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外汇管理及其效率分析外汇管理汇率制度选择外汇直接管制外汇市场干预外汇储备管理第一节外汇直接管制及其效率分析一、外汇直接管制的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法令、条例等形式,对外汇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汇入和汇出、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兑换方式及兑换比价所进行的限制,即狭义的外汇管理。广义的外汇管理包括外汇直接管制、汇率制度选择、外汇储备管理和外汇市场干预四类。我国的外汇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2008年8月1日国务院第2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08年8月5日起施行。《个人外汇管理办法》:2006年11月30日经第27次行长办公会审议通过,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货物贸易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管理暂行办法》: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二、外汇管制的主要原因1.短期冲击因素比如短期投机型资金的冲击导致汇率与利率的过度波动。2.宏观经济因素比如采用固定汇率制的国家通过国内信贷的高速扩张来融通巨额财政赤字,导致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储备减少。3.微观经济因素比如企业的产品质量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三、外汇管制的主要内容1.货币兑换管制是指在外汇市场上,用本国货币购买(兑换)某种外国货币,或用某种外国货币购买(兑换)本国货币的限制。主要是针对国际收支中不同账户的兑换条件进行限制,它是外汇管制的基础。货币兑换管制的反面是货币自由兑换。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自1994年1月1日起,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自1996年12月1日起,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长远目标:最终实现包括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全面)可兑换。2.外汇资金收入和运用的管理外汇资金的收入,是指贸易出口、非贸易出口和资本输入引起的外汇收入。外汇资金的运用管理,是指经济主体不具备自由使用外汇的资格,也不持有大量外汇,只有在与贸易和非贸易活动有关的进口付汇和资本输出时才能使用外汇。3.汇率种类管理是指实行单一汇率、双重汇率或多重汇率。双重汇率和多重汇率都属于复汇率范畴。复汇率是指一国实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按其适用对象可分为经常账户汇率(贸易及非贸易汇率)和资本账户汇率(金融汇率);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公开的复汇率和隐蔽的复汇率。公开的复汇率,是指政府明确公布针对不同交易所适用的不同汇率。隐蔽的复汇率,其表现形式包括:对出口按商品类别给予不同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或者对进口按类别课以不同的附加税,都将导致不同的实际汇率;采用影子汇率(是指附加在不同种类进出口商品之后的一个不同的折算系数);对不同企业或不同的出口商品实行不同的收汇留成比例(有多少留成比例,实际上就有多少种汇率)。四、外汇直接管制的效率分析收益:是指当经济存在着必须使用直接管制政策的特定条件时,直接管制政策对经济发挥的稳定性作用。成本:是指直接管制政策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对经济的各种程度不同的扭曲。1.货币兑换管制的经济效应分析以兑换管制维持本币定值过高为例:汇率外汇数量OSSDDFBCGHI超额外汇需求EA经济租金外汇兑换管制的其他消极效应:(1)它导致了一系列的非法活动,给经济带来不良影响。(2)它对一国国内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3)它会对国际间经济交往产生不良影响。2.复汇率制度的效率分析(1)积极影响维持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并保持官方汇率。隔绝来源于外国的冲击。达到产业政策的目的。实现财政收支的目的。(2)消极影响管理成本较高;扭曲价格;不公平竞争。中国的复汇率问题及改革(1)从1979年起,我国实行外汇留成,并随着各外汇调剂市场的建立,出现了复汇率问题。(2)改革: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汇率并轨,取消人民币官方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取消外汇上缴和留成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取消外币和外汇券计价,并逐步取消外汇券。五、外汇直接管制政策的评价第一,直接管制政策是开放经济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政策搭配中经济采用的措施。第二,直接管制政策具有很多弊端,且实施直接管制政策的时间长,它对经济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第三,从长远来看,逐步减少直接管制政策是发展的方向。第二节汇率制度选择及其效率分析一、汇率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1.概念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又称“汇率安排”。2.基本类型固定汇率制度,是指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选择一个基本参照物,并确定、公布和维持本国货币与该参考物之间的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我国的汇率制度二、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1.实现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效率问题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后,经济恢复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不同。在固定汇率制下:在浮动汇率制下:两种调节方式各有其特点,哪种调节方式更有效率?国际收支失衡货币供应量变动国际收支失衡汇率变动支持浮动汇率制的四个理由:(1)简单性在浮动汇率制下,只需听任汇率这唯一的变量进行调整即可,因而调整必然时间更快、成本更低。(2)自发性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会对国际收支与整个经济进行自发调节,不需要任何专门的政策乃至于强制措施,因而调节更加灵活。(3)微调性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可以根据一国国际收支的变动情况进行连续微调而避免经济的急剧波动。(4)稳定性浮动汇率制下的投机主要是一种稳定性投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是稳定性的,倾向于降低市场价格的波幅。投机性资金不易找到汇率明显高估(或低估)的机会,同时在进行投机活动时还得承担汇率反向变动的风险。2.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利益问题汇率制度的不同导致了内外均衡的实现过程中对政策工具(主要是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同运用方式。(1)政策自主性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可以从对汇率政策的依附中解脱出来。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可以将外国的通胀隔绝在外,从而独立制定有利于本国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政策。(2)政策纪律性在浮动汇率制下,对汇率政策的滥用难以发生。(3)政策效力的放大性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较为有效,在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较为有效,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其操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以及运用各项手段的条件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汇率制度。3.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1)对国际贸易、投资等活动的影响浮动汇率制可以推动经济自由化,从而极大地促进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发展。(2)对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影响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大幅度波动往往会引起各国的关注,进而形成国际间的磋商协调,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加强各国的政策协调。三、不同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对有效性分析——以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的情形为例图封闭条件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析1.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财政扩张不能影响利率,但会带来国民收入较大幅度(与封闭条件下相比)的提高。也就是说,此时的财政政策对实现经济扩张的目标是有效的。图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2.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货币扩张在短期内也无法对经济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此时的货币政策对实现经济扩张的目标是无效的。图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3.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本币升值,对收入、利率均不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此时的财政政策对实现经济扩张的目标是无效的。图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4.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货币扩张会使本币贬值,收入上升,对利率无影响。也就是说,此时的货币政策对实现经济扩张的目标是有效的。图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5.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政策启示在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间,只能同时实现两个。稳定的汇率制度、资本的完全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三个目标就如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政府不能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而只能在选择其中两个的同时放弃另外一个,这便被称为“三元悖论”,上述表述这个关系的三角形便被称为“克鲁格曼三角”。保罗·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2008年)四、其他汇率制度简介1.爬行钉住制是指汇率可以作经常地、小幅度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基本特征:实施国负有维持某种平价的义务;这一平价可以经常、小幅度地调整。2.汇率目标区制是指将汇率浮动限制在一定区域内的汇率制度。依据目标区区域的幅度、目标区调整的频率、目标区的公开程度以及对目标区进行维持的承诺程度,目标区可分为严格的目标区与宽松的目标区。在新形势下目标区域内的汇率变动具有某些非常重要的特征:(1)蜜月效应是指在政府承诺可信的前提下,目标区下的市场汇率围绕着中心汇率上下波动,当离开中心汇率至一定程度后便会自发向之趋近。(2)离婚效应是指当政府维持汇率目标区的承诺不再具有普遍的可信性时,市场汇率波动将不再自动倾向或回归于中心汇率。相反,两种力量的较量使此时的汇率变动非常剧烈。3.货币局制是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的兑换率,并且对本国货币的发行作特殊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的汇率制度。本国货币发行量的多少取决于可用作准备的外币数量的多少,货币当局失去了货币发行的主动权,但可以有效地约束政府的支出,减少通货膨胀。五、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1.本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小国较适宜采用固定性较高的汇率制度;大国则一般以实行浮动性较强的汇率制度为宜。2.特定的政策目的例如,一国为控制国内的通胀而往往选择固定汇率制。又如,一国为防止从外国输入通胀而往往选择浮动汇率制。3.地区性经济合作情况当两国存在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时,一般宜实行固定汇率制。4.国际国内经济条件的制约例如,国际资金流动数量非常庞大,而本国对外汇市场干预的实力不强,则难以采用固定性较强的汇率制度。第三节外汇储备管理及其适量性分析一、国际储备的定义和作用1.国际储备的定义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在国际间被普遍接受的、能够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其货币汇率和作为对外偿债保证的各种形式对外金融资产的总称。特征:可得性;流动性;普遍接受性。通常所讲的国际储备是狭义的国际储备,即自有储备。它反映了一国在涉外货币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广义的国际储备,即国际清偿能力,是一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可能有的对外清偿能力的总和。可划分为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它反映了一国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的总体能力。2.国际储备的作用从一国角度看:1.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弥补国际收支逆差)2.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的汇率(充作干预资产)3.信用保证(作为偿还外债和本币币值稳定的保证)二、国际储备的构成1.自有储备(1)黄金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货币性黄金。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IMF实行黄金非货币化政策,从而削弱了黄金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地位。但黄金储备至今仍是各国国际储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其形式为国外银行存款(包括能索取这些存款的外币票据和凭证)与外国政府债券。外汇储备是各国国际储备中最主要的储备资产。(3)在IMF的储备地位(头寸)亦称普通提款权,是指成员国在IMF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