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形成机理与潜在风险①——基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所作的宏观经济学分析高东胜(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18)摘要:以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为切入点,本文构建了我国的工资决定模型、价格决定模型,进一步推导出我国经济瓶颈点之前和瓶颈点之后的AS曲线,结合AD曲线运用AD-AS模型对我国经济目前高增长、低通胀的形成机理给出了一种初步的解释,并对高增长、低通胀所蕴含的潜在风险作了分析预测。本文的研究发现,中国独特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具有抑制通货膨胀的内在机制,这种内在机制对保障中国的物价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高增长低通胀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模型价格决定模型一、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研究思路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加速,进入了新一轮的的增长周期。2003年、2004年、2005年我国GDP增长率分别为10.0%、10.1%、9.9%,连续三年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一扫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增速减缓态势,而2006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了10.7%的增速。与此同时,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消费价格指数CPI却很稳定。这三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1.2、103.9、101.8,与2005年同月份相比,2006年前九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依次为101.9、100.9、100.8、101.2、101.4、101.5、101.0、101.3、101.5(上年同月=100)。对此,有关学者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然而,这种局面形成的内在机理是什么?为什么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引发通胀水平的攀升?这种状态是经济运行达到了良性均衡的结果么?这一局面能够维持下去么,存在逆转的风险么?现有的研究尚不能对此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而无法解释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不可能认清经济运行的这种实际现象到底与经济学经典理论是一致的还是背离的,不可能对这种经济运行情况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也就不可能对下一步经济的可能走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判断,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无法及早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正是基于此,本文尝试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为切入点对我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形成机理与潜在风险作出解释。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抽象出研究的基本假设,再以这些假设为基础构造我国的工资决定模型和价格决定模①由于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作者高东胜,经济管理学院2005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电话:13484950939,e-mail:gdsnwu@yahoo.com.cn2型,进而推导出基于中国独特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总供给模型,再结合我国的总需求模型,用AD-AS模型对高增长、低通胀的形成机理作出解释,并进一步对其潜在风险做出预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模型假设是本文模型分析和立论的基础,劳动力市场行为假设贯穿分析的始终,是对高增长低通胀局面的形成机理进行解释以及预测可能的潜在风险的关键。二、文献述评1.国内学者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2005)认为不同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组合会使通货紧缩有好坏之别,在好的通货紧缩下物价指数的下降将与经济增长并存,而坏的通货紧缩则是物价指数下降与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并存,他从总需求的三个方面:消费、投资、净出口分析认为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不可能下降,进而认为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坏的通缩,近几年较低的物价上涨率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总体水平的提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宏观经济组合。中国价格协会课题组(2005)从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出发分析认为我国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出现了传导时滞及弱化的变异。持同类观点的还有夏斌(2004)他把其刻划为传导系数的降低,徐诺金(2005)把上下游价格的差异归因于中国不同经济领域体制改革的进度差异,造成上下游产业市场竞争环境差异,进而制约其生产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易宪容(2006)则从CPI核算的角度认为目前国家统计局的CPI加权指数,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既不是发达市场体系下的CPI,也不是反映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CPI。假定中国的物价水平真的出现了全面下跌,或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也不能据此说明中国经济将出现下滑。李友普、刘思峰(2005)从价格传导机制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的测度问题,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能够代表我国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但有些偏低,若纳入房价和教育消费则将逼近真实值。此外,他们还分析发现除CPI外其他指标都不能代表当期社会物价总水平。林毅夫(2005)从我国与其他国家通货紧缩内在原因的不同给出的解释是:它国通缩往往经济发展停滞,即增长率为零或负值,但中国不会,因为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通缩是价格泡沫破灭需求下降的结果但中国则是供给突然上升的结果。张斌(2005)认为我国经济呈现出短期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组合”并不意外,但长期是存在隐患的。因为中国经济最具特色的在于政府拥有土地、能源、原材料、交通教育卫生3环境金融产业等主导产业进而形成政府对经济强有力的控制力,于是短期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物价水平的黄金组合并不例外,但经济结构得不到好转、消费需求长期低迷等将是经济发展的持久隐患。而在2006年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展望研讨会上大部分专家也认为中国经济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但要警惕产能过剩和通缩趋势。以上学者们的分析,捕捉到了现实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和新特征,但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第一、现有研究成果要么从测量缺陷入手,要么局限于主观的个人判断,缺少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尚未能形成完整的解释框架,这使得其解释力仍然十分薄弱;第二、对宏观问题进行解释的微观基础不足,尤其是微观制度分析不够,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转型国家而言,厂商、政府、劳动者在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下的微观个体行为往往蕴含着宏观行为特性;第三、劳动力市场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已有研究对我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涵挖掘不够。2.西方经济学理论对该问题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是借助于奥肯定律和菲利浦斯曲线来进行的。奥肯定律揭示的是产出和失业的关系,菲利浦斯曲线解释的是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根据奥肯定律,产出增长引起就业增加,从而失业减少,失业减少于是工资上升,工资上升使得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厂商提高产品价格,表现为物价水平的上升。综合以上分析,即产出增加则通货膨胀率上升,因此与高增长相伴的必然是高通胀。而且,当通胀率的持续上升使得人们形成更高的通货膨胀预期时往往导致工资与物价的轮番上扬,造成严重后果。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被称为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经济奇迹,对此有经济学家从信息技术进步的角度给出了解释,但这并未推翻传统理论模型的分析框架。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变化在增长与通胀关系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力市场是解释增长与通胀关系的一个切入点,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就业进而影响工资水平、生产成本最后影响到产品价格来实现的。因此,研究增长与通胀的关系不能不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特别是工资决定和价格决定行为,只有研究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厘清通胀的形成机理。不过,尽管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十分完整,但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制度差别巨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供给几乎是无限的,就业是困扰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行业分割,社会保障不健全,劳动合同不规范,劳资关系复杂等一系列特殊情况。因此,必须在对我国劳动力市场进行深入研究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劳动力市场行为假设,并构建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及行为的工资决定模型。4只有如此,才能够对我国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运行做出解释,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西方经典理论模型在中国问题上的扩展解释能力作出检验。三、假设与建模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决定方式不外乎三种:集体谈判、雇主定价、雇员与顾主进行一对一的谈判(布兰查德,2005)。在我国,最主要的是两大类:第一类类似于集体谈判,但在谈判中雇员群体事实上在工资制定中起着更大的作用。最典型的是公职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和垄断部门的雇员。例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公务员工资,由于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工资谈判能力强,所以其工资水平可以维持不断的上升。然而由于这类单位产出或服务的价格上涨不计入现有的CPI核算,所以CPI的上升将导致其工资水平的上升,但其工资水平的上升并不会对产品或服务价格指数即CPI的上升造成压力。第二类是一般工人尤其是像农民工这样的普通工人的工资决定。其工资决定方式为典型的雇主定价。通过2006年6月份的两篇新闻报道,我们可以对以上两种工资决定方式形成更为感性的认识②。第一篇是《市场报》的报道:北京市统计局统计执法大队对18家医院和24所大学进行了专项检查发现,全市18家医院全年的劳动报酬(生活费)总指标少报了1.7亿元,24所大学劳动报酬指标少报了5.8亿元,共计7.5亿元。19日听证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6月22日将举行听证的人民大学就是这次检查发现的问题单位。按照全市2005年职工人数471.5万计算,这42家单位使全市职工人均工资水平降低了159元。第二篇报道来自6月19日的人民网:河北省总工会对全省各类企业2005年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进行了历时4个月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021家企业中,42%的企业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76%的职工在节假日加班未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加班工资。非公有制企业中的51%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有的企业职工甚至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工作时间在26天以上。对于用人单位违反最低工资标准的行为,《河北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了具体的处罚措施,然而现实中很少有用人单位因不执行而被处罚。可见,一个是事业单位为自己的员工设法加薪并逃避监督,而另一个则是企业置国家法律于不顾想方设法压低工人工资,增加劳动强度,劳动执法部门却也奈何不得,工会对此也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王诚指出:宏观经济问题分析的两个传统思路是规范性宏观分析思路和宏观问题感受性分析思路。两种方法在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时各有利弊,前者“虽然权威和简明,但是在诊断中国宏观问题时缺乏准确性”;后者虽然“准确全面,但是缺乏学术性提炼”。所以,“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为了承担起向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思想基础这一基本任务,必须寻找宏观经济中真正具有典型化的事实,分析这些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影响,进而重新梳理中国宏观经济关系,重建中国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体系”。本文的研究试图在两种分析思路的结合上作出探索,其中的不足之处敬请指正。5并无作为。两者尽管都属于违反国家法规的行为,但不同的是前者违规加薪,后者违规减薪或通过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来变相减薪。由于真正能够影响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影响物价水平的是上面所讲的第二类工资决定方式,而且企业的产出占我国GDP的绝大部分,所以本文的分析针对的都是这种类型的劳动力市场,下文不再对此作更多说明。在我国,这种类型的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供大于求的形势,使得劳动力价格难以提升。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提到,2006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而同时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因此,“如何应对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因此这就产生了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工资12年仅提高了68元的现象。结果企业靠压低工人工资、降低劳动成本来维持产品的低价格,并且用廉价的劳动力来代替资本和技术进步,这成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第二、工会职能弱化且工人不享有罢工权。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加上劳资双方固有的谈判实力的不对等,于是只有在工人拥有能够直接维护自身利益的工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