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雨果的一篇小小说,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改变从头读到尾的低水平重复状态,真正将精力集中到教会学生阅读上来,教给学生阅读小说这一类文体的阅读策略。读小说,就要教学生了解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小小说在结构上还有一大特点:“读者的意料之外却是船长的情理之中”,文章中种种的意外构成了小说的情感魅力。环境描写和简短的人物对话是这篇小说一大特点,教师教学这一篇小说就是要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打开小说世界的大门,领略小说的无限风光,从而逐渐学会阅读小说,进而爱上小说阅读。2.人文价值: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读,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英雄品质。3.语文要素:①继续练习画情节曲线。②练习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理解人物思想品质,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③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曲线。2.运用“连结”的阅读策略,初步了解这篇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3.初步了解小说中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描写(对话)感悟人物形象。教学重点:通过“连结”的阅读策略,初步了解这篇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小说中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描写(对话)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理清情节曲线图1.听写词语同学们,课前,我们先听写两组词语。认真听:(1)大雾弥漫、阴惨惨的薄雾(2)舍己救人、镇定自若师:请同学们自己对照看看,这些词语你都写对了吗?有错误的,请你改一改。(写完后及时检查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2.概括出环境、人物看第一组词语,这组词语描写的是——环境(板书:环境)第二组描写的是——人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是——哈尔威(板书:人物、哈尔威)3.理清情节曲线环境和人物是小说的两大要素。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应该懂得通过预习来梳理故事情节了,现在请一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说的时候要把关键的情节说清楚。(主人公:关键的时刻:最后20分钟)刚才这个同学借助情节概括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这篇故事的——情节(板书:情节)【设计意图:抓住小说的环境、情节和人物三大要素,引导学生很快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二、关注写法,做批注读一篇文章,我们总习惯被情节推着走,但只关注内容未免太可惜了。我们除了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要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课件出示(潜心默读,你一定会都新的体会,新的发现。静静地思考,在你新发现的地方画个星号,写上批注,也可以把你的新发现写在便用签上。)时间是:4分钟【设计意图:依循小说的文体特点,紧扣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展开教学。针对学生习惯性地只关注文体内容的常态阅读,引导学生围绕“潜心默读,关注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展开思考与小组探究学习。这是为了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挖掘小说的秘妙之处,提高学生在自读与发现中品味语言的能力,教学也从关注“写什么”转变为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层面上来。】三、潜心阅读谈发现。汇报: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发现一:环境描写反复写“雾”1.找出5个描写雾的句子请同学们把他找到的句子划起来。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2.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雾?3.小组汇报:4.细读重要语段①“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突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相机理解“为什么说玛丽号像幽灵,像山峰?”②“眼看就要撞船......就要死到临头,葬身鱼腹了。”刚才人们还在睡梦中,而现在灾难已经不可避免了,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但渲染了当时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故事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上演了。③“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这是故事的结局,透过这阴惨惨的薄雾,相信你能感觉到当时人们的心情吗?探究一:大作家雨果为什么不写人们的劝说,而是让他们静默地、一声不响看着“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呢?本环节总结:(出示金钥匙)同学们,文章中反复写到了雾,既渲染了故事发生的情境,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同时还烘托出当时人物的心情。小说的环境描写有这么多的作用,所以我们以后读小说的时候要把这把金钥匙放在心中。过渡语:除了发现环境描写的部分,在其他写法上,你还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依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发现与阅读难点引导聚焦描写雾的语句,提出“为什么要反复写雾?”这个问题,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学会在跨段阅读中寻找依据,顺势指导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关注到文章的细节描写,发现“雾愈来愈浓为撞船埋下伏笔”,发现“玛丽号的飞驶、行驶速度非常快,负重特别大,所以给诺曼底号造成的灾难也特别大”,发现“哈尔威船长的小心翼翼仍然不可避免撞船,所以情况才会如此的危急”……学生通过跨段阅读发现,小说的三要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相互的联系的。我们不追求五个描写雾的句子全部教,只求把一个点教到位,让学生学会在寻找阅读依据中习得跨段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人物对话部分1.找出对话特点(1)这段对话很简短(2)独句分段(3)没有提示语。探究二:如果用还原比较的方法把这段话改成这样,你认为好不好?请你认真地看,静静地思考。“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被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改为:“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洛克答应道。哈尔威船长问道:“炉子怎么样了?”洛克看了一眼,说:“被海水淹了。”“火呢?”哈尔威追问。“灭了。”洛克无奈地回答。“机器怎样?”尽管知道这种情况下,机器运转的可能性不大,哈尔威船长还是问了一下。“停了。”果然不出船长所料。学生谈发现:1.对话里的句子都写得很简短,有的对话只有两个字。2.每个人的对话内容都是单独成一段。3.急切的情形,话语的简短有力,全没了。师:对,这叫“独句成段”在生死危急的时刻,作者采用了独句成段的写法,简捷、明快、有力地表达人物的观点。师:再读这段对话,你又读出了什么?探究三:著名的作家雨果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写这段对话呢?2.品对话的作用一:人物的对话要符合情景预设(一):因为当时情况很危急。师:这是一段很重要的对话,这段对话里有3个角色,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段简短而有力的对话,重现当时的情景。(生自由练读)师:读得真好!船长,你问大副还有多少分钟,你是指什么还有多少分钟?生:离船完全沉没还有多长时间。师:当你知道还有20分钟的时候,你说够了,船长,你是说什么够了?生:我指的是救出60个人的时间够了。师:20分钟救出60个人,够了,但前提必须是什么?生:前提必须是撤离的时候要井然有序,不能你推我搡,乱作一团。师:对呀,因此,你下了一个死命令,你下了一个看似无情却有情的死命令,一起读——(生接读)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师:此时,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船长?(舍己为人,有绅士风度)【设计意图: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生与生”“师与生”“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中的对话,贵在入情入境。很难想象,游离于情境之外的对话会直指人物的灵魂,会触动孩子心灵深处最原始本真的情感。在这段对话中,教师有效的情境创设,孩子俨然将自己当作了那个英雄船长,仿佛置身于那艘缓缓下沉的诺曼底号,这是有效对话的基础。随着教师的引领,船长简短有力的话语背后蕴含的情感渐渐浮出水面,船长那种震撼人心的品格也很自然地得到开掘。】预设(二):这里的一片混乱,与下文的“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形成鲜明的对比。3.质疑:这是什么原因?(是船长沉着、镇定的指挥,船长先人后己的指挥。)4.品对话的作用二:从对话中突出人物的品质(1)小组合作,分角色练读。(2)分角色朗读小结:同学们,人物的对话要符合当时的情境,正是当时的情况如此危急,船长的语言才会这样简短有力。5.品对话的作用三:从对话中突出人物的品质上一秒钟大家还乱得不可开交,而就在这段简短的对话之后,救援工作却进行得——井然有序,通过这段对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哈尔威船长?师:对啊,简洁就是力量!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人要杀你,你问他为什么要杀?他给你解释了两个小时,他给你做了一个《关于谋杀某某某的可行性的工作报告》,他还有威慑力?没有了,反过来,他只给你两个字“够了”“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直接指向学习表达,力求关注文章是“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珍视学生自主、个性的阅读与思考,试图在学习中习得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方法和策略来连结生活,提升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之间的简短有力的对话中。这种电报式的对话,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相关的表情与动作描写,这与习作的要求之一——“有声有色”是相矛盾的。那么,作家雨果为什么要这样写对话?引导学生连结文本、连结生活经验,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由此领悟:人物的语言描写要符合特定的环境!这样的对话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品质。这样一来,在关注文章表达特点的同时又把小说的三大要素紧密联系起来了。】5.哈尔威船长的这一道死命令,却让不可开交的场面变得——井然有序。这让混乱中惊恐的人们看到了什么?(活的希望)也因此作者雨果在故事中这样写道——“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师:在抢救人员的过程中,善良的哈尔威船长下的这一道死命令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但在他看来,在这生死关头,这却是一道看似无情却至关重要的命令。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他说小说像“冰山”,他往往只写了“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都在“水下”。任何一部好作品都有它的言外之意,都不可能只保留在字面上,你要慢慢读,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雨果到底藏着怎样的深意,在他的小说里许多东西都被他放在了“水下”,我们的人物就是把“水下”的东西给捞出来。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句话就是冰山,有太多的东西藏在“水下了。是什么?是环境,它让人魂不守舍。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我们除了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舍己为人,我想,我们还不禁感慨作家雨果的厉害之处,正因为他在这篇小说中有这样巧妙的谋篇布局,才把我们带进了他的故事中。读小说就是要从细节中去感受、去体验人物心里。【设计意图:每篇文章,都有文眼。找准文眼,需要教师的慧眼。找准了文眼,也就寻到了教学设计的支点、立足点和突破口。找准了支点、立足点和突破口,教学设计才会重点突出,开合自如,浑然一体。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中,雨果在结尾处对船长的评价,就是该文的文眼。引导学生关注文眼,自主质疑,辐射全文,尝试解决,是有效自主学习的充分体现。】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领会这篇小说中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感悟到了哈尔威的镇定自若、处变不惊。当然一篇经典小说如果让你再次阅读你会有新的发现的,比如故事中出人意料的结局?其实,小说的结局一般都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拍案叫绝。读小说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别人读懂了的,你也懂。别人没读懂的,你却能读懂。老师介绍你们课后再去读几篇小小说《桥》《在柏林》,相信你一定能用你独具的慧眼领略小说的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