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K12最新资料运动的描述一.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机械运动,并学会如何描述机械运动,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在描述机械运动时,正确选择参照物,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从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1.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分析运动的绝对性。2.机械运动的概念,同一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选不同的物体做参考,描述的运动状态不一样。3.参照物的概念,描述某一研究对象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4.根据所选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5.归纳: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教师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1.列举生活中的与运动有关的物理现象,归纳运动的绝对性,归纳出机械运动的特征。2.列举某研究对象的机械运动的描述时,归纳所选参照物的必要性,选择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的运动状态不同。3.启发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学会选择研究对象,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4.充分的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然后从物理走向生活。四.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把握住了重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高,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较好,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描述有了基本认识,但课堂讨论还不够深入,对在描述机械运动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不够,需要做适当的补充练习。五.建议和改进:1.充分的挖掘生活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物理问题,尽量有代表性。2.在大量的信息基础上归纳概念和方法,也是一种较好的练习。3.充分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概念、方法的掌握第十二章第2课时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K12最新资料-2-——刘海仪这节课是该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这册的重要知识点,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点,所以我们要对它引起高度重视。1.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非常深远了。在此进行一个讨论是很有必要的。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4、多举实例现在的物理课,很大程度地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可以让他们知道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5、插入学生感兴趣的物理知识K12最新资料-3-在讲频闪摄影时,教师给学生介绍频闪摄影和长时间曝光、高速摄影,并适当的给学生展示一些这方面的图片,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6.通过计算刘翔的110米跨栏的速度以及和摩托车相比较,在使学生掌握了计算题步骤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运动员跨栏时的速度和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本课不足之处:在介绍频闪摄影时,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时间过少,不利于对本课知识的熟练掌握。在讲本课时应多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速度,这样能很好的落实生活——物理——社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在小结时,应让学生多调查社会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速度,并设计测量方法,写出可行性的步骤。以上是我的本课的教学反思,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第十二章第3课时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教学反思[ww#w~.%zzst@ep^.com]----桂良金K12最新资料-4-长度测量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实验内容。有效地进行长度测量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非常重要。认为本课有不少成功之处和值得吸取之处,为了能很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本节授课后反思如下:1、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本节课我以常见的长度单位导入。我问同学们知道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教学中设计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长度:再互相比较。结果有一个学生比划出来的1米的长度,竟然不足30厘米,而另一个学生比划出来的1米竟是平展的两手之间的距离,足有180厘米。我及时地用一根米尺向学生展示了1米的标准长度。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1厘米、1分米的标准长度展示。在学生对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这4个非常熟悉的长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要想学生整节课内都会专心听课那是不可能的,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提问时,所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灵活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4、多举实例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整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本课不足之处1.学生自主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训练巩固不够K12最新资料-5-长度单位换算在以往的教学中,给学生方法、规律、技巧。注重对长度的理解,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和训练巩固不够。重视学生会因此学的轻松、记得牢,却又不自觉的忽视了单位的换算训练,鉴于上述情况,我在教学后,布置学生学生课后专项练习,侧重单位换算,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能快速地进行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微米、纳米等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在介绍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时,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时间过少和一些安排的上课内容没有办法如期当堂完成,不利于对本课教学的知识整体性和知识的熟练掌握。2.由于刚开学几天,和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对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了解得都不透彻,在问题的设置上高估了学生,导致课堂的把握不是很理想。第十二章第4课时力的作用效果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周海军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设计的得与失。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知识,以达到教学的高效。一:“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反观我这堂课,我与学生虽有沟通,但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在深层面上沟通。在本节的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所列举的实例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活泼,取材简单,来源于身边。在课堂教学引入时,力求从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让他们经历探究积累实际材料的过程。K12最新资料-6-二: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实验教学。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就地取材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一支粉笔、一个足球就可以书名一个问题甚至几个问题。在本节教学中,过多考虑到教学进度,少了实验教学,少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中没有结合好课本中一些插图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三、教学过程“伪探究”,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这也是我在这堂课中考虑欠缺的地方,未考虑到学生的分工与协作问题,有的学生只在旁边充当看客的角色,有的学生扮演了小组中的所有角色,又是操作员,又是记录员,又是设计员,实验成了他展现个人能力的舞台。关于小组合作真正探究的问题上,我应该多向同科组优秀的老师学习,看看他们是如何组织小组合作交流的。这些不足之处希望能在今后的课堂中不在出现。四:学生可能困惑:力的产生与接触的关系.这里受到生活经验的困扰.大量的生活经验是物体只有接触才可能产生力,摩擦力要接触才能产生,压力要接触才能产生,从而形成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通对重力的学习或磁力的了解可知,这两种力在不接触时也能产生,.所以力的产生与接触与否无直接的关系.接触可以产生力,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只不过接触产生的力的种类多一些.五:从学生反馈中反思:“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从课后学生反馈来总结,反思。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作用是相互掌握不够,可是在自己的以前教学实践里,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普遍掌握较好,而在本节教学中掌握不牢,因此在本节课上,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教师黑板课件演示连接代替了学生实际动手练习,留给学生自己实际动手练习的时间不够,当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会动手,或实际动手练习的错误较多,作图不规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练习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标准,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相信,只要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K12最新资料-7-学目的。为以后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留下更少的教学“隐患”!第十二章第5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陈彦丞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始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或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当学生对伽利略斜面实验的进行后理想的推理,能够感悟到“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能一直运动下去”,这样学生推平时较重的物体,推就动,不推就不动解释,学生可能更好体会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推就动,被推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所以推力改变运动状态;放手不推时它的运动状态变化是由运动非常短的时间内变为零(我们的直观体会是立即变为零),此时去掉了推的力时,物体还受力吗?向我们做实验的小车一样受阻力,不是去掉力他没有运动了,而是受到的阻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所以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思路:1.以物理学史的形式讲解这一课,让学生体会人们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体会科学形成的过程,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过程,体会科学家们的智慧。亚里士多德局限的观点统治人们2000多年,给后人留下很多思考,伽利略的智慧,利用斜面实验体会运动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笛卡尔的进一步补充,从伽利略的某一个方向不受力(及运动方向不受力)推广到不受任何力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到牛顿第一定律,体会牛顿为什么说他站在巨人肩上,同时利用增加静止状态体会牛顿引入惯性性的伟大,我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