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讲功利主义伦理与公共效率理念UtilitarianismandPublicEfficiency导言•哲学分为两类——知识哲学、实践哲学•实践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和政治哲学以及法律哲学等,它所关注和探讨的规范和价值中的大多数要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伦理学是关于是非善恶的观念,关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哲学研究,也是关于如何决定人生目的或至善及其实现途径为何的哲学探讨。23•问题——道德上的是非善恶的标准究竟何在?•目的论;义务论•目的论认为,道德上的正确性在于增进了我们所要的“目的”或为目的作贡献•义务论认为,道德上的正确性在于一些行为本身就是对的,而另一些是错的。•功利主义:典型的目的论•推荐:哈佛公开课(关于公正、幸福)主要内容•一、功利主义伦理的基本主张•二、功利主义的实际运用•三、功利主义与我国公共管理45一、功利主义伦理的基本主张•1.“功利”或“功利主义”的日常含义•较为含混,且其名声往往欠佳,长期以来成为批判的对象,因为人们对它往往望文生义,以为功利主义或是急功近利的、或是为利益不择手段的、或是马基亚维利式的利己主义、或是一种赤裸裸的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或者是以社会利益之名求个人利益之实的虚伪的说教。6•事实上,从理论上说,功利主义是一种不需要诉诸权威力量、个人态度或宗教教义的伦理学说,它所论证和阐述的道德标准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高尚的、理想的,并因此时而招致其批评者们的诘难。7•2.功利主义的思想渊源•utilitarianism的中文译名,该词也被译为“功用主义”、“乐利主义”、“效益主义”、“效用主义”等。•功利主义思想虽然在希腊哲学中就有萌芽和渊源,在中世纪有所发展,但只有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才成为一种“主义”并得到真正的张扬。同时,功利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英国文化合规律发展的产物。8•功利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是对当时英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利益调整和利益分配的不公正之处的回应,也是资产阶级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寻求合法地位的理论辩护,符合英国中产阶级的思想。此后,功利主义作为一种独立而系统的有严格论证的伦理理论,渗透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塑造着西方社会的普遍道德文化的特质,成为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9•3.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1)“最大幸福主义”或“最大快乐主义”•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行为的正确性在于其促进幸福的比例,行为之错误在于其带来与幸福相反的东西。“幸福”指快乐和无痛苦;“不幸”指痛苦。“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换句话说,就是看该行为增加或者违反当事者的幸福为准。”10•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所以这些在此含义相同),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祥(这些也含义相同);如果利益有关者是一般的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边沁)11•2)功利主义伦理理论评价行为的主要观点:•A.在判断行为的道德与否之时,关键不是看行为者的动机,而要看该行为已经带来的、或即将带来的或可合理预期的后果;•B.道德的唯一和最后的根据,是看行为带来的后果中给行为者及行为相关者带来的快乐与痛苦;12•C.在计算后果时,是要算给行为相关者中的最大多数人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而不只是要算行为者本人的苦乐。简言之,行为的对错是非的标准,决定于它是否带来该行为所涉及到的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Thetestofrightandwrongisthegreatesthappinessofthegreatestnumber)。•例子.13•4.基本主张中需要澄清的几点:•1)由于在行为带来的后果中,快乐与痛苦往往以复杂的方式并存,因此,功利主义告诉我们,既要考虑行为所带来的快乐也要考虑行为所带来的痛苦,并且要算总量,即正的减掉负的所得出的净结果;•2)要考虑行为对人们影响的不同程度。功利主义不是讲大多数原则,而是将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快乐和痛苦都加总起来,然后做那个能带来最大数量的快乐的行为;14•3)由于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结果,为了求得最好的结果,功利主义有时会反直觉,即要求做直觉上认为不好的行为,例如违背诺言;•4)功利主义要最大化的不仅是即时的快乐而且是长期的快乐,因此未必急功近利或竭泽而渔;15•5)功利主义承认,我们经常不能确切地知道我们行为的将来结果如何,因此,相应地,我们的行动必须能够产生所期望的或可能的最大快乐;•6)在可能的各种行为中进行选择时,功利主义没有要求我们无视我们自己的快乐,但它认为我们也不应该给我们自己的快乐增加分量。(Everybodytocountforone,nobodyformorethanone)16•5.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创始人英国人杰罗米·边沁(JeremyBentham1748-1832).他提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自己称之为“功利原则”(principleofutility),功利主义因此得名。•边沁及约翰·斯图加特·密尔(JohnStuartMill,1806-1873)是第一个明确并详细地发展了功利主义理论的伦理学家。密尔是边沁的后继者和改进者,他根据边沁提出的“功利原则”而将他的和边沁的伦理学说称为功利主义。17•6.功利主义的理论论证•功利主义理论建立其上的基础是关于生活的理论:快乐和无痛苦是唯一可欲的desirable目的,而且从上述对“功利”的界定也可看出,功利主义之将道德是非的标准界定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源于其人性论的设定。18•例如,边沁认为,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他说:“自然将人类置于两个统治者的管辖之下。一是痛苦,一是快乐。唯有它们可以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同时决定我们做什么。……我们的一行、一言、一思,皆受它们的管辖。不论我们如何努力摆脱它们对我们的控制,但这些努力到头来只证明和显示我们始终在它们的管辖之下。人或许可用言词来弃绝它们的王国,但在实际生活中他总是这个王国的臣民。”19•爱尔维修说:“快乐和痛苦永远是支配人的行动的唯一原则”;“利益在世界上是一个强有力的巫师,它在一切生灵的眼前改变了一切事物的形式”.•霍尔巴赫则说:“面对你的目的,这就是全部道德学的提要。”20•“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它可以使受咒诅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来。”——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21•功利主义的解释力•例子:抢劫、吸烟22•7.衡量苦乐大小的七条标准•1)强烈性.在快乐的计算中,越强烈的快乐当然越好,越强烈的痛苦自然就越坏,换言之,强度越高的快乐价值越大;2)持久性.有的快乐例如一顿美餐可能只带来一时之乐,而有的快乐例如欣赏音乐可以有绕梁三日之美,痛苦亦然,长痛自然不如短痛;23•3)确定性.有些行为带来的快乐是较为容易把握的,例如饮食中的快乐,有的则较为渺茫,例如赌博中赢钱的快乐,快乐越是确定,其价值就越大,痛苦则相反;•4)临近性或遥远性.越早出现的快乐其价值越高,越迟出现的则越低。参照我国目前的应试制度,边沁可能会说中小学生读书的痛苦是临近的,而其快乐则是比较遥远的;24•5)丰富性.有些行为只伴随着单一的快乐,有些则丰富多样。例如饮食如果只是为了果腹解渴,则其快乐很单一,读书则不但能给人知识,教给人生活的技能,而且能增长人的智慧,其快乐是丰富多样的。再如,欣赏一部经典影片不但带来视觉听觉上的满足,而且能促使人思考人生,反省自己,使精神得到净化,增强人的想象力和感受性。有些痛苦,例如盗窃,也有这种丰富性的特点(至少包括对“东窗事发”的恐惧及失窃者的财物损失所带来的痛苦)。快乐越丰富,其价值越高,痛苦越丰富,则越不值得做;25•6)纯一性.正如有些快乐可以带来另一些快乐一样,有些快乐同时伴随着痛苦,这样的快乐就不纯一了。欣赏音乐的快乐很纯一,不搀杂痛苦,而吸毒的快乐则伴随各种痛苦,例如失去健康、倾家荡产、失去自制力等;饮食过度则会导致肥胖、疾病、精力衰退等。痛苦亦然,祸国殃民的人被正法不会有什么快乐伴随,而为祖国或亲人作出牺牲的人在痛苦中却会感受到快乐。越是纯一的快乐其价值越大;26•7)广度,即波及的范围,一个行为如果不只是造福一人,而是造福八方,甚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波及的人数多,那么带来的快乐的范围自然就大。根据这个标准,一个能够给人类普遍带来福音的行为或成果,或决策,例如一个医学上的成就(例如SARS预防疫苗或爱滋病预防疫苗),其价值自然就很高了。27•8.密尔对边沁的改进和发展•苦乐的质的差别:“做不满足的人比做满足的猪好;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满足的笨蛋好。”•因此,人们有一种与同类休戚与共的感受,与他人合而为一的欲望。根据这样的假定,一个人就不是单单把别人的快乐当作达到自己快乐的手段,而是自己的快乐与他人的快乐之间不可截然分开。密尔认为,这是人性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原则,这个原则使人不但追求自己个人的快乐,也有追求与整个人群合为一体的性情。28•功利主义否定无谓的自我牺牲:“功利主义道德确实承认人类有为了他人的好处而牺牲他们自己的最大善的能力,它只是拒绝认为那一牺牲自身是好的。如果一种牺牲没有增加或倾向于增加幸福的总量,就会被认为是个浪费。它所欢呼的唯一的自我否定,只是献身于他人的幸福或他人幸福的某种手段,或者是人类集体,或者是由人类的集体利益所强加的范围内的个人。”(密尔)29二、功利主义的实际运用•1.功利主义在运用中的长处•“伦理学从来离不开功利主义,因为对一切人不利的事物不可能合于善或符合道德,所以伦理学越来越接近经济学。”(茅于拭)•现代行为功利主义的最著名代表人物J.J.C.斯马特(1920-):“在各种可行的选择中间,功利主义的确具有自身的诱惑力。由于功利主义持经验的态度对待目的和手段的问题,它便具有一种类似科学的特征,并且用灵活性来对待不断变化的世界。”30•1)就理论本身来说,功利主义符合时代的需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每一种理论和学说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它们之流行,往往不是因其深刻或科学,却是因其表达了某一特定时代最强烈的本性和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撇开市场主体的主观动机,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往往在客观上带来共同利益的实现.31•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在分工的情况下,单个人的私人活动变成了公益的活动”.•当代美国科学作家罗伯特·赖特(RobertWright)写道:“信奉幸福为善痛苦为恶不只是我们共享的道德讨论中的基本部分。它似乎正在逐渐成为我们共享的唯一基本部分。”32•2)功利主义的涵盖面广•自从18世纪以来,功利主义即在西方垄断了伦理、政治、经济及法律等领域的思想。因为,功利主义是一个系统性很强又可以笼罩各个领域的理论,它既可以作为指引个人行为处世的原则,也可以是社会、政治、经济及法律等领域的建构原则,或政府活动的伦理准则,这种涵盖性是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源泉之一,也是其理论优势的表现之一,因为其他理论很难涵盖这么广的领域。33•边沁和密尔都以社会改革家著称,他们在修改法律、转变政体、实现普选权、支持劳工的立法等方面的种种努力,已经使得功利主义学说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个人道德准则的界限,而以理性主义的启蒙观点以及对人民福利的关怀深入塑造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的普遍特征。34•3)在组织背景中的可操作性•首先,它为形成和检验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楚和直截了当的基础。依据功利主义的标准,一个组织决策或行为如果比其他的选择更增进普遍的福利的话,它就是好的。•其次,功利主义提供了解决自我利益冲突的客观和好的方法。这一特征使其与自我主义形成鲜明对照。因此,组织内的个体通过诉诸统一的标准——公共福利而作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