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装备研发与产业化__海洋工程装备发展领域作为为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的产业,是我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2009年2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强调,要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刚刚出台的船舶工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造船企业研究开发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开发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航运市场出现崩溃式下挫,造船市场月度新船订单量也萎缩至不足100万载重吨,创下10年来最低,国际造船市场已进入严冬。船东和船厂都在观望,恐慌情绪还在蔓延,无法下单或者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受航运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世界造船业将进入新一轮为期数年的下行周期。不景气很可能将持续一年或更长的时间。然而严冬之下还有春色:在高油价的刺激下,各国石油公司纷纷向海洋进军,尽管近期国际油价大幅下调,但今后全球进入高油价时代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长期发展仍被业界看好。当前,在巴西、北冰洋、西非和中国南海,石油公司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海洋油气开发的热潮刺激了海工装备市场的繁荣:一方面,以钻井平台为代表的全球海工装备利用率高达90.5%;另一方面,包括油气钻采平台、存储设施、工程船舶在内的海工装备2007年全球市场规模已超过3000亿美元。借助海洋工程装备走出当前的困境,已经成为国内大型船舶工业企业的共识。前景展望海工装备动辄数亿美元的单价,刺激了很多制造企业的神经。在数千亿美元的海工装备市场中,中国元素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近海石油约有240亿吨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量。近年来,勘探人员又在南沙海域发现总资源量达320到430亿吨的油气资源。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中国南海被誉为第二波斯湾。中海油近期宣布,将在20年内投资2000亿元,到2020年在南海深水区建成年产5000万吨油当量的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中海油建成投产的油气田将达50个。在装备需求方面,中海油的海工装备需求将达1000亿元。为了度过造船业的萧条期,更为了分享诱人的海工装备市场,国内外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纷纷起来,加入激烈的竞争之中。据了解,目前在巴西、北冰洋、西非和中国南海,石油公司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海洋油气开发的热潮刺激了海工装备市场的繁荣:一方面,以钻井平台为代表的全球海工装备利用率高达90.5%;另一方面,包括油气钻采平台、存储设施、工程船舶在内的海工装备2007年全球市场规模已超过3000亿美元。现状分析海工装备制造具有高技术、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抛开高技术不说,海工装备造价都比较高,有些甚至超过几亿美元,即使是一些海洋工程辅助船,其造价也都远高于同型传统船舶,建造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调配资金和融资能力,同时,还要克服系统集成度高、工序复杂和建造进度不易控制等难题。这三高使得海工装备对于相当多的制造企业来说是烫手的山芋而非美味蛋糕。于是,大企业自然就成了海工装备市场的绝对主角。国内现状在国内,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两家央企依靠技术、人员和资金实力,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是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当仁不让的主力。两大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青岛海西湾和大连重工等制造基地,承建了以10万吨级FPSO和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为代表的高产品,代表了中国海工装备制造的最高水平。此外,振华港机这一世界港口机械行业的巨无霸,也早就将海洋工程确定为将来的战略支柱产业,力求2-3年内使之占据公司300多亿元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振华港机自主研制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蓝鲸号,创造了浮吊吨位的世界之最。在FPSO和海上风电设备等领域,振华港机也在全力争取市场份额。除了中船工业、中船重工和振华港机这些国有企业,以江苏熔盛重工为代表的民营制造企业也是国内海工装备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作战灵活,产品多样,主要占据了工程机械辅助船舶等领域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外现状雄心勃勃的国内企业,面对的是更加雄心勃勃的国外同行。依靠长期的扎实投入,韩国企业走在了业界的前列。韩国的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和现代重工三驾马车通过近10年的不断积累,凭借高技术、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三高方针横扫世界海工装备市场,奠定了韩国世界第一海工装备制造强国的地位。据报道,三星重工2008年前7个月海工设备订单达54亿美元,其中1艘瑞典订购的油气勘探钻井船造价甚至达到令人吃惊的9.42亿美元。和韩国一样,世界海工装备制造的另一龙头新加坡也有出色的业绩。新加坡吉宝和胜科海事在海洋工程设备建造方面也久负盛名,技术力量十分雄厚,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改装FPSO市场的占有率都相当之高。核心技术水动力学技术是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海上风电设施、海洋平台必须具备进入和驻定于特定海域,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长期有效地稳定作业和运行的能力。水动力学问题的研究是近海、深海和超深海资源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的共性关键技术领域。在海洋环境条件中,最重要的当首推海洋波浪,即水波、风、流等主要水文要素也须充分考虑。支撑条件海洋工程装备行业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大型的机械设备涉及到了动力学、机械、自动化等技术,这些都需要进行相应的针对海洋工程装备的特定研发,只有这样才能为海洋工程装备提供必需的科技支撑。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还需要充足的经济支撑,在大工业生产中,过程是长期的,在这个过程需要很多资金,如果结果不成功投入就全部废弃,这对很多国内的生产商是很难承担的,这就需要国家的经济帮助。产业链条据了解,配套设备在整个海工装备中的地位比船体要高得多,比如一艘造价数亿美元的FPSO船体造价只占总造价的不到20%,其他大部分被配套设备占据。获悉,近期由于设备脱期,中海油在招商局重工订造的两座多功能作业平台建造延期;法国波邦集团在中国船企建造的海工辅助船也出现了高拉力绞盘、螺旋桨和推进器等设备供应不足问题。如果我国海工配套业不能实现与海工装备制造业同步发展,中国企业将被牢牢钉在海工产业链的低端,这是中国企业进军海工市场最大的隐患。制约因素在这个供给和需求方数量都不多的市场中,竞争的关键就是技术和质量。目前国内能生产的钻井平台,很多都是从国外专利引用过来的,缺乏自主创新的东西。配套设备在整个海工装备中的地位比船体要高得多,比如一艘造价数亿美元的FPSO船体造价只占总造价的不到20%,其他大部分被配套设备占据。如果我国海工配套业不能实现与海工装备制造业同步发展,中国企业将被牢牢钉在海工产业链的低端,这是中国企业进军海工市场最大的隐患。近期,由于设备脱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招商局重工订造的两座多功能作业平台建造延期;法国波邦集团在中国船企建造的海工辅助船也出现了高拉力绞盘、螺旋桨和推进器等设备供应不足问题。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要想开拓海工市场,国内企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在海工市场大发展之际,提升核心技术能力迫在眉睫,中国企业必须和时间赛跑。政策措施针对面临的新形势,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当前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积极应对风险、提高生产经营水平,防止产业大起大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上。一要把降本增效作为应对和防范风险的基本措施。在当前形势下,船舶企业更要苦练内功,强化管理,毫不放松地抓好现代装备模式建设,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更要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对标日本、韩国先进海洋装备企业的能耗物耗水平,深入挖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二要大力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在市场进入不景气阶段,对海洋装备企业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海洋装备企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和新产品开发上。三是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和中介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对船舶工业的信息、法律、金融等方面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