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一、为什么倾听1.教师倾听学生是尊重学生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主体性的增强,教师再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言说者,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质疑反驳的机会越来越多,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教师倾听学生就是对学生话语权的尊重。教师倾听学生,虽然听到的可能只是一些零碎的、简单的、幼稚的观念和看法,但这些却构成了学生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础。因此,对学生话语权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一旦教师转向学生开始倾听,就意味着一种迎接和承纳:不是把学生作为学生来接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这种接纳也表明了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1]2.教师倾听学生是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要素组成的,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即使有精致完美的教学设计,全面充分的教学准备,也会由于缺乏针对性而无法生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因此,了解学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且取得实效的起点。了解学生的最简便、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学生,倾听能使教师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情感态度,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没有倾听,了解学生只能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3.教师倾听学生是实现师生对话的前提。王建军认为,在教师、学生、文本这三个要素所组成的“师—本”“生—本”“师—生”“生—生”四组对话关系中,“‘师—生’对话是关键”。[2]王尚文指出:“对话不仅仅是发言,也包括倾听,而且首先是倾听,倾听才是关键。”[3]这就告诉我们,倾听是实现师生对话进而使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学会倾听。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更应该首先成为倾听的表率,只有倾听学生,才能使学生学会倾听。4.教师倾听学生也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力。“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教师学习、成长的过程。亚里斯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4]倾听能使教师获取出乎意料的多种有效信息,或是对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或是对弄错的东西拨乱反正,或是对视如平常的地方重新认识。倾听还能使教师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最终促进自身的成长。二、倾听什么严格地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发言都应成为我们倾听的对象。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思考程度,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难易程度、教学思路、教学环节等作出合理的取舍和调整,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机智与否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一次教学活动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例如《荷花淀》教学中探讨水生嫂形象的一个片段: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师:这段对话反映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生1:我认为是“你走,我不拦你。”表明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师:你把原句中“家里怎么办?”给落下了,那么加上以后是否就表明水生嫂不支持丈夫了呢?生1(迟疑):我还没想好,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吧。生2:我觉得还是支持的。只不过提出实际困难,真实地反映出矛盾心理。师:是啊,丈夫走了,生产任务、生活重担全都得压到自己的肩上,没有顾虑是不现实的。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当年有个印刷厂粗心地将句号印成了逗号,变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孙犁得知后认真地说:“这是原则性错误!”现在你能理解孙犁的话吗?生1:用句号语气更肯定,更能反映出支持、理解丈夫的明确态度,突出不阻拦;用逗号则强调了“家里怎么办?”,突出依赖性。这个片段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了学生理解上的缺漏,并通过追问和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化。2.学生的提问。在教学进程中,学生面临疑难困惑能够自己提问是值得珍视的好现象。学生提问是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开始,也是他们思维走向敏捷,思想走向深刻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倾听并且筛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充分利用、整合为独特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提出的知识性问题,一般只需进行知识层面的释疑解惑;涉及教学内容理解的问题,就要求我们相机灵活对待,或适当补充材料,或课内外合理迁移,或设置前后勾连的系列问题启发。请看笔者教学《药》时引导学生品赏小说语言的一个片段:生1:我注意到夏瑜说阿义“可怜”之后茶客们的反应:“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三个人用大同小异的方式表达“疯了”的意思,这三处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师(出乎意料地):哦,你的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一起来探讨,请大家发表意见。生2:“花白胡子”说话时,还只是一种推测语气:“简直是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显然是附和者,所以语气渐趋肯定:“发了疯了”。作为最后的呼应者“驼背五少爷”当然更有把握了,便肯定地说道:“疯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人们普遍的从众心理,他们对现实缺乏清醒的认识,缺少自己的判断。师:唔,你对说话者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鲁迅还连用了两个“恍然大悟”,一个“点着头”,大家品品看,他们都“悟”到了什么?生3:“悟”到的是:“夏瑜疯了,他说阿义可怜就是疯话。”师:你怎么评价他们的这一层领悟?生3:这帮自以为聪明的茶客其实非常愚昧,即使“恍然大悟”,即使“点着头”,也“悟”不出什么真知灼见,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夏瑜所谓“可怜”的含义。师:那你能把夏瑜所谓“可怜”的含义补出来吗?生3:可怜你不明白“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可怜你也是受压迫、受剥削者之一,却不明白自己的处境,反过来成为压迫、剥削者的工具,可悲可叹可怜啊!师:这种“可悲可叹更可怜”的人,这些愚昧麻木的人,在当时是多么普遍呀……生1(抢着回答):从“花白胡子”到“二十多岁的人”,从普通人到“少爷”,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个提问出乎意料,但很快笔者就直觉地意识到这是一处值得品味咀嚼的语言。于是放弃了预设的教学计划,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提问,然后以一个组织者、学习者的身份营造了民主的氛围,和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由此开辟了一番教学新天地。3.学生的质疑。有时候,学生还会针锋相对地提出和教师、其他学生截然不同的个性化见解。这些见解深浅、高低、价值不一,有的浅薄幼稚缺少深度,有的片面偏激缺乏认知储备,有的却闪现着学生的灵感和智慧。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真诚地倾听,并对这些见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以便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地纳入自己原先的教学计划,从而调整、补充、拓展教学内容。教学《愚溪诗序》讲到“(愚溪)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一句时,我把“虽”解释为“即使”,然后翻译整句话。不料一位学生站起来质疑:“我不同意这样的理解,这里的‘虽’应该理解为‘虽然’。”“为什么呢?”我想给自己一个缓冲,“请大家想一想,‘虽’在什么情况下解释为‘虽然’,在什么情况下解释为‘即使’。”“如果‘虽’后所陈述的内容是既成的事实,它就解释为‘虽然’;如果‘虽’后所陈述的内容是假设的事实,它就解释为‘即使’。”看来,他记得很清楚。“那么这里应该属于哪一种情况呢?”我问。“这里是既成的事实。前面课文中说到愚溪命名的根本原因是‘以予故’,说明溪本非愚,因而‘愚之’的确是对‘溪’的玷辱。”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肯定地说。“你能从上文中找出依据,这很好。但是,老师备课时翻看的所有资料上都解释为‘即使’,究竟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学生有理有据的质疑动摇了我对参考资料的信心,我想疑问的解决还得回归课文并且依靠群策群力,于是又说:“大家一起回到课文中来找答案,好吗?”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也陷入了思考。不久,有学生发言了。“我联系所在段的内容来说。这一段具体说到溪‘无以利世’的几个方面,说明‘愚之’是有客观依据的,也就谈不上‘玷辱’了,因而是假设的事实。”“下文说到作者‘愚’的实质是‘违于理,悖于事’‘不合于俗’,可见作者的‘愚’也不是真愚,而是一种带有反语性质的愤激之语。那么,‘以予故’而‘愚之’也就并非一种玷辱。”两位学生的发言令在座的学生频频点头,刚才质疑的学生也茅塞顿开:“我明白了,这里的‘虽’确实应该解释为‘即使’。”看着学生会心的笑容,我知道为了这“虽”虽然花去了预料之外的十多分钟,但学生的疑问解除了,并且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一定能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不是更有效吗?三、怎样倾听1.真诚的态度。教师应本着洗耳恭听的态度,积极热情、耐心真诚地倾听。用鼓励的期待的眼神、微笑的专注的神情,让学生大胆、大方地表达,自由、平等地言说。切不可表现出对“权威”被怀疑、原定的教学计划被破坏的不满恼怒;或是对学生不成熟的甚至浅薄的见解的不屑轻视;或是对学生不甚流畅的表述的急躁不耐烦。“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5]2.适时的交流。“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6]教师倾听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单向接收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某一个学生的发言本身也是其他学生鉴别、借鉴、学习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适时地插入自己的看法,和学生进行话语交流。“这就意味着作为倾听者不仅是旁观者,而且是行动者、创造者。他将通过倾听去参与学生的成长,参与创造学生的声音。”[7]比如,听到疑惑费解的地方,要求他作出解释;其他学生听不清楚时,要求他重述;语言表述形式上存在不当之处,给予纠正;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和独到的见解时,给予称赞;已经意会却无法很好地言传时,及时点拨以通其意;思维旁逸斜出时,因势利导使其言归正传;发言结束后简要地概括和评价等等。这样的倾听不仅使发言者受到鼓舞和提升,也能使其他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