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两对矛盾及其演变趋势朝代(时期)中央地方选官、用人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皇帝任免汉朝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中朝(武帝)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形成)北魏:整顿吏治、三长制九口中正制隋朝三省制科举制(创立)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善)节度使、藩镇(军镇)科举制(完善)朝代中央地方选官、用人北宋二府三司制:行政:中书门下军政:枢密院财政:三司军政:收精兵行政:削实权财政:制钱谷监察:通判科举制元朝中书省行中书省(行省、省)曾一度废除科举明朝中书省;撤中书省,废丞相;内阁科举制(八股取士)清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八股取士(1905废科举)•1、(06天津)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2、(07广东)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唐、宋)。秦朝政治制度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2、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君主专制)(2)内容:中央:①皇帝制②三公九卿制(分工细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1、(12海南)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君、王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并为“皇帝”,来突出个人功业。•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考点1:皇帝制度•1、皇帝制的由来•首要目的:展示并炫耀自己功德•重要目的:是为了圣(神)化自己,使自己成为天下一切崇拜的集中代表。•2、特点:•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位世袭,不可转移•3、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4、理论依据:•君权神授学说是皇帝掌握与运用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中国皇帝制度长期延续的重要理论依据。历代统治者都充分利用神权来加强君权的不可侵犯性。5、影响•1)积极影响:•第一,皇帝制度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第二,在皇帝制度下,各项政令统一,这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消极影响:这一制度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暴政),从而造成他们的极端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在明中期以后停滞不前,落在世界先进国家的后面。•南宋、明朝被蒙古和满洲攻占首都,宋、明群臣拥立皇室后裔以为号召,顽强抵抗。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皇帝是国家、民族的代表和象征。忠君与爱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有利于一个国家在精神上的统一。•2、(07宁夏)中国古代,在皇权的影响下,以相权为中心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考点2:三公九卿制•职能:•三公:•九卿(诸卿):分别掌管国家和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特点:•分工细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知识拓展:朝议制度•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日期的制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王更号为皇帝,以及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争议很激烈,最后由皇帝裁断。•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有何积极作用?)•这就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这种朝议制度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制约作用的大小与皇帝个人的品质有关。考点3、中外朝制度(汉武帝)•外朝官:丞相、三公九卿•内朝官:尚书令、侍中等皇帝侍从官•“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以此分割、削弱相权。•3、(11全国)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考点4:三省六部制(唐)建设部财政部、民政部、国土局司法部、公检法国防部教育部、文化部(典礼、学校、科举、宣传等)组织部、纪委(考核官员)秦汉时九卿的职务大部分并入六部。州(郡)县六部决策审议执行•4、(10福建)《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5、(09江苏)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6、(12山东)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考点5:二府三司制(宋)•中书门下:主管全国行政的最高机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参知政事(副)•枢密院: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使•三司:主管全国财政的最高机构。三司使•7、(11北京)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8、(10山东)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9、(10广东)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0、(12海南)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从宋真宗起,相权逐步得到强化,皇权反而受到种种限制。那时,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hàng)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实际上限制了皇权。•思考: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李沆引导真宗关注国计民生,强化他的忧患意识,这易于使皇帝对宰相与执政集团的意见言听计从。•对此,王端来先生认为,“中国的政治思想家们已经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软的和硬的限制君主暴政的理论。于是,在天子之上,就有了道理、法律、天道。官僚们即可以依据这些理论来对君主实行软的教育,启发其自律。如不奏效,则施以硬的强谏乃至废黜。实际上,在中国存在君主的时代,多数情况下,官僚们正是依据这些理论来左右名义上尊崇的君主,主导政治运作。”•虽然良相本身有教育、引导皇帝的目的,但在实际上确实限制了皇权,强化了相权。考点6:中书省(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右、左丞相。•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皇帝中书省六部考点7:内阁(明)•明初,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1380,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皇帝的侍从顾问)•明成祖:设内阁,内阁大臣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票拟权。•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批红。(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比较)(《金》P7)•本质的区别是:明朝内阁是要对皇帝负责,而英国责任内阁制是对议会负责、服务于全体国民的。•明朝内阁是明成祖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而英国君主立宪和责任内阁制恰恰是防止出现专制皇权。•明朝的内阁只是一个为皇帝出主意,草拟奏折的秘书班子,并不是一个政府机构,英国的内阁老大即为英国首相,是一个具有实权的国家机构。•11、(09浙江)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考点8:军机处(清)•12、(07宁夏)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3、(09广东)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秦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考点1:郡县制•1、(10安徽)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分封制与郡县制(《金版》P2)•同:地方行政制度,巩固统治•异:贵族政治;官僚政治•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为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的;•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官位不世袭,有俸禄,无封地;•3)诸侯国有很强独立性,易成割据实力;•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考点2:郡国并行制•2、(11海南)秦统一后,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