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 古文能力提高题及答案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你在公共场合输入短信或敏感的电子邮件时,设想一下如下情形:某个人或许正从60米开外的地方阅读你输入的每一个字母。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是否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进而毛骨悚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计算机视觉研究员简·迈克尔·弗拉姆说:“我们从一栋楼的二层就能看到一层手机上的文字。”弗拉姆和也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费边·蒙罗斯建立了一个被称为“iSpy”的项目。它可以从屏幕的视频,甚至从其反射在窗户或太阳镜上的映像中识别在触摸屏上输入的文字。普通手机摄像头拍摄的视频可被用来监视3米外的人,而携带可拍摄高清视频的数字SLR摄像头的窥视者可以看清60米外的屏幕上的文字。研究人员想知道现代计算机视觉技术是否会威胁到手机的隐私。所以他们设计了一个远程窃取文本的项目,用的只是已知技术。他们利用了一个旨在有助于小触摸屏输入文字的功能:放大的键盘。安卓或iPhone虚拟键盘上的字母在按下时会弹出较大泡泡。该项目通过对视频的分析,依据屏幕上泡泡的位置来识别字母。E和R之类相邻字母弹出的泡泡会有部分重叠,因此该项目算出了每个被检测字母的精确概率。弗拉姆说,该项目能正确识别90%以上的字母。这个软件随后识别出单个文字或正在被发出信息中的文字。弗拉姆说,在一次测试中,该小组对在他们楼外某公交车站的一个同事进行了监视,他周边的其他人也在用手机输入文字。“此次攻击非常逼真”。为了找准密码,软件只收集字母,而不直接对文字进行辨认。弗拉姆在谈到该软件时说:“我们对它的上乘表现感到吃惊。”弗拉姆所在的小组在芝加哥召开的计算机和通信安全大会上展示了该软件。映像更难解码,因为屏幕图像更小。不过,该项目仍能在12米远的地方从数字SLR摄像头拍摄的视频中识别出文字。弗拉姆打算继续用他的iPhone,不过,他会更注意他在非私密空间输入的东西。他说:“从这一点来看,手机带来的好处大于它受到的威胁。”为阻挡鬼鬼祟祟的窥视者,弗拉姆小组建议取消字母扩大功能,或开发很像塑料屏蔽板的保密屏幕。(选自《参考消息》,有删改)1.下列有关“iSpy”项目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该项目研究是否可以利用已知技术来窃取手机信息。B.该项目研究现代计算机视觉技术能不能对手机隐私构成威胁。C.该项目获取的信息是从对屏幕上的视频、窗户或太阳镜上的映像拍摄而来。D.该项目获取的信息包括手机屏幕上的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解析:A.“是否可以利用已知技术来窃取手机信息”不是该项目的研究内容。C.“对屏幕上的视频”进行“拍摄”而获取信息,于文无据。D.“获取的信息”不包括“图像信息”。答案:B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iSpy项目研究者开发了一款软件让已知技术有了新的应用。B.利用手机触摸屏上的字母扩大功能可以远距离窃取手机信息。C.通过手机屏幕上泡泡的位置识别输入的字母是iSpy项目的关键技术。D.手机一旦处于开机状态,iSpy项目的研究者就能窃取其中的信息。解析:由文意可知,手机开机,如果不处于输入文字状态,信息不会失窃。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手机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成为隐私信息失窃的原因。B.将手机的输入方式设为手写模式可以使信息免遭窃取。C.选择人少的地方使用手机是降低手机信息泄露风险的好方法。D.为保证手机信息免遭泄露必须在手机的硬件设计方面加以改进。解析:B.该项说法于文无据。C.“选择人少的地方”不能避免被拍摄的可能。D.“必须……”说法太绝对。答案:A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程原迩稿序张鼐南京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刳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鸣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境过清,非韵士不能耦.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余偶过其室,瀹茗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事,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挟册妇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京峰下,松梢乱.云乱:扰乱B.非韵士不能耦.而居耦:结伴C.交不奇不王.也王:盛大D.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沫:水珠解析:根据语境的意思,“沫”不能是名词,应为动词,解释为“在水中嬉戏”。答案:D5.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作者赞美程原迩文章优美的一项是(3分)()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②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③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④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③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⑥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⑥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②是说世间“浓艳之物”,④是说文章与山水之间的关系,⑥是写九座山峰给作者的感受。答案:A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写程原迩读书环境的清幽,引出程原迩这位高人,为下文写其文章的清秀作铺垫。B.文章第二段写“我”与程原迩的一次交往,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使“我”神魂飞腾,感慨不已。C.第三段写程原迩的文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的原因:借灵于湖山,借助于朋友。D.结尾仍以山水为引,说明读朋友的文章也需“借灵于湖山”,才能写出“展山水之清音”的序文。解析:B项,“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不当,原文是“出文章数篇读之”,意思是“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答案:B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各有侧重点。第(1)句是否定判断句;第(2)句是比喻句,同时是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翻译出这些语句的特点。答案:(1)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2)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参考译文:南京峰下,松树树梢扰乱了流云,翠竹的身影遮蔽了太阳。剖开竹子,接引泉水,泉水声从山涧的底部潺潺地传来。啼鸣的鸟儿上下翻飞,似与山中行人唱和。然而这环境太清幽了,不是雅士是不可能陪伴它居住的,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我的朋友程原迩来自新安,与王象斗在这里读书。我偶然间拜访他们的居所,他烹茶燃香,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文章意趣旷远卓越,山涧泉水风中奇松,在他的笔下都好像活灵活现。我曾经感叹,人生在世,大凡浓艳的东西,能让别人争抢的,我用淡泊的心态面对,它的价值在我这立即消失殆尽。只有天下著名的山水、雅士趣事以及奇逸的文章逼我而来,我才会领悟其中妙趣,感到神魂飞腾,手舞足蹈。这大概是因为游历不够奇逸,则胸怀不能旷达,交友不够奇逸,则灵气不能旺盛吧。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文章要借助于朋友,就像鸟儿飞舞在逆风中,鱼儿游戏在激流间。那些拿古人书册咿唔吟哦,仰面看屋梁索解句意的家伙,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语呢?程原迩的文章,富有韵味并且情趣超迈,开始处堂堂正正,结束处奇逸不凡。假如没有得到湖山的帮助,怎么能笔笔生动呢?从今往后,在文章方面程原迩一定会更尽力的。我回到山里,早晨起来看到远处烟云一抹,从玳瑁湖湖面上缓缓升起,九座山峰隐隐约约的,在西楼上可以数得出来,纵目远观,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有了南京峰一般的胸怀。程原迩那时寄给我的新作,让我满饮了几大杯酒,因为他的文章展现了山水的清妙。(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xkb1.com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注:①床敷:安置坐具。②杖屦:扶杖漫步。8.诗人笔下的“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此题时应着重抓能表现“春晚”的特点的词句。像“花去”“路静”“幽寻”等关键词语。答案: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所运用的艺术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前三联着重表现“半山”静谧的环境,在此静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留下一片“好音”。由此可以得出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从诗句本身出发,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答案:①以动衬静。诗歌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段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静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②寓情于景。从“唯有”“好音”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组)(1)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答案:(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俯察品类之盛(3)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读后完成(1)—(4)题。生命中的土地黄安详提及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药可救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