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对下列材料准确的理解是年代中国商品出口总额英国商品入口总额鸦片走私总额1821年14757132元13693213元225780元1833年17814260元10119655元12185100元①鸦片战争前,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不利地位②鸦片走私日益严重③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④英国通过走私鸦片,扭转了中英贸易的逆差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从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沉沦,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回答2-5题:2.两次鸦片战争本质的相似之处在于A.都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B.都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C.都是为了开辟、扩大中国市场D.列强都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3.最先取得下列侵华特权的国家依次是①修筑铁路②领事裁判权③开设工厂④强占租界地A.英、法、美、日B.法、英、日、德C.俄、法、日、英D.俄、英、日、法4.下列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特征的表述,最确切的是A.勒索战争赔款、增辟商埠B.控制中国海关和内河航运C.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D.展开投资竞争和瓜分狂潮5.《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是指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破坏了我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回答6-8题:6.晚清时期,曾割占过我国领土的国家有A.英国日本俄国B.英国法国日本C.日本德国英国D.英国法国俄国7.清朝的海关管理权长期被外国人把持。英国人赫德在1861年取得清朝海关的管理权,此后近半个世纪里他长期控制中国海关,直到A.戊戌变法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C.辛亥革命前夕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8.列强取得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是通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回答9-10题:9.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不同的是①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地主阶级②主张建立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③反封建同时反侵略④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0.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变乱的根本原因是A.洪秀全与杨秀清矛盾的激化B.领导集团内部腐化导致争权夺利C.清政府分化离间政策的影响D.西征军与天国中央的矛盾11.标志着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的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化的事件是A.1861年辛酉政变B.总理衙门的设立C.洋务运动的兴起D.外务部的成立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鲜明的主线之一。所谓现代化,主要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中国近代前期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回答12-19题:12.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是①辛酉政变后,清政府中一些具有新思想的人物掌了权②中外从战争状态重新转入“和平时期”③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形成的师夷思想④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3.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B.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C.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D.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机器工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1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主要是A.“欧风美雨”的产物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C.“实业救国”思潮的实践D.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15.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①是中国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②以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③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④使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6.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维新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主要包括A.京、津、沪、湘B.京、津、鲁、豫C.京、沪、滇、粤D.京、湘、川、粤17.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主要是由于它A.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B.使人们在政治思想上获得了一次空前的大解放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8.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下列有关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一些矫枉过正、以偏概全的倾向C.以民权、平等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D.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19.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与清朝晚期统治相比,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回答20-24题:20.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①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②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④中国历史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1.1914年,袁世凯修改《大总统选举法》,这一事件表明A.在此之前总统缺乏行政权力B.内阁制已不适应时代需要C.袁世凯已动摇了民主共和政体D.大总统可以连选连任22.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B.帝国主义是否支持袁世凯C.讨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D.革命党人是否掌握武装23.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度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A.辛亥革命的推动作用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C.有利的国际环境D.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24.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下列各项对这一主张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B.体现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精神C.试图缓和新旧文化之间的矛盾D.实质是鼓励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25.近代前期(1840-1919)中国文化的特点是①呈现“西学东渐”的趋势②围绕救亡图存为主题③东西文化碰撞和交融④缺乏成熟性和系统性A.①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1924-1927年,神州大地掀起一场国民革命的风暴。回答26-30题:26.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及列强之间的矛盾C.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D.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27.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最突出的成果是A.建立了巩固的广东革命根据地B.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C.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侵略权益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8.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与近代前期的辛亥革命相比,最突出的新特点是A.以国共合作为基础B.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C.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D.群众基础的扩大29.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A.导阶级及其政党上B.革命的任务与性质上C.革命的结果与前途上D.革命参加者的成份上30.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被侵略的权益是在A.南京、汉口B.上海、九江C.上海、南京D.汉口、九江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0分,共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回答问题)。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单位:万英磅)年份1840年1842年1845年1850年1851年1853年输华商品总值52.496.6239.0140.0216.0100.0材料二:1895-1919年间中外贸易(单位:百万海关银)年份189518971899190119031905191419151916191719181919入超28.439.368.998.6112.4219.0213.035.634.686.669.016.2(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材料三:列强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如以1913年的指数为100,1918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为85.5,法国为29.6,德国货物几乎完全停止进口。日本1912年的输华物资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海关银,而到了1919年,输华物资总额猛增到24000多万两海关银;1913年,日本对华投资总数约4.9亿日元,而到了1919年猛增至14亿日元以上。(摘自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40-50年代英国对华贸易额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外贸易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趋势的原因。(4分)(3)材料三反映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2分)(4)从上述材料的分析中,你能引申出什么认识?(2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为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维艰可以体味。材料二: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到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见下图表)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材料四: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千万余人以上。回答:①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兴建方面的特点。②据材料三、四分析铁路的兴建与营运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③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认识。33.阅读下列材料(一)中国惟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它既依靠自由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小资产阶级,又依靠知识分子和工人。(二)由于国内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由于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工人阶级又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国民党与年青的中国共产常合作是必要的。(三)因此,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留在国民党是适宜的。(四)这不能以取消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面貌为代价……在这一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应当在自己原有的旗帜下行动,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政治集团……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与它合并,也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摘自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12日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协议》)【说明】该决议为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所接受。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共产国际在国共关系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及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l0分)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3分,第35题14分,第36题14分,共41分。要求:审明题意,作出针对性强的回答;史论结合,表述准确)。34.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何种地位?(4分)鸦片战争后的30年内,外来因素使中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