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8年第06期作者简介:王铁飞(1977-),女,湖南邵东人,本科,副研究馆员(副高级职称),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茶文化非遗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置了四级保护体系,上至国家、下到市县。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于濒临灭亡的许多传统民俗文化,国家采取了传承和保护的政策。其中,茶文化便是非遗的重点保护对象之一。1.1茶文化非遗的种类历经四批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十六项,包含四十三个扩展的细项,占非遗名录的总量的3.2%,分别归属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和传统民俗五类。被列入非遗的传统技艺除了制茶技艺(即茶艺)外,还有些与茶有关的茶具工艺。例如,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和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等等,这些都是茶具文化的代表。除茶艺类,与茶有关的文艺类非遗(即与音乐、舞蹈、民俗等有关)的项目也非常多:与茶有关的传统戏剧,以“赣南采茶戏”为代表;民俗类有“婺源茶艺”;民间舞蹈类有“莲花茶灯舞”;民间文学类所含甚广,有关于茶的传说、品茶的故事以及茶具的传说、茶界人物的传说等等;在“传统美术”类,茶画是其代表;而在“医药类”则有茶疗的技法和以茶叶入药的病方。1.2茶文化非遗的现状茶文化这个能够反映当下老百姓社会生活、映射历史人文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一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对其十分重视。近年来,已经陆续有许多与茶文化有关事物被列入了非遗名录。其中,以茶艺茶具等手工制茶技艺和茶具茶社等实物场所居多;而以“茶精神”为核心的茶的传统礼仪、习俗以及茶道、茶德,因其难以判别的概念以及特定习俗,所有能找到的资料不多,因此能列入非遗的种类甚少。即使在原有项目列入名录的类别,也还有不少的遗漏,如茶祭、喊茶等习俗。研究者们正在以“茶精神”为核心的茶文化的非遗申请在做努力,并对现有已列入非遗名录的茶文化项目加大保护力度,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这些传统文化的位置并培养传承人。1.3茶文化非遗的判别研究方法目前,我国的法律对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判别对策,一直以来都没有没有明确的界定,音乐、喜剧、舞蹈、传统技艺和民俗等都包含在内,并必须是时代相传的表现形式、实际物品或者场所。结合茶叶的特性,我们可以得出对茶文化非遗的判别研究方法:茶文化非遗包含与茶相关的文艺作品,如茶联、茶书、茶纲和茶画;与茶相关的典故传说,例如茶故事;与茶有关的茶礼茶习俗和涉及茶的节庆活动,又如茶德茶道及茶俗;传统制茶技艺,各茶类的制作工艺与茶有关的文物和场所--“传统茶社”。其判别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是健康有益的、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茶文化,而非一些边远山区的陋俗。2茶文化非遗的传承与保护2.1“茶艺”的传承保护茶艺是茶文化被列入非遗名录中最多的一项茶文化元素。在2008年,茶艺中的分类———“潮州功夫茶艺”就作为茶艺的代表,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代表为陈香白、叶汉钟两人。另外,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云南普洱茶制作技艺等数十个茶艺项目,也被列入省市级非遗名录。可以说,茶八大类中各个代表性茶叶的制作技术几乎列入非遗名录。国家对茶艺的传承和保护都十分重视,但尽管国家重视,茶艺相对其他技艺来说,传承人还是太少,甚至有些茶的研磨工艺例如茯砖茶,就已出现了断层。茶艺分为四类,分别是表演型、待客型、营销型和养生型,如今表演型和营销型茶艺比较兴盛,待客型及养生型茶艺的传承较少,这点也与当前经济型社会有关。表演型与营销型茶艺大多是为利益相关,促进人们购买茶叶,辅助性功能才是进行茶文化的传播。而与生活相关其余茶艺,渐渐失传。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茶文化这种慢生活的存在甚至有些格格不入,待客型和养生型茶艺极度缺失,传承人、学习人也越来越少。2.2“茶精神”的传承范例茶精神的传承,不仅写在非遗名录中,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台湾省,每年春节各家都会举行“围炉茶会”,在茶桌下摆上火盆,又在火盆外围摆上一圈铜钱,有求财和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快乐之意。一家人在一起和睦相处,谈笑风生,体现出茶精神的“和谐”及“物我合一”的茶道。广东地区一直有吃早茶的习惯,特别是广东潮汕地区,潮汕是将茶精神中修身养性的慢生活精神发扬的最好的。其传承的早茶习俗至今不仅有老人遵守,吃早茶谈茶的年轻人也非常多。除此之外,福建、浙江等茶乡依旧有其特有的茶俗,传承着茶文化中的精神核心。2.3茶文化非遗代表之“中华茶第一村”“晓起村”位于婺源县,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是茶乡及茶村建设成果的代表。其村里的“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制茶技术”已被列为江西省省级非遗项目。村子里摆放着制茶用的工具及旅客可以休息的茶社,彰显着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村庄中设有清代祠堂,祠堂中有一房间专门开辟出来做“古今茶画展览室”,房间中整理了我国唐、宋至今的百余幅著名茶画,向游客普及茶文化历史知识。在村中一清代祠堂里,我们看到了“古今茶画展览室”。著名的《调琴啜茗图》和《宫乐图》都在其中,在每幅图的旁边,还有专门的讲解介绍。能让人们穿越古今,体会到茶文化的精髓。3现代茶文化非遗利用的策略3.1现代茶叶制茶工艺研究现代茶叶制茶工艺大多传承古代技法,技法复杂难懂,并且社会经济产出低,因此传承人越来越少。除了专门研究茶艺的学者及老一辈的茶艺师家属,年轻人对于茶艺了解太少。我们应借鉴插花艺术的复兴办法,来促进茶艺的传承和研究。政府可专门在学校设立茶艺学科,或在大学增设茶艺选修课,开放式教学。一来,有助于茶艺的传承和学习,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茶艺;二来,可以从年轻人身上汲取影响,创新制茶研磨工艺,对传统的制茶工艺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到发展继承两不误。另外,茶学研究会可做主办单位,每年在茶乡“晓起村”举办年度茶艺大赛,以竞赛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村子的旅游业经济发展,还能让更多人关注甚至参与茶艺项目,在保护的同时谋求发展。3.2茶精神的社会利用价值茶精神不像茶艺、茶具,是实物,茶精神从字面上也能看出,隶属于“精神层面”。但其比实物的社会价值更高。和开设茶艺课一样,政府也可以在学校开设茶道课、茶德课以及茶的传统礼仪课。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年轻人的助力,但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导致年轻人越发焦虑,快节奏的生活,将人的内心世界消磨殆尽。甚至对传统礼仪学习的缺失,导致现在人们戾气十足,个人修养不足,学不会尊重他人。茶精神的学习,能够让人领略到另一种慢生活,修身养性、提高精神境界,扩展人的思维。只有思想的强大和健康,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3.3创建茶文化非遗试验点茶文化的利用和复兴必,须以“试验点”的形式开展,只有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茶马古道的魅力,才能促进茶文化非遗的保护。各省市,特别是茶艺已被列入非遗名录的省市。例如,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湖南省安化县的千两茶,制作技艺、云南的贡茶、普洱茶制作技艺等等,可以在其省市创立茶文化非遗研究点,或重建一个茶文化村,就像“晓起村”一样。政府可先选择几个代表性茶乡创建试验点,如果研究试验点稳定且发展较好,则以相同模式在全国普及,茶村的建设同理。茶文化非遗试验点的建立,不再以理论或文化宣传为主,而是真真切切有实物代表着茶文化,能让人更直观的感受大茶精神,激发年轻人对茶的向往和兴趣,让其能够自发的去宣扬茶文化。“试验点”的建立对茶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本身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4结论茶文化非遗在当代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不仅关系着茶文化本身的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正确利用茶文化,让全国掀起学茶、品茶热潮,对其自身工艺有着促进作用,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参考文献[1]龚永新.当代茶艺勃兴的价值基础及茶艺创新发展对策[J].农业考古,2016(2):73-77.[2]刘明阁.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江汉论坛,2012(10):119-125.[3]邢丽梅,缪冬旦.“R+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传播研究———基于苏南地区手工艺类非遗传播现状调查[J].新媒体与社会,2017(2):277-293.[4]谢爽,王仕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功能及其开发———以贵州黔北地区为例[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3(2):127-145.论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王铁飞(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贵州六盘水53537)摘要:茶文化中包含的许多元素已经被我国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被列为非遗最多的是茶艺类。即,各个类别茶叶(普洱、龙井等)加工研磨的技艺。除此之外,茶精神以及与茶有关的民俗文化也逐渐被重视,陆续被列为国家保护项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主要探讨了茶文化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关键词: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历史·文化419

1 / 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