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中师幼互动得案例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得案例分析姓名:李光霞单位:辉县胡桥中心幼儿园摘要:教学活动得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双主体之间得对话互动过程,互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本文从师幼互动中的权威压制,提问的技巧差及缺乏给幼儿提供理解的支点三个病根出发,通过案例一一呈现,具体分析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并从深层次进行学理分析。关键词:教学活动;师幼互动;案例分析“诊断”本是医学范畴——病理诊断学的概念,引用到教育学中,主要是指对教育(包括课程)中的问题现状进行透视,诊断其教育病理解释其病根所在,然后针对病根开出“处方”。“互动是指人际间的交感互动关系,例如:甲乙两人谈话,甲的问话是引起乙回答的刺激,而乙的反应又将是引起甲进一步回答刺激。”[1]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基于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中的活动内容、操作材料、人家交往而引起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上的相互作用。《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双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没有双方的互动,一切教育都难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我们仅以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作为切入点,通过具体案例对师幼互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诊断分析,以抛砖引玉。病根之一:师幼互动中的权威压制师幼互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然而,实践中的一些教学活动从表面上有问有答,似乎是平等交流,但教师在对话互动中的权威压制却是表面繁荣下的事实,案例一:“大问号”活动片段师:我们先来念一遍儿歌。(师幼一起念儿歌《大问号》)弯弯月,树梢挂,好像一个大问号。螃蟹问什麽会吐泡?孔雀为什么会开屏?……师: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些问号中的哪些能解决,哪些不能解决。幼:我知道长颈鹿脖子为什么这么长?因为它要吃树叶!师:那大熊猫要吃竹子,为什么脖子不长呢?你的回答不够准确。幼:它(熊猫)不用吃上面的叶子。师:书上师这样说的:恐龙灭绝时代,树叶都枯了,长颈鹿生命顽强,为了够到更高的树叶,于是脖子越来越长了。幼:那长颈鹿的脖子原来师很短的吗?师(有些不耐烦):到底师原来是长的还是短的,我也不清楚,你们回去查一下书。幼:我妈妈说长颈鹿一生下来脖子就很长,后来就越来越长了……案例一中,教师很明显地在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权威压制幼儿,师幼之间无法产生真正有效的互动。教师的确在社会地位方面优于幼儿,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对话中可以压制幼儿。对话互动最核心的就是其平等性,双方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对话双方不存在控制与压制的关系。教师与幼儿双方各有自己的优势,教师在知识经验、社会常规等方面优于幼儿,而幼儿在直觉、想象方面却是教师无可比拟的。双方互动应是经验的交流与激发,双方不断的激发、不断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使幼儿获得长足的发展。病根之二:师幼互动中缺乏给幼儿提供理解的支点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思维支撑物,如实物,模型或形象的语言。互动中,教师应了解幼儿在某仪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相关的经验储备,然后依据教学活动中的需要为幼儿搭建感悟与理解的支架,使幼儿不断的建构新的知识。如果互动缺乏这方面的支点,仅凭教师自己的意愿,幼儿很难真正理解与建构新知识,新认识的。案例二:大班诗歌欣赏:《小雨点》在组织大班幼儿理解欣赏活动时,师幼间有这样一组对话:师:诗歌写的是谁?幼(集体):小雨点。师:小雨点在干什么呢?幼:在睡觉;在散步;在奔跑;在跳跃。师:谁能说说小雨点为什么在池塘里会睡觉,在小溪里会散步,在江河里会奔跑,在海洋里会跳跃呢?幼:因为小雨点累了;因为它想跳的高;因为它想回家了。……教师满脸疑惑:幼儿为什么会启而不发呢?教师的一个“为什么”把幼儿的思考引向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幼儿做出的反应是由小雨点累了联想到睡觉,由小雨点跳的高联想到在海洋里跳跃。教师能否提出激发幼儿思维为其需诶下提供支架的问题,将成为这次对话互动、成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幼儿的思维总是与其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单向、线性的特征,因此原有的经验水平往往会直接影响其新的认知。如何为幼儿新的认知理解提供支架、提供着陆点,使幼儿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经验,教师支架的支撑与问题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维果斯基在谈到儿童的知识建构时,非常重视儿童原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儿童的日常经验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认为“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2]案例二中,假如教师这样引导:池塘与海洋有什麽不一样?小溪有什麽特点?江河又是怎样的特征?提这样的问题,幼儿是有经验基础的,他们就可以由池塘的宁静、小溪的潺潺、江河的宽广、海洋的汹涌联想到小雨点的一系列动作。有了理解的支点,幼儿就可以把“自上而下的知识”即已有的经验与新的只是相互联系,他们就能依靠这些就有的经验不断地感悟、联想与思考,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从而为新的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参考文献:[1]张春兴.张氏心里学词典[M].台北:东华书局,1989:340[2][苏]维果斯基.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9­304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