异同 / 17一、什么是校园暴力 / 18二、欺凌与暴力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 20第二章 如何建立学生欺凌和暴力的预防机制 / 23第一节 建立学生欺凌和暴力的预防制度 / 24一、成立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领导小组 / 24二、明确各方在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基本责任 / 26三、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领导小组的工作细则 / 28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节 确立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流程 / 29一、学生欺凌和暴力的预防环节 / 30二、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完整应对环节 / 32三、严重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罚与移交环节 / 35第三节 开展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培训与活动 / 36一、教师培训 / 37二、家长培训 / 39三、学生活动 / 40四、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演练 / 42第四节 发现班级中“隐藏的学生欺凌因素” / 43一、“隐藏的学生欺凌因素”的危害性 / 44二、发现“隐藏的学生欺凌因素”对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的作用 / 44三、发现班级中隐藏的学生欺凌因素 / 45第三章 如何发现和干预欺凌萌芽 / 51第一节 学生一般冲突行为与欺凌萌芽的区别 / 52第二节 学生欺凌萌芽发现与判定 / 54一、学生欺凌萌芽的发现 / 55二、学生欺凌萌芽的判定 / 60第三节 如何对欺凌萌芽进行干预 / 61一、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干预 / 62二、对欺凌者进行必要的惩戒 / 63三、寻求家长配合进行教育 / 64200!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四章 如何及时应对学生欺凌和暴力 / 67第一节 学生欺凌事件的判定 / 68一、学生欺凌事件的报告 / 68二、教师对于学生欺凌事件的核查 / 69三、学生欺凌事件的判定 / 73第二节 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 / 75一、对欺凌者的惩戒与教育 / 75二、对被欺凌者的安慰与辅导 / 79三、与涉事学生家长的沟通 / 81四、相关部门的协助与支持 / 83第三节 校园暴力事件的对应 / 84一、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置原则 / 85二、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流程与措施 / 85第五章 如何做好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善后恢复工作 / 89第一节 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善后恢复的基本原则 / 90一、保护学生 / 90二、公平透明 / 91三、全面沟通 / 91四、持续辅导 / 91第二节 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善后恢复工作的主要措施 / 91一、制定有针对性的善后恢复计划 / 92二、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 93300目 录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做好事件的总结记录与报告 / 95第三节 后续辅导与追踪教育 / 99一、后续辅导与追踪教育的总体原则 / 100二、欺凌与暴力事件中涉事者的后续辅导 / 100三、追踪教育的要点与方法 / 107第六章 家长如何应对欺凌和暴力问题 / 113第一节 重新认识家庭的重要意义 / 114一、家庭氛围的重要性 / 114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115三、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 118第二节 正确应对孩子的欺凌问题 / 119一、作为被欺凌者的家长 / 120二、作为欺凌者的家长 / 123三、作为围观者的家长 / 125第三节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 126一、多与孩子交流沟通 / 127二、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 128三、主动配合学校工作 / 129第七章 如何创建“无欺凌校园” / 131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 / 132一、完善学校规章制度 / 132二、树立良好教师文化 / 134400!教育科学出版社三、积极开展家校合作 / 136四、创建健康校园生活 / 137第二节 建设友善班级 / 138一、树立良好班风 / 139二、集体制定班规 / 140三、建设和谐班集体 / 142第三节 专题教育与学科渗透 / 144一、加强相关专题教育 / 144二、加强各学科渗透 / 145参考文献 / 148附录 / 150后记 / 162500目 录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章什么是欺凌和暴力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通过网络及移动终端被广为传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不仅是中小学校的问题,更是与学生家庭、社区环境等因素有着复杂关联的社会问题。多年来,在大力推进平安校园的工作中,学校教师对校园暴力及其危害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对学生欺凌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直到今天,多数教师仍凭借早年的经验,将学生间引发一定后果的打打闹闹行为,简单地区分为“玩笑”和“暴力”两种情况,即只要不能被认定为校园暴力的行为,就统统划归为“玩笑、打闹、推搡”。我们有必要通过认真研究已发生的事件,转变教师凭借已有经验形成的观念,把隐藏于“玩笑”与“暴力”之间的欺凌问题解析出来,就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问题分别制定针对性制度,建立针对性机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遏制和防范,以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节欺凌的界定及其构成世界发达国家对发生在中小学校的学生欺凌问题研究已有40年的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挪威心理学家丹·欧维斯在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对欺凌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归纳性描述:一个学生如果长期、重复受到一个或多个学生的欺负或骚扰,这种现象就属于欺凌。(Olweus,1993)这一描述经过多国学者的研究补充后,欺凌被界定为:在中小学生之间发生的力量强大的一方对弱小的一方反复或长期实施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行为。这一界定列出了欺凌的三大特征:以强凌弱、身心攻击、重复发生。此后,各国政府和学者根据其本国的实际情况,对欺凌的界定不断进行修订。一、什么是欺凌对学生欺凌进行界定的意义在于认识和判断什么是欺凌事件,因此界定欺凌并不是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大量实际发生的欺凌事件中对其特征进行归纳。首先用归纳的方法对欺凌做出界定的是欧美的一些国家。日本在欧美国家界定的基础上,根据日本的实际情况,对欺凌的核心特征进行了多次修订,使之更便于教师认识和判断欺凌事件。我国台湾地区目前也主要是依据欧美国家的研究结果对欺凌进行界定的。(一)欧美各国对欺凌的基本界定在欧维斯研究的基础上,欧美各国陆续扩展对欺凌特征的描述,确立了欺凌的五个基本要素。200!教育科学出版社1欺凌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行为;2欺凌是一种力量不均衡的冲突行为,即欺凌者一方的力量或势力大于被欺凌者一方;3欺凌是反复或长期发生的行为;4欺凌是使被欺凌者遭受身心伤害或痛苦的行为;5欺凌事件中存在着众多围观者。 在各国防止欺凌事件发生的具体措施中以及各国学者的研究报告中,对这些特征都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解释。例如,有研究指出虽然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的行为,但发生欺凌事件的地点并不限于校园之内,即使使用“校园欺凌(SchoolBullying)”概念,也都特别注明“不限于校内”。又如,根据欺凌是一种反复或长期发生的行为的特征,有的界定就增加了“主观故意”的动机解释。也有的研究特别指出,欺凌的目的并不在于使被欺凌者受到身体的伤害,主要在于使被欺凌者遭受精神上的痛苦,即对其身体的物理攻击只是手段,使其精神痛苦才是目的。这一点从一些最终因无法忍受长期欺凌而自杀的学生的遗书中得到了充分印证。(Salmivalli,C2010;Smiehetal,2003;Rigbyetal,1991)(二)日本对欺凌的基本界定日本中小学生欺凌问题及其研究和防治工作已持续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中,日本不断对欺凌的本质特征特进行概括、归纳和修订,对我国认识学生欺凌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日本早期也曾用欧美各国的定义研究、调查、处理学生欺凌问题。后来则根据日本国情,将欺凌的概念限定为三个核心要素、一个附注要素。300第一章 什么是欺凌和暴力教育科学出版社核心要素:1攻击比自己弱小的一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