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与法治——《买卖中的道德》教学片段及思考教学片段一:调动原有认知,在生活中体验“道德”1、引发话题师:同学们,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则电视广告,你知道商家为什么花这么多钱做广告吗?(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做广告就是为了更好地向人们推销产品,少数学生谈到广告也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2、情景选择师:你或家人有没有因为看了某个广告而选择购买该物品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有或没有的判断)师:①为什么没有?你或家人是怎样想的?②有,你们对这种购物方式满意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师: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是生活经验给你们的启示。现在,你们面前都放着“相信”和“不相信”两个选择牌,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做出选择。(学生举牌选择,教师随机统计两种选择的学生人数)选择完全相信或不相信,究竟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广告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日课堂探个究竟!【思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广告”开始,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了解商家做广告的目的。不同的生活经历,会给学生不同的、但最直接的生活判断,所以学生在情景选择时也仅仅是依赖生活经验做出是与非的判断。这一判断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对广告认知的起点,也是对广告认识的最真实反应,但这种判断既缺乏不同角度的换位思考,也无法让学生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思辨的眼光看问题,以改善学生的生活及生活方式,促使学生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就成为本节课教学思考的关键点。教学片段二:思辨典型事例,在探究中体验“道德”(一)探究商家在经营中应遵守的道德1、师出示(多媒体呈现)典型事例视频、文字资料:A:(正面事例)“油条哥”和“马虎”的诚信事件B:(负面事例)上海同方友友电视购物和南京冠生园事件2、请根据资料提示,小组合作将以上四个事件分别摆放在方框内合适的位置,并说明理由。(学生根据资料提示思考、辨析形成个人认识,小组交流达成共识)全班汇报交流,明白:诚信经营就是最好的广告,不讲诚信再好的广告也没有用。(二)思辨“生活中的广告”师:经营中商家必须讲诚信,可生活中我们能正确判断商家的行为吗?任务:判断商家的行为是否遵守诚信经营的道德规范生活场景一:乐乐的奇怪发现——请看课本82页乐乐买衣服的故事。(商家随意调整衣服的价格,就是不诚信)生活场景二:六一儿童节前夕,“娃哈哈”童装专卖店推出新活动——“六一”儿童节当天购物一律9折并赠送精美礼物一件(确保商品质量不变)。(在原有商品价格基础上进行打折,是众多商家营销的一种策略,只要确保质量不变,价格比以前便宜,这种广告还是可信的)生活场景三:这样的广告可信吗?为什么?(视频资料:《乐乐和文文的烦恼——补脑灵该不该买》)(学生意见再次出现分歧:①有人信②有人不信③有的同学认为要根据产品质量、效果和价格具体判断,既不能随便相信,也不能完全不信)师:看来对待广告不能只看宣传,还要看产品的质量和效果。大家这样不盲目相信广告,而是依据广告中商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具体判断是否可信,这就是“选择性相信”。孩子们,生活中的广告无处不在,以后我们还将面对形形色色的广告,你会怎样选择?仍坚持刚才的选择,还是有了新的改变,请再次举牌做出选择。(此时98%学生的认知已得到提升,也学会了用思辨的眼光对待生活中的广告。)【思考】道德的学习就应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而非知识的学习。道德不是一种固定的知识,而是人自身的生存方式。为此,教学时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本,从学生课堂交流中呈现出的不同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的分歧点切入,借助有效的思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分歧中的异与同,最终达成相对一致的认知观点和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只是某些生硬的知识,而是一种灵活变通的生活态度,一种学会更好生活的能力,同时在思辨过程中也发展了学生社会生活中的公民品德与个体生活中的道德良善,为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奠定基础。教学片段三:渗透法治思维,在生活中学会“用法”1、谈话交流,学会维权师:诚信经营是很重要,可生活中如果我们还是被欺骗了,该怎么办?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a、拨打本地的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话:12315b、坚决退货c、自认倒霉d、实在不行可以找媒体帮忙,比如我们河南电视台的《小莉帮忙》就帮助不少消费者解决了问题。……2、了解消费者权益师:同学们懂得的真不少!知道不少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方法。其实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法》。看,这是《消费者权益法》,共八章6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共六章75条。任何商家和个人一旦违犯了法律的规定,都将受到严惩。下面看到的视频就是在2015年3.15维权活动中,被曝光、处罚的虚假广告。(播放视频)看来,讲诚信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作为消费者,我们要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思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法治思维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运行,实现法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片面的谈及法律知识只会让学生感觉突兀、无所适从。怎样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法治思维,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和随机调控能力,抓住恰当的教学时机和途径。当学生能够运用思辨的眼光对待广告时,让学生在“话维权”、“看曝光”等课堂活动中,水到渠成地认识到“解决问题靠法”的消费态度,适度渗透法治思维,达到学会用法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学片段四:培养规则思维,在生活中坚守“道德”1、自测购物受欢迎度生活中我们希望商家能诚信经营,可作为顾客,我们受欢迎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大卖场,看看自己的购物受欢迎程度吧!根据测试结果随机追问:什么行为不受欢迎?为什么?2、转换角色来体验你知道吗,不文明、不道德的购物行为,不仅仅是不受欢迎,还会给商家带来很多的烦恼和损失。请打开课本83页,看看这些被顾客弄坏的商品,想一想如果你是售货员,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对这些不文明的顾客说些什么?的确如此,生活中的商家有时真的很无奈(补充图片资料)。想一想:怎样做一个受欢迎的顾客?怎样改变以前不文明的购物行为?①以前我购物时___________,以后我要_______________。②以前我购物已经很文明了,以后我会_______________。3、文明购物大家行文明购物仅仅我们做到还不行,还应该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参与,对此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谈到多种方法:画宣传画、写倡议书、写广告语,在微信圈、QQ群呼吁等。【思考】不文明的购物行为是消费者对公共场所文明购物要求的不尊重,对个人义务的不尽责,更是社会生活公民品德缺乏的表现之一。“有规则不守”似乎是普遍问题,但归根结底是规则思维的缺乏。规则具有确定性、可预期、可执行等特点,是人们对事物理性期待的表现。既定的规则告诉人们哪些可为(权利)、哪些必为(义务),以及如何行为(程序),人们的行为后果是可预期的。规则思维讲究凡事有规则,凡事守规则,对规则保持尊重和敬畏,如何培养?情景体验、实地调查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促进作用,但现实常常是课堂热闹一片,课下很难知行合一。鉴于此,教学时,教师没有纠结于形式的多样,而是从思辨的角度,让学生先从自身挖掘不足,再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并从内心产生尊重和敬畏,进而形成较为持久的行动力。作者:汪娟芳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尹庄镇实验小学联系电话:13939849991邮编:47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