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演变史(五)-10.29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演变史(五)2015.10.29提纲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特点和类型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四、中国古代城市类型五、中国古代商业市肆的分布六、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七、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八、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九、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明朝疆域20清朝疆域22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1.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背景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政,定都南京,后迁都北京。女真族后裔满族人建立清朝政权(1616年),仍定都北京。明清时期(公元1368-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时间,是我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的时期,但同时也是走向衰败的时期。(1)明清时期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2)农业在明清时代有了较大的发展。(3)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生产在技术上有了一定的提高。(4)在地方性商业以及异地商业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明朝的中枢机构设置21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2.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1)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2)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3)大的区域性都市不断成长。(4)市镇发展很迅速。(5)城市分布的地域性较前代有了明显扩张。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3.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特点(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4)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市兴起与发展;(7)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的位置。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4.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各级统治中心城市按照礼制进行规划(南京、北京);(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设施防御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4)园林(私家、皇家)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1)隋唐以来经济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长江下游地区经济的中心地位最终确立。由于东北等政治势力的崛起,导致的政治中心北移,因此出现了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情况。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联系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关注的重点,大运河成为联系这两个中心的命脉。(2)城市分布的地区差异在地理条件优越的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3/5以上,较大城市占70%以上。长江下游地区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次发达地区包括两类地区,第一类为华北地区。第二类为南方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华南东部。此类地区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不发达地区为西北地区、云贵地区及华南西部。落后地区为边疆地区,包括新疆、东北、蒙古、青藏及台湾地区。5.明清时期城市的地区分布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6.明南京城(1)历史沿革明代的南京城就是晋及六朝时代的建康城,由于其在军事,交通与经济上的重要性,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并且多次成为都城,隋代统一后,将南朝首都建康城全部破坏,成为一片农地,另在石头城设置蒋州,统治该地区,在唐代,城市屡次易名,江宁,归化,白下,上元等县名,丹阳,江宁等郡名,以及升州的州治。五代时成为杨行密所统治的吴国的重要据点,城内又一再扩建,至南唐时成为国都南唐的金陵城,经过扩建后周围达25里46步,较六朝的建康城更向南移,将石头城及秦淮河均包入城内。南唐灭亡后,北宋在金陵设江宁府治,南宋时又改称建康,作为行都,同时也是南宋政府铸钱及织染业的中心,元朝时称集庆路,城市规模依旧,但经济较前繁荣,特别是织染业。朱元璋进占集庆路,改为应天府,后来统一全国,定都于此,但由于都城偏于东南一隅,位置不适中,不便于对北方边防的管理,故朱元璋晚年拟迁都关中,但未实现。公元1366年朱元璋开始就旧城扩建,并建造宫殿。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6.明南京城(2)地理位置及建城阶段地理位置:南京地形复杂,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流过,北有狮子山,鸡笼山等,地形起伏较大,东北有玄武湖,东有钟山,南有雨花台,西有清凉山,五台山等,其外为一片沼泽的莫愁湖,只有中部地形较平坦,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处在江湖山丘交会之处。建城阶段:A新建皇城、宫城和改筑南唐以来的旧金陵城;B沿玄武湖南缘和西缘向北扩展;C建筑各主要城门和主要街道;D建造外面的外郭城。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6.明南京城(3)城市布局和形态典型的不规则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正的宫城区以及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外城,利用天然土坡。应天府城按自然地貌、防御要求修建,应天府城城墙周长67.3公里,世界第一大砖城。皇城偏在应天府东南隅,系填燕雀湖(前湖)而成。宫城居于皇城正中,典型的“前朝后寝”的礼制布局。南北中轴线:富贵山--北安门--玄武门--“后寝”(坤宁宫、奉先、春和)--乾清门--“外朝”(谨身、华盖、奉天殿)--奉天门--午门--承天门--洪武门--正阳门。城内布局:东南--政治区中南--手工业商业居民北--军事区中--文化区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6.明南京城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北京城城址在历史上的空间变化:(1)辽南京城是依水而建的近似正方形的城池;(2)金中都城是在辽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的,四周有护城河,面积扩大近2倍;(3)元大都城是在金的东北部新建的一座城池,城内有河流,四周有护城河,面积是金的3倍;(4)明清北京城是在元的基础上改建的,北城墙向内缩进,在南面修筑外城,使北京城呈“凸”字形状,呈现出“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的特点,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规划建筑精华。7.明北京城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7.明北京城明北京城的改建与规模形制1.形制:明代的北京城,具有京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墙,其中京城又包括内城和外城。2.改建:与元大都相比北部向南收了5里;南部将城墙南移一里半;东西强仍是元大都的城垣。3.规模:内城东西长约7000米,南北长约5700米,周40里;皇城周围18里余,高一仗八尺;宫城布局严整,南北长960米,东西长760米,城墙高大,四角建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4.明北京的特点:既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又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明代的北京城图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7.明北京城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7.明北京城明北京城的规划特点:(1)按传统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历代都城规划经验进行总体布局。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城相套,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寝,皇城左建太祖,右建社稷坛,城外建天(南)、地(北)、日(东)、月(西)四坛。(2)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3)北京城内的街道:棋盘式路网,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的道路。(4)居住区:5城37坊,居住区是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全区无集中的绿地。(5)商业区南移,布局更为灵活(6)园林建设较元代有较大发展,大内西部利用三海和琼华岛建设西苑,在中轴线上设置景山公园。除此之外的园林基本以王公贵族的小型私家园林为主,园林多依水而建。(7)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为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7.明北京城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8.清北京城明亡后,清朝仍建都北京,整个城市布局无变化,全沿用明代的基础。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唯居住地段有改变。重点在西北郊的几处园林和行宫,如圆明园,畅春园,皇上多住在行宫很少在宫城,贵族和皇亲为了便于上朝便把府第建在西城,而东部的经济很发达,所以有“富东城,贵西城“之说。将内城的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城建有许多王亲贵族的府第。另外,清代崇尚喇嘛教,修建了很多喇嘛庙,如北海的白塔,形式美观,还有承德的外八庙。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9.明清其他城市秦为成都县,汉时为益州;三国蜀汉建都;元代改为成都路;明清为成都府,四川的封建统治中心。皇城为长方形,有四门,基本模仿北京宫城形制。城外有城河,又称御河,与城外锦江相通。除市中心商业区以外,城东南也为商业繁华区,东西南北门外商业交通发达,形成条带状市区。成都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9.明清其他城市南通城典型的一般府州城;长方形城池;两重城墙(子城、罗城)后南侧加筑新城;丁字型干道;城内有明显分区,丁字街口北为府州衙署,文教中心、军事机构在城北部。城南为居住和商业。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特点和类型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的特点,与中国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整个时期中社会经济的特点是分不开的。1)经济—封建社会型城市。封建地主阶级对城市经济有严格的控制,城市是封建统治的政治军事根据地,城市不仅在经济上剥削乡村,在政治上也统治者乡村。2)社会—宫殿、官府衙门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礼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1.总特点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特点和类型2.城市发展类型1)按规划新建的城市:选址多出于政治及军事的原因,建城的经济基础并不理想。(秦咸阳、汉长安城)2)位于交通要道上或通航河道的交汇处,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长期在原地发展或改建、扩建、重建:具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汴梁)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1.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城市选择在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一带。秦汉时期到南北朝,城市数量增多,北方汉民族南迁,南北文化交流加深,城市分布广,大城市数目多。隋唐到北宋,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供应依赖运河。唐末至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发达,沿海贸易港口城市一度繁荣起来,主要为广州、泉州、明州、蓬莱等。明清时期由于海禁,沿海城市不发达。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2.影响都城位置选择的因素1)政治军事因素2)地理位置3)经济因素4)文化观念5)交通因素6)统治集团的势力范围和根据地都城位置选择完全出于政治及军事原因;唐宋以来,由于都城人口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也重视经济交通等因素;都城选址还与统治集团的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很大关系;一些朝代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曾数次迁都。都城选址一般即使选择在同一地区,也会另外择址新建,除非原址的交通位置十分优越。3.其它城市选址建设特征有少数都城市原来的交通便利的商业都会,往往在原地改建扩建,而不另建新城;也有个别城市,长期在原址发展,屡次受毁后又原址重建。四、中国古代城市类型1.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1)都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六朝南京、隋唐长安、宋开封、临安、元大都、明清北京。2)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如成都、太原、兰州、长沙、杭州、广州等。3)一般府州县城市这类城市较多,指省以下一般的行政管理区划中心,分为府州城和一般县城。秦汉时里称郡,唐代称州,宋代称府。2.按城市性质职能分:1)手工业中心城市A纺织业中心——苏州,杭州B陶瓷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C制盐业中心——自贡2)商业中心城市:重庆、汉口、扬州3)海外贸易中心城市泉州——宋元时代全国最大的港口广州——汉唐以来即为海外贸易中心,清代唯一的通商口岸4)边防城堡:沿长城的“九边重镇”,如大同、宣化;沿海的海防卫所如威海卫,金山卫,山东蓬莱5)集镇。3.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1)规则形:方形(北方或南方平原地区)、圆形(河流山川地形影响)2)不规则形:A沿河城镇(带状、两河交汇处成果仁形、跨江城市)B山城(城市布局及道路系统均顺应地形而成不规则形)C双重城D多重城。4.古代城市的特殊类型: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