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上海交大双创建设具体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9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有强烈创新创业基因的学校,建校120年形成和延续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近些年,学校注重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着力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自1999年开始,学校就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被列为教育部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上海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近五年,学校连续三届蝉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冠军,并夺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杯”。大批校友活跃在创新创业和创投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学校充分意识到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基础条件学校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工作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围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并逐渐体系化在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目前已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等在内的18门(共计38学分)创新与创业通识核心课,包括“创业机会识别”等在内的34门(共计71学分)创新与创业公选课,以及2学分的“创新方法(TRIZ)”慕课。本科生“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每学期含2个课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题,覆盖全校大一大二本科生。此外,面向全校学生推出“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倡导并弘扬企业家精神,启迪创业意识;持续举办“创业沙龙”,邀请风险投资家、校园创业先锋等与有创业意向同学“面对面”交流;开设“宣怀班”和“创业训练营”,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化创业训练。同时,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有1至2年时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撑服务,保证“离开课堂不离校园创业圈”。(二)创新创业实践载体不断丰富并日益品牌化学校持续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计划工程、实习实训等活动,营造并逐步增强全校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体验式”、“模拟式”教育推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学校每年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凝聚和培育创业工程和团队。创业计划大赛按照创业企业的实际筹建流程组织竞赛,按照实战要求选拔团队、聘请实业界人士担任评委,按照市场竞争机制营造比赛环境,保证竞赛全程化、全真性和实效性。重视“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工程”实施,自2013年以来共遴选国家级和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工程近200个,累计资助金额200万元;培育校级创业训练计划工程200多个,累计资助金额100万元。组织“创业企业暑期2/9实习生招聘会”,大力鼓励和引导在校学生到创业型企业进行创业见习,近距离接触创业核心团队,拓展视野并积累创业实践经验。(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不断夯实并日渐多样化依据创业工程的发展阶段,搭建“创业专项工作室”、“创业加油站”、“国家大学科技园”、“零号湾”分层分类的创业孵化平台,初步形成全链条的创业孵化链。按照“让校园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练兵场”的指导思想,“创业专项工作室”提供给尚处于计划和创意阶段的创业工程,工作室定期申请并按要求动态调整;“创业加油站”为已初步形成产品或服务的创业工程(团队)使用,学校免租金并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更为成熟的师生创业工程,可申请入住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获得更为全面、系统的孵化支持。上海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有全国首批大学生创业基地,涵盖工商税务、财务法务、知识产权等诸多基础公共服务以及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员三位一体的孵化模式。“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一期建设核心区建筑面积5万平方M,主要培育和孵化科技型创业企业,为创业者提供适合初创业起步的生态园区,以及相应的创业加速器和接力园。国家大学科技园与“零号湾”遥相呼应,互为犄角,成为学校徐汇和闵行两个校区双创孵化的重要支撑平台。(四)创新创业研究体系不断拓展并逐步国际化学校依托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以及创业学院“无形学院”的体制优势,充分整合校内相关院系和学科的研究力量,不断加强双创领域相关研究。自2008年以来先后承接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等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专项委托课题。目前“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首批聘任特聘研究员20人,规划开展“1+X”的理论研究(其中,“1”为“创业案例动态追踪研究”,“X”为结合特约研究员既往研究基础和兴趣点,通过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搭建交叉研究平台和研究素材、数据支撑平台)。此外,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KIT)、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University)创业学院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WesternUniversity)毅伟商学院联合开展创业领域的相关研究合作。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教育、实践、孵化”相结合,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使高校成为活跃的细胞单元,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坚持“面上覆盖”和“点上突破”相结合,面向全体同学,培养终身受用的创新精神、创造理念和创业意识;面向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培养成为企业初创者和未来企业家。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激活学校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构建高水平的创业研究体系,既着力挖掘和提炼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规律和特征,也着力开展双创决策咨询研究,更好地推动双创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二)总体目标3/92016年起通过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扶持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发展、加强创业学院建设、构建高水平创业研究体系等,进一步打通创新创业教育链,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践载体,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导师、孵化基金等资源。同时,汇聚校内外资源,着力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三个专项建设。力争到2018年,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使“让创新成为凝结在交大学子血液中一种精神,让创业成为交大学子生命中一种力量的迸发”的理念和文化在全校深入人心,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整体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经验。三、主要任务(一)优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布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秉持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兼具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为牵引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加大毕业生调查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体现。深入推进本科专业“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自主开展研究生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完善“工科平台”和“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等宽口径人才培养机制,在全校推广“致远荣誉计划”,打通相近专业在基础课程阶段相互选课的制度壁垒。深入建设MED-X研究院、人文艺术研究院、海洋科学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统计学等交叉学科平台,着力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构建理工医交叉博士生培养平台,强化交叉学科推进政策,理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通道及评价体系。(二)夯实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质量控制体系,以制度激励为核心,建立院系考核与资源配置挂钩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完善“校级评教、院级评估”的两级课程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进一步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实行教案评教末位淘汰机制。持续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从招生、培养、学位各环节加强质量控制。调整与完善博士生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博士生培养过程公开报告制度,落实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深化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强化“课程+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试点“课程论文+实践报告+学位论文”的综合评价模式,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学位教育新模式。(三)完善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动教育教案改革,深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卓越工程师专业,开展卓越法学人才、卓越医师和卓越农林等人才计划。发挥“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育人效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联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并逐步探索和推进本科生海外科研实习。继续加大和行业骨干企业研究生双学位的培养力度,汇聚高校科研资源和企业产业资源,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深化上海市西南片区高校人才培养协作模式,汇聚导师资源对区域内部分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4/9创业训练计划”和“创业天使基金”进行协同评审,推进不同学校间教育理念、教案资源、教育技术等资源的深度合作。(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纳入通识教育建设整体规划,校院两级共同动员,开发和推出更多符合规律、受学生欢迎的创新创业课程。结合专业及学科方向,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教师在导论课、专业课以及研究生专业培养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依托“好大学在线”平台,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逐步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与美国百森商学院、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等知名大学深入开展教材编写、案例合作撰写等合作,组织校内教授与著名企业家、创业者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推进与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展创业暑期学校,共同开发创业工程国际化实践。在创业学院探索设立相关学分,为更多海外高校学生来交大进行创业访学奠定基础。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毕业生跟踪调研机制,全面客观了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以及学校相关政策措施的成效。(五)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注重基础学科交叉培养源头创新和应用创新相结合,并推进和创业学院实践体系、零号湾孵化基地实现上下游贯通。在现有50个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致远创新研究中心”(“ZIRC”)和卫星实验室;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的创新研究能力,对标国际,在现有工程训练中心基础上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拟建设的“学生创新中心”将含“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两个平台。其中,“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包括“创新开放中心”、“交叉创新中心”、“校企合作中心”、“工程服务中心”四个分中心,旨在为学生提供各类创新活动支持;“创新孵化平台”旨在将学生的创新活动成果孵化和转化,为今后创业奠定基础。建成后的“学生创新中心”计划每年接受8000多名学生参加实践,年人时数达70多万学时,并面向上海西南片高校开放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和指导服务。为加快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向医学技能转化,促进医学生单一性技能向多元化素质发展,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论证并适时启动在黄浦校区建设“医智谷创新创业中心”。“医智谷创新创业中心”由“医学创新实践中心”、“医学青年创新能力训练中心”和“临床科创孵化中心”三个平台组成,拟建设成为面向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研究平台和创业支持体系。(六)完善创新创业专业指导服务建设多层次、全过程的本科生创新实践教案体系,形成课程设计工程的企业征集、产学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带薪实习、企/行业人员学校开课常态化。在全校大力倡导学生到各类创业企业进行创业见习,引导他们融入创业氛围,熟悉创业环境,并为此提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