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党90周年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摘要: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我们党今后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同时它也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实施好的一个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准确全面地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含义和其时代性、实践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立足实际,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不断创新理论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领导,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含义、主要特征、基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显然,这不仅是我们党今后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同时它也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实施好的一个系统工程。完成好这一任务,实施好这一工程,对于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在当代中国,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是使这个理论体系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理解和掌握,并使它逐步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成人民大众自愿建设和维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的过程。这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他还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所谓理论掌握群众,实质上就是理论能够被更多的社会大众所理解、认可和接受,进而成为他们一切行为和活动的思想指南与智力支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战略性基础工程,它具有时代性、实践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特征。(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以科学发展观为例,它是我们党在审视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科学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对国际发展经验教训和我国发展实践总结的重要成果。所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以当代世界发展大势为背景,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重点,才能使大众化工程顺应世界潮流和国内发展大局,才能使大众化工程具有宽广视野和战略思维。(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它来源于实践,又有效地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因此,研究宣传这一理论,在人民群众中推广普及这一理论,都必须引导广大群众根据实际需要学习理论,用学过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升华和发展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从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期性其长期性首先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所决定的。其次是由其对象人数多(十几亿人口)、分布范围广(城市、农村、机4关、学校、厂矿企业等)、结构复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所决定的。内容博大精深又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在规模如此庞大的人民群众中学习、传播、普及、运用,并使之逐步规范化、自觉化,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任何急于求成的短期化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作好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艰巨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工人运动内部是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必须进行灌输、教育、启发、引导。同样,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中,其本身也不会自发地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在人民群众中传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最为关键的是加强灌输和教育,而这个灌输、教育的过程往往是充满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激烈思想斗争的过程,往往是破旧立新、化解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之以大量的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和拥护。但也要看到,在“举什么棋,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上,一些人还存在错误认识。尤其当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灵不灵,还能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各种疑问就会多起来,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不遗余力地对我们进行攻击和诋毁,施加影响和压力,这样必然会加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的难度,就会使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在人民群众中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工作变得更加艰巨。(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复杂性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的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因其社会地位不同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态度必然是千差万别、极其复杂的。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随着社会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和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趋向的多样化,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必然极其繁多而复杂。正是这种复杂性决定着在人民群众中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必须加强领导,精心安排,按系统、分层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从以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特征来看,我们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其特点,遵循其内在规律,认真探索其现实的基本途径,切不可机械的、简单化的理解这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而急于求成,大搞形式主义,或陷入教条主义的误区,或陷入庸俗主义的泥潭,使这项工作南辕北辙,越来越背离我们的本来目的。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6鉴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必须要立足长远,精心布局,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来稳步推进这项工作。(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可靠的依据马克思主义要赢得人民大众的尊重和信仰,只能是用真理征服世界,使人民大众深深感到正是马克思主义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利益,代表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决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来谈大众化,否则大众化就没有可靠的依据,变成空中楼阁。中国化是大众化的逻辑前提。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指导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生活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现实指导,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使其通俗化、普及化和群众化。这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实处的客观要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使人民群众真信、真学、真用的重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组良性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要求和理论前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7众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的理论升华;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渠道。(二)高度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实践本性决定了它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大众化。但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绝不能因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忽视,甚至否定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学术研究,从而把两者割裂开来。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高度系统性和抽象性的革命学说,它在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一部分人接受并把它当作一种职业和事业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推向深入,马克思主义也才能在百家争鸣的大局中有条件和时间去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切实增强其理论的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专业化不仅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甚至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为了使理论彻底,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们就离不开对理论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从而使理论具有对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的特点,具有正确反映中国当下实践的特点。尤其在当代世界范围来讲,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内走向大众化,我们就8更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三)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用贴近大众习惯的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由抽象变具体,由晦涩变清晰,由死板变生动,融入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掌握。列宁就曾经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为此,在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得下功夫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说话,用贴近大众习惯的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话语方式上,要坚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建立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话语体系。简言之,就是要说中国话,即运用大众话语,注意深入浅出,用大实话诠释大道理,从而激发思想共鸣,增强直观性、体验性,增强感染力、吸引力。当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另一方面又要极力避免马克思主义被庸俗化。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联系起来,但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不是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品位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而是使人民群众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现在有些人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三句话,科学发展观是一句话等等。这些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理解,不但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而且还严重损坏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种庸俗化的倾向是我们9必须要注意避免的。另外,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区分大众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与吸收统一起来,尤其要注意防止大众文化中一些消极落后的成分的负面影响。(四)综合采用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创新理论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书藉、报刊、电视、互联网等信息化社会的这些载体,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我们要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大批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通俗化、普及化的文化精品,不断探索利用图书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新途径。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具有便捷性、形象性、互动性、兼容性特点的现代先进传播手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表现方式。与此同时,在理论宣传教育的形式方面,我们还应该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