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有学者分析殷墟1004号大墓出土的两件方鼎(右图)时指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这说明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B.各地接受商王族信仰崇拜C.商朝已形成统治地方力量D.蕴含着大一统的权力模式2.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A.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B.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C.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D.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3.《欧洲瓷器史》中提到:“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有时欧洲主顾订购的器皿带有盾形纹徽。”这一现象说明A.市场需求刺激制瓷业发展B.欧洲改进了中国制瓷技术C.官营手工业垄断制瓷技术D.中国被完全卷入世界市场4.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儒者实现了积极参与政治的理想B.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C.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D.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5.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衙门特选一民宅,以示中外仍有高低之别;又怕外国人抗议,将大门草草改成官衙式样,且所有官员全部是兼职。这表明清政府A.对外屈辱妥协B.政治变革艰难C.固守华夷之辨D.外交人才匮乏6.19世纪改良主义思想家马建忠主张“借债以开铁道”,认为这是“用洋人之本,谋华民之生;取日增之利,偿岁减之息”,是“阳为借债之名,阴收借债之效”。对此观点解读正确的是A.向外国资本主义借债,利国利民B.有利于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了中国交通业的迅速发展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7.“春季里来艳阳天,桃花红、梨花白、百鸟闹声喧……共产暴动处处红旗现,直打得土豪劣绅逃到天外边。共产党齐努力,大家团结紧,推翻统治的政权,重把天地安”,这是流行于大别山区的歌谣。此时,中国共产党正在A.组织武装起义,挽救国民革命B.倡导国共合作,团结一致抗日C.突破重重围剿,进行战略转移D.开展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8.华中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市场上流通有法币、伪币和抗日民主政权发行的“抗币”;到了抗战后期,随着法币的贬值等,“抗币”已成为“新民主政权下地方性国家纸币”,并为当地百姓所信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日本侵略者借伪币掠夺中国财富B.国民政府货币金融政策的彻底失败C.抗日根据地的货币问题得到解决D.抗日民主政权获得根据地民众认同9.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让他们在两国国籍中选择一个。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这一举措A.导致了同印尼关系的恶化B.反映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增强了华侨对祖国的认同D.旨在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210.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划)的大小,并不断地调整“笼”的尺寸,使“鸟”既能在“笼”中充分地飞翔,又不被“笼”困死。“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A.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B.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11.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当伯里克利的政策给雅典人带来沉重灾难时,他们判处伯里克利一笔罚金;当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失败之后,雅典民众开始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众决策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B.实现民众对执政者完全监督C.直接民主导致权力被滥用和误用D.体现一定的“主权在民”观念12.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B.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13.《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它自己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以上论述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B.揭示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D.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14.1939年,国会通过了《新政机构改组法》,规定许多小机构合并为大机构,建立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办事机构。这些措施反映了美国A.政府机构改革适应经济发展需求B.国会加强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C.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紧缩政府开支D.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15.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此举旨在A.扩大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B.排挤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C.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抗衡D.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2分,共55分。16(10分)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它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摘编自李伏清《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1)依据材料,概括韩愈、柳宗元的主张。(4分)思想主张:韩愈: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柳宗元:以儒学为主体,兼采各家所长,重新塑造儒家。(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产生的相似背景及影响。(6分)背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封建统治者崇佛信道,儒学遭到冷落;传统伦理(道统)思想出现混乱,(4分)影响:有力的回应了佛道的挑战,儒学得到复兴,为儒学的发展开启了新局面,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2分)3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政府巡洋制度的恢复鸦片战争前,英国鸦片贩子为维持鸦片走私,极力勾结和支持中国鸦片走私犯釆用各种非法手段,将鸦片向中国沿海地区输送,建立了遍布沿海的走私网络。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1843年,广东署龙门协副将张斌禀报,巡洋船在南沙尾外洋猝遇海盗船,被海匪围攻,炮位和关防被海匪抢走。1857年年初,海运漕粮连连被海匪抢劫,引起清廷震怒。官方釆取多种措施,试图恢复水师巡洋制度,诸如谕令提镇大员必须亲自巡洋,重新修订水师巡洋会哨章程,千方百计整修战船炮械等,但收效甚微,事实证明清水师无力镇压海匪活动。面对国内外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英国兵船以“帮同剿捕”海匪为名,公开庇护鸦片走私贸易。最典型的案件莫过于1856年的“亚罗号”事件。事实证明,无论是内部执行者的各种惰性,还是外部施加的侵害,都在不同程度上销蚀和损害了水师巡洋制度。——摘编自王宏斌《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海患与水师巡洋制度之恢复》(1)据材料指出清政府恢复巡洋制度的原因。(4分)英国鸦片贩子勾结走私犯进行鸦片走私;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海匪势力威胁;海防出现重大事故;商路安全受到威胁等。(4分)(2)据材料概括中英联合镇压海匪带来了哪些危害?(6分)损害了清朝的水师巡洋制度;破坏了中国的行政、司法等主权;导致近代中国海洋主权意识淡薄。(6分)18.(12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78年主要产品产量是:粮食6095.3亿斤,棉花4334万担,纱238.2万吨,布330.9亿尺;粗钢3178万吨;原煤6.18亿吨,原油10405万吨;铁路营业里程5.17万公里。各类轻重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有显著增长。1978年,我国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5%。在改革开放前夕,中国按人均收入排在世界最贫穷国家之列,而我国的教育发展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摘编自李文《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打下的坚实基础》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尚属空白,党和政府釆取了一系列保障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发展的政策。2018年末,全国共有1008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520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55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1075万人次。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开始逐步健全,建立了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各类社会保险开始惠及全体城乡居民,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保险开始真正转变为普惠型的社会保险。据统计,截至2018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3.3万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万个,儿童服务机构664个;设有社会服务床位782.4万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746.3万张,儿童服务床位10.4万张;建有社区服务中心2.7万个、社区服务站14.5万个。(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打下了哪些坚实基础?(4分)创立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显著提高人口素质。(4分)(2)据材料二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作用。(8分)特点: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重视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6分)作用:促进社会公平,对稳定社会局面、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19.(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材料孙中山大事年表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主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1894年11月成立兴中会,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密谋广州起义。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被推举为总理,提出政治纲领。1905年起先后组织惠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但均遭失败。1912年初就任临时大总统,提出“五族共和”。1912年4月正式辞职。同时,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9月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筹划筑路事宜,但铁路计划未实施。1913-1915年连续发起了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1917-1918年联合西南军阀,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1920年开始接受苏俄的帮助。1924年1月提出新三民主义,并正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4年11月为和平统一中国,应冯玉祥邀请,抱病北上。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根据表中提供的孙中山为振兴中华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从表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1分)19.(11分)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要素——提炼启示、结合史实说明。启示:根据“孙中山为振兴中华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和表中探索中的孙中山先生或“均遭失败”或“未实施”或“辞职”,最后“病逝于北京”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得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说明:扣住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并牢牢把握住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围绕近代中国由于不是独立地位,深受列强凌辱、压迫,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抗争是壮烈的,但未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