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知识与技能[来源:学科网ZXXK]1.借助工具书,顺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并翻译全文。过程与方法1.理解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来源:Z&xx&k.Com]1.理解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溪亭醉饮,醉意未消,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作者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是何等美妙的景象!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2、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2.作者的诗歌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诗句三、初步感知课文(准备课件,听名家朗诵课文)1、听课文录音。2、听过了课文录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采取多种方法诵读课文。A、配乐朗读B、个别学生朗读C、分组朗读D、自由朗读E、全班齐读(一)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安排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诣(yì)太守垂髫(tiáo)刘子骥(jì)阡(qiān)陌交通便要(yāo)还家(二)熟悉课文:(播放课件)1.疏通字词。⑴捕鱼为业:作为;⑵缘溪行:沿着;划行;⑶芳草鲜美:鲜艳美丽;⑷渔人甚异之:以……为异、认为……奇异;⑸复前行:向前,名做状;⑹欲穷其林:走完;这;⑺便得一山:于是;看见;⑻才通人:仅仅;⑼豁然开朗:开阔明朗;⑽土地平旷:开阔;⑾桑竹之属:类;⑿具答之:详细⒀妻子:妻子儿女;⒁邑人:同乡人。⒂延至其家:请;⒃此中人语云:告诉;⒄不足为外人:值得;向;⒅既出:已经;⒆便扶向路:顺着、沿着;⒇处处志之:做标记;(21)及郡下:到了……的时候;(22)遣人随其往:派;(23)欣然规往:计划;(24)寻病终:随即、不久;2、学生再次朗读,加深文意理解;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的好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四、归纳字词句式,提高能力:1、通假字:具.答之:“具”通“俱”,全,都;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意:⑴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的味道好⑵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邮电和运输事业总称⑶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⑷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⑸无论:古义:更不要说今义:表条件的关联词⑹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⑺开朗:古义:开阔明朗今义:性格乐观⑻缘古义:沿今义:缘故,缘分⑼延古义:请今义:延长.延伸⑽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3、一词多意:⑴乃: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⑵舍:便舍船(放下,舍弃);屋舍俨然(房屋);⑶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⑷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向所志(标记,名词);⑸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最终,终于);4、成语:⑴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⑵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5、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幸福、神秘)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奇心)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平静的社会生活和勤劳和平的人们)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表现桃花源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追求)7、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讨论并归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9、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讨论并归纳: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四、分类感受:(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桃花源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四)、故事情境再现。五.组织学生讨论:1.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明确: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所以说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的梦。3.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4.总结全文,归纳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板书设计18.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源:缘溪行,复前行,林尽水源,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第三课时(一)、拓展延伸,激发兴趣。1、介绍《桃花源记》2、歌曲欣赏陈思思《梦入桃花源》(四)、深入讨论,师生互动。观看了视频《桃花源记》,聆听了歌曲《桃花源》之后,请完成以下三题。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2、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3、续写《桃花源记》。拓展延伸:作品讨论、争鸣课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2、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教师引导:师:自从《桃花源记》问世后,世外桃源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美谈,成了古代“共产主义社会”的代名词。陶渊明以朴素、自然的文笔,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但是文中的某些句子,还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我们常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分析这些句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义,提高阅读与鉴赏水平。下面就其中一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看下面这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一词,大多解释成“落花”,但是却忘了“落”还有“开始”之义。《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等都可以查到“落”有“开始”之义。《尔雅•释诂上》:“落,始也。”《诗•周颂•访落》:“访予落止。”毛传:“访,谋;落,始。”还有《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飡秋菊之落英”和王维《桃源行》:“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为据。它们都有“开始”之义,否则“秋菊”无法“飡”,“红树”怎么“红”?正因为“落英”是“初开的花”,所以才成其为“红树”。王维写的这首《桃源行》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