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与功能一、社会工作的含义(一)社会工作的概念1、社会工作是“socialwork”的译名;20世纪上半叶我国把“socialwork”这一类活动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事业。它指的是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2、社会工作,指的是在一定的福利制度的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从事这类活动的人就是社会工作者。(二)社会工作的定义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P2~3)4个要点:(1)以助人为目的;(2)以科学知识为基础;(3)科学的助人方法;(4)助人服务活动。(三)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1、我国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三种: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P3)2、我国当前对社会工作的解释: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P3)二、社会工作的目标(一)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P4(1)解救危难(维护基本生存、寻求资源、提供物质支持、心理支持)(2)缓解困难(缓解压力、克服困难,恢复正常生活)(3)促进发展(挖掘个人潜力、解决个人生活困难、增进个人幸福)(二)社会层面的目标社会工作的社会层面目标就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及推动社会进步等。(1)解决社会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功能,修复社会的机制,协调社会资源,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2)促进社会公正。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困难群体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机会和制度保障。三、社会工作的功能(一)功能的概念与类型1、功能的含义:功能是指在某个系统中部分对整体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他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P72、功能的类型:(1)正功能与负功能。正功能是指所发挥的正面的、积极的、支持性的作用;负功能是指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2)显功能与潜功能。那些明显的、被参与者所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指显功能;那种未被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是潜功能。(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社会工作通过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可以达到促进其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等功能。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物质帮助、心理与社会支持;增强他们的能力和权利增进他们的社会功能,增进他们的尊严,促进环境的改善)。正常生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较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经营自己生活的状态。2、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一方面通过解决问题和增强能力使服务对象有能力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通过调动环境中的资源和改善环境,向人们提供更多支持。(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提供服务、解决社会问题而对社会运行发挥重要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1、维护社会秩序。通过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2、促进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积极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致力于建立一个相互关怀的社会。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1、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1)基督理念:“博爱”,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2)人道主义:(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助人活动的思想基础。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并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迫使政府对这些问题作出反应。3、制度背景1601年,《伊莉莎白济贫法》。意义:①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②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③规定要有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二)社会工作的产生1、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救困活动也为社会工作产生准备了条件。18世纪中期的“友善访问员”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有关助人的知识和技巧。2、美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出现了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成为一种职业,是社会工作者的前身。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美等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慈善组织),这为社会工作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过程中,英美国家的政府也制定社会政策,建立社会服务行政系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二、西方社会工作的形成(一)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英美等国家的慈善组织于19世纪末开始关心对志愿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训练。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和正规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1893年,英格兰开设“慈善训练”学校1898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专业训练,荷兰成立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1904年,纽约社会工作学院成立。191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社会工作课程。(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确定个案工作:里士满《贫困中的友善访问》(1898)、《社会诊断》(1917)、《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1922)小组工作: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社区工作:20世纪60年代社会工作行政:20世纪70年代(三)专业组织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慈善组织会社在英美国家大量出现,协调政府与民间各慈善组织的活动;而英美国家的睦邻组织运动则从社区的角度为社会服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组织建立起来。1918年,美国成立“美国义务社会工作者协会”1919年,成立“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1955年,美国成立“全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一)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1957年,格林伍德在《专业的属性》一书者指出,专业应该具有的特征:1、系统的、支持其活动的理论体系;2、被社会广泛认可;3、活动具有专业权威;4、职业内部有伦理守则;5、职业群体形成了专业文化。(二)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特点特点主要内容专业方法的发展专业方法是社会工作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和整合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从单纯的“治疗、救助”到“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基本思路;从最初目标“救助穷人和弱者”到“助人自助”。工作对象的拓展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有需要的人士、群体组织、社区—所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方面。理论派别的形成社会工作属于应用社会学科,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包括:宏观理论(社会哲学层次)、中观理论(针对某一问题)、和微观理论(实践)。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一)我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20世纪之前,人们主要靠家庭、家族、亲朋来解决问题。虽然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但却没有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二)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首先是传教士在我国开办社会服务,并在我国大学讲授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社会服务实践活动。1925年燕京大学成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可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晏阳初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三)1949年以后我国的社会工作出于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的错误理解,1952年政府决定在大学里取消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和相关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国家进入计划经济时期,在城市普遍实行“单位体制”,并力图通过正式组织的力量来解决人们遇到的生活方面的问题。在农村除了对“五保户”的救助和救灾,政府没有其他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农民基本上靠家庭和村集体来解决困难。这样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化社会工作”。(四)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进程。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五)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社会工作进行了制度建设。△我国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1、虽然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但没有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人们的需要和问题主要靠家庭、家族、亲朋来解决;2、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始发展;3、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化社会工作”;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的特点。第三节社会工作构成要素社会工作由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价值观念、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一、对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解二、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一)服务对象1、社会工作中的服务对象也称受助者(或案主),它指在社会工作过程中需要帮助的一方,实在正常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而解脱困难的个人或群体。2、服务对象存在是社会工作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没有服务对象或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对象,社会工作也就不会发生。3、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群体,传统认为是(有问题、有困难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现代看法是(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是提供服务的一方,是助人行动的主体。(三)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评判助人活动的一套观念。它包括社会工作者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服务对象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看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即社会工作者以帮助他人、服务于他人为自己行动的目标。这是社会工作区别是于其他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因为社会工作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四)助人活动1、助人活动(或称服务)是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依据社会工作价值观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动,它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互动及合作的过程。2、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最主要的承载者和表现者。(五)专业方法1、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种重要方法。在每一种方法中又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技巧,这就构成了社会工作方法体系。2、社会工作的核心就是一整套科学的助人方法。第四节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一、社会工作者的概念(一)社会工作者的含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社会服务职业的人员。主要分为: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行政人员。前者实施专业社会服务,后者则主要对这些专业服务进行设计、统筹、指导和支持。(二)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四个):1、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2、从事社会福利服务(这是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活动);3、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4、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开展活动。(三)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都是以利他为目的的活动,但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活动方式不同;专业技术能力不同;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社会约束不同。(四)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都是社会服务提供者,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1、身份(干部与专业人员);2、专业训练(训练与否);3、工作方式(自上而下与平等关系);4、工作性质(政治色彩多少、意识形态强弱);5、遵守原则(行政权威和专业权威)。二、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一)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角色(直接服务的角色)1、服务提供者(心里、意见咨询,物质帮助,劳务服务)2、支持者(支持、鼓励、创造条件实现其自立或自我发展、授权、增能)3、倡导者(倡导某种合理行为使服务对象作出困境)4、关系协调者(缓解和处理矛盾)(二)社会工作者间接服务的角色1、管理者(对服务过程有效控制,对与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