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届高三历史考前的讲话2008.6★应试指导篇一、调适出良好的高考状态最后几天的冲刺复习要努力做到:①精神饱满、沉着镇静(武林高手的气质、大将的风度)、适度紧张、学习专注、必胜的信念。②沉着镇静是高考必备的心理素质,必胜的信念是高考取胜的关键,适度紧张是高考正常发挥之需要。③睡眠好、吃饭香、心情稳、身体棒、精力旺、烦恼净、信心足、干劲大、失误少、效率高。④学习比较稳的同学要一鼓作气,奋勇争先。成绩不理想,发挥不好的同学要永不服输,潜心学习,哀兵必胜。成绩起伏、浮躁型的同学要有一颗平常心。二、统筹合理安排答卷时间:原则:循序渐进,步步为赢!选择题安排25分钟左右,包括仔细填涂答题卡的时间,务必在涂卡时就完成选择题的复查,有疑问的选择题在试卷上做好记号待主观题完成后再去斟酌;每一道主观题分析、归纳3分钟,书写、修改10分钟,共13分钟(5题共65分钟左右)。防止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最后10分钟,查漏补缺,尤其是要认真检查选择题是否填涂准确、完整。材料题和问答题尽量在草稿纸上列出简要提纲或整理、修改答题思路,在基本成型后再从容答题。三、答题时应遵循“自前至后(符合平时做题习惯,题型也是越后越复杂)先易后难(先易:把握基本分;进入解题状态)(后难:以免影响得分)不可恋战”的原则。四、审题是应试技巧的灵魂,是应试中最根本的环节。审题正确,条分缕析,所向披靡;审题失误,南辕北辙,满盘皆输。有些同学答题一味求快,往往审题不清便匆忙动笔,结果掉进命题者的“陷阱”之中,不得已再回头来重新思考,整理思路,“欲速则不达”。看错一个词、弄错一句关键语言都可能会“失足成憾”;所以审题一定要慢,有了这个“慢”,才能形成完整的符合逻辑的解题思路,才有答题的“快”。第一步:审中心词,即“围绕什么问题,答什么”。这一步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一定要做到“准”和“全”。选择题别忘了审答题方式,如反向设问、最佳性选择题,材料性选择题。第二步:审主体,即“答什么的什么”。这一步最为同学们所忽视,但命题人经常在此设置“陷阱”。第三步审限制词,即“怎样答”。近几年高考题的限制条件都比较多,有时间限制、空间限制、角度限制、分值限制等。这些限制条件,虽然不是试题的主干,但对答案重点的确定、内容要点的取舍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答题思路中,起着路标的作用。五、解题指导:(一)选择题1、仔细阅读题干,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或限定语:“最”、“主要”、“根本“直接”、“不正确”、“不属于”、“不同”、“相同”、“无关”、“准确”等,注意时间、空间、人物等,力求读懂,尽量揣摩出题者的用意,明确考查的内容、出题者的要求以便正确回答;2、读懂每一选项包括材料(史料)、图片、漫画、表格等,尽可能的获取有效信息,特别是和教材相关信息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地名、著作名称、历史名词、重要的历史概念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3、对照题干和选项仔细甄别,注重第一感觉。①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去衡量备选项的正误,如生产力标准、历史发展的前进性和复杂性的原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论、矛盾论等。②排除法、首定法(首先确定一项是正确或错误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如在组合式选择题的解题中多运用这种方法。③注意否定式选择题的解法,关注题干中的“不、错误、无关”等否定词下的着重号。④特别要注意的是:所有选择题都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的,答案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定要注意时间顺序。(二)非选择题1、材料型问答题(1)认真阅读所要回答的题目,注意提问中的提示语,如“根据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注意对所问问题的简化与转化,明确所要回答的内容。(2)仔细阅读材料,特别关注材料中的人物、地名、历史事件名称、时间、作者、材料出处(著作),尽量从材料中获取与材料相关的有效信息。(3)将材料中有效信息和教材相关知识点连接,并结合问题整理答案(腹稿)。(4)组织简洁的学科语言回答。①根据分值组织答案,一般来说,分值为奇数的一分一点,分值为偶数的二分一点;②一定要分点作答,列点明确,注意条理。③材料解析题的回答要采用精炼、概括的语言作答,言简意赅,切忌拖泥带水,不得原文摘抄。2、分析综合型问答题(1)看清题目中的提示语、限定词、提问项,特别要注意题目中出现的历史时间、国家、人物等关键词。弄清问答题的类型如叙述型、比较型、评述型(先作出评价正确、错误或片面,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开放型(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析)。(2)对于比较型问答题来说,根据比较项作答;如果没有明确的比较项,一般从事件的背景(原因、条件)、进程、性质(实质)、结果、作用、影响等方面入手。(3)对于大跨度、高概括的问答题来说,要尽量用章节、目录的标题作答,用重大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原因、影响概括性的作答,切忌太细。(4)对于小切口、深分析的问答题来说,要抓住历史事件的主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从原因、性质、进程、结果、影响等方面一一分析,一着不让。(5)对于历史阶段特征题来说,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回答,政治、经济、民族、对外交往、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作答。(6)答题要求:①根据提问项一问一答做到序号化;②看分答题,分多多答,分少少答;③用教材语言作答,忌口语化和自编语言;④坚决不留空白,尽量把相关史实全部罗列;(7)特别要注意题目中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六、注意事项1、选择题注意——修改要慎重!谨记:遇到会做的题,仔细;遇到麻烦的题,冷静。把容易题作对,难题就会变容易。不求难题都做,先求低中档题能拿满分。修改、矫正答案应当有120%以上的把握方可进行,因为这时候临近考试结束,你的头脑经过1个多小时紧张的考试,思维可能不很清晰,判断可能失误,因此没有绝对把握不要轻易地修改答案。2、主观题注意(1)尽量多答,重要的答在前面,不太重要的也要答,因为是得分制,多答不扣分,并且可以成为候补答案(如果前面的答案不完整或不准确时)。(2)在多答基础上,分层次作答。如①……②……③……或首先,……其次,……再次,……(3)评价要一分为二,要全面、客观。(4)字迹一定要书写工整。给阅卷老师以愉悦感,可能会多给1—2分。如果字迹潦草,涂涂改改,不仅给老师阅卷带来不便,且会因印象不佳而扣分。(5)要按规定要求完成21、22、23题(3本必修内容各1题)。对于24—27题要求从中选做两题,大家一般选择24、25题,也就是改革、人物评说两题,并要在规定的地方填上题号,如24题、25题等。★重点热点篇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形成(1)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始(2)表现: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区的商品也逐渐在欧洲市场出现,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3)影响:①对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想资本主义社会转变。②对亚非拉: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③对世界: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开始被打破。2、19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1)主要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表现在:①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②工业革命促使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在世界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③工业革命中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2)表现:在资本主义侵略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就证实了世界市场的存在。(3)影响:①对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对亚非拉: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客观上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当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③对世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3、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表现在: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资本主义各国实力增强。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2)表现:亚非拉绝大部分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影响:①对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更趋完善。②对亚非拉: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的近代化进程。③对世界:世界各地的联系大大加强,世界终于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1、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1500年前后),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②19世纪中后期,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④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随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成立,经济全球化再次加速。⑤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进入全方位发展新阶段。(2)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经济全球化:1、迅速发展的原因: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得到认可和接受,有利于商品的流通。②新科技革命的扩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④跨国公司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⑤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表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①概况:1995年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国际贸易组织,独立于联合国,号称“经济联合国”,其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中国于2001年加入该组织。②宗旨:削减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③意义: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3、特点:生产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全球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4、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5、影响:(双刃剑)①积极:a、有利于各国经济与科技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世界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b、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其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对外贸易,从而加速其工业化进程。c、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使相互协调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旋律。d、推动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即知识经济的兴起。②消极: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平等,加剧了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差距扩大。b、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其经济安全与经济主权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给一些国家的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和平带来威胁。c、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并转移重污染企业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2、经济区域化(1)迅速发展的原因:①两级格局的解体,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②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国际分工的发展,促使地理位置相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而成立区域经济组织。(2)表现: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①亚太经合组织(APEC):1989年成立,成员国有美、俄、加、日、澳等,是当前面积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1991年,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加入。2001年,第13届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②欧盟:1993年成立,其前身是1967年成立的欧共体,经历了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进程,欧洲单一货币欧元于1999年成功启动,该组织是当前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③北美自由贸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