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战2017中考系列:语文2年中考1年模拟☞解读考点知识点名师点晴文言文[来源:学+科+网Z+X+X+K]文言文内容理解,学生就教材中重点篇目重点文段的理解学生能够用原文理解内容同时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文言知识积累。注意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重点掌握文言词语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注意古今句式的差异,准确、完整、生动地翻译文句☞2年中考【2016年题组】一、【2016年中考四川雅安卷】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7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A.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蔓不枝,香远.益清C.问.:“何以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D.一鼓作.气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2.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乃.入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可以.一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C.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答案】1.(2分)A2.(2分)B3.(3分)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1分)我不敢独自享用,(1分)一定把它分给别人(1分)【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句中重点词语有“安”“弗敢”“分”等词。【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二、【2016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太医以王命聚之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来源:学科网ZXXK】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D.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3【答案】1.(2分)柳宗元2.(3分)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3.(4分)D【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判断。第③段讲作者因同情反问蒋氏假如请管理者更换蒋氏的差事,怎么样呢?D错,故选D。【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翻译】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的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到后把它晾干用来做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有能力捕捉这种蛇的人,抵他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管理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三、【2016年中考吉林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来源:学科网】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敷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4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____(人名)。(1分)【来源:Zxxk.Com】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屋舍俨然..(2)便扶.向路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2分)4.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2分)5.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3分)【答案】1.陶渊明(1分)2.(1)整齐的样子(2)沿、顺着(共2分,每小题1分)3.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塾”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毎点1分)4.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机朝代更竹;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5.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点即可。(共3分,每点1分)【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是文学常识题。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文是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直接作答即可。注意不要把“渊”写错。【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注意本题中“扶”古今异义,意为“沿着,顺”,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从文中对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以及人们的热情淳朴和“不足为外人道也”进行分析可得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因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6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四、【2016年中考北京卷】阅读《三峡》,完成7—10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来源:学*科*网】(1)沿溯.阻绝溯:________(2)属.引凄异属: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________(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________3.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3分)4.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1)逆流而上(2)连续不断2.(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即使乘着快马驾着清风,也不如船行得快。3.每当蠢动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清朝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4.(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他也可)(2)潮干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他也可)7【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文中所描写的意境,再理解每一个字的所表现的景物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