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声音的重要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生话语的内涵和重要性:课程与教学的转向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的重要性,因此倾听学生的话语变得越来越必要。但当前,学生话语在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实践中处于“失语”的状态,学生的话语权严重缺失。因此,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中来,促使传统的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实践发生新的转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词:学生话语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学生话语”(StudentVoice)的研究是二十世纪后期西方社会和教育界对儿童问题、教育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七十年代以来政治、哲学、社会、经济和教育研究领域在反思教育变革研究的一种尝试。[1]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运动掀起了民主、平等、对话、权利、参与的思潮,促使价值取向不断发生转变,面对课程与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学者们重新寻找对策,开始将视角由成人转向儿童,期望通过儿童的参与,通过倾听儿童的声音来促进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我国自2001年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总结和积累了许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经验。新课改的一个特别鲜明的特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相应也提出“研究性学习”、“对话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强调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把学生培养生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与教学受西方“泰勒原理”(TylerRationale)的影响,认为课程的开发,简而言之就需要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泰勒原理”把课程看做是一个“产品”或“物品”,而学生只是这个产品的“消费者”。整个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线性的、单向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处于消极的抵制的态度。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把课程和教学作为话语来理解,把课程看做对话的过程,认为是不同的课程主体在对话过程中建构和生成课程意义。国外学者在学生话语研究方面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麦克尔•费尔丁(MichaelFielding),简•鲁达克(JeanRudduck)与马德•林阿诺特(MadeleineArnot),美国的米切尔•凡恩(MichelleFine)与戴拉•米切拉(DanaMitra),加拿大的本杰明•列文(BenjaminLevin)等。阚维认为无论我们是倾听学生的话语,还是鼓励学生作为研究者,或促进学生参与咨询管理(pupilconsultation),其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得以进一步发展和自主能力的培养[2]。国内对学生话语的研究特别是对学生话语与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还相对较少。因此,通过对学生话语进行系统的研究,促使课程与教学发生新的转向,不仅对课堂教学具有实际意义,对课程改革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学生话语的内涵在《现代汉语词典》,“话语”是指“言语,说的话”。[3]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话语有着不同的解释。从语言学角度看,强调对话语本身的分析,如结构、语法、功能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强调话语涉及的权利及人际关系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将话语视是一整套的意义、隐喻、表征、陈述系统来加以剖析,即对人们说什么,如何说以及所说的话带来的社会效果进行研究。[4]由此可见,从不同的角度看话语,话语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总的来说,可以看出话语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行为方式。“话语权”是指人们为了充分表达思想、进行言语交际而获得和拥有说话机会的权利。[5]不同的话语权代表了不同个体的社会权利。学生的话语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的话语权利,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理性或感性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以及理念的权利。它是学生获得关于人类一切知识的必备权利,它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有什么样的话语方式(如何说包括不说的权利)和话语内容(说什么的权利)。[6]在1989年,联合国成员一致通过《儿童权力公约》(TheUnitedNationsConventionontheRightsoftheChild),该公约重点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权,将儿童的参与权作为儿童的四大基本权利之一,在公约的第十三条中明确指出:“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形成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强调了儿童拥有自由表达他们思想、观点、想法和情感的权利以及被倾听的权利,为儿童的话语权提供了法律保障。通过倾听学生的话语权,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推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学生话语这个词来源于后现代主义,一些后现代主义论者认为,主体之间是一种相互理解、融通的关系,不同的主体可以通过对话可以达到共识,任何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都是不正确的。学生话语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话语权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积极倡导合作、对话、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的问题,学生究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部分参与还是全员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学会和学生沟通,遇事多和学生商量,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正确与否,都应该认真分析和思考,甚至在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也要做到聆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设法与学生共同去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二、学生话语的现状话语中权利的获得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说话者的社会权利和地位。学生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拥有的话语权也说明了学生的权利和地位。在教育系统中,学生作为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学校体制最底端的受教育者,学生的话语权利往往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学生话语在课程改革中的缺失课程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人类经验的总结,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我国一轮又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都试图通过课程的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学生有权表达自己对课程改革的想法和意见。在以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过“防教师(teacher-proof)”的现象,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教师也逐渐参与到课程与教改革中来,发挥着相应的作用。然而“防学习者(learner-proof)”现象却长期都存在,把学生排除在课程改革之外,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往往受到忽视。事实上,学生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和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课程改革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参与课程改革的实际主体存在着差异,这说明在课程领域中,课程改革的主体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究竟哪些人应该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中来呢?实际上迄今为止,世界上一些国家参与到课程设计的主体呈现“三级结构”:第一级是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机构或人员;第二级是省、州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第三级是学校。[7]由此可见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学生并没有得到人们真正的重视,几乎很少有人去了解、倾听和关注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感受和意见,更不用说在变革方案中采纳他们的意见了。[8]自上而下的课程决策模式下的课程是学校外部专家针对具体学科或课程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的课程计划,然后再在学校推广使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不过是接受课程内容的“容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毫无发言权,学生被排除在课程改革之外,从而导致学生在课程改革中话语权的缺失。(二)学生话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缺失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9】在客观上必然也要求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新课改中不断强调自主、合作、对话和探究的重要性,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话语权力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主要表现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发展。由于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正有效的互动,缺乏真挚的情感交流,导致了学生在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学生在课堂中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而没有话语权就意味着没有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中被动的接受,不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难以自主地建构知识,从而也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10]因此,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教学的一系列弊端,提出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主体的转移,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体性,而是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是归宿,是核心,教师是为其服务并受其制约的。[11]因此,在新课堂中要求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对话,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以及当前考试及选拔制度的影响,许多学校依然把分数看做衡量教师和学生唯一指标,教师为了班上能够考出一个好成绩,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满堂灌”,对学生实行“填鸭式”教学,很少关心学生内心的需要和想法,学生也缺乏真实的表达他们的想法的机会。而且,通过对一些课堂观察及对师生的访谈,也不难发现一个更让人忧心的问题:一些教师知道和学生交流的重要性,但对真正的倾听学生的话语理解还很模糊甚至偏狭。在他们看来,倾听学生声音,与学生对话,就是在课堂中一问一答,甚至部分老师把热闹的课堂就等同于在真正有效的倾听学生的声音,在课堂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一些热闹的场景:教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也回答的不亦乐乎,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双方都没有深入探究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话语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话语权缺失的现象。因此,面对长期以来“防学习者”带来的诸多问题,必须重新审视学生、教师、课程和教学的关系,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的真正参与,促进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发生新的转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三、学生话语的重要性——课程与教学发生新的转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学生作为主体,应当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促使课程和教学发生新的转向。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话语促使课程的转变(1)学生话语对课程目标的影响课程目标作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整个课程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课程目标的制定到课程目标的落实都与学生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谈到课程目标的来源归纳为三点: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以及对学生的研究。他提到“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目标提供基础。上述每一种来源都有某些价值。在设计任何一项全面的课程计划时,对每一种来源都应予以一定的考虑。”【12】而教育本身是一种主动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学生的参与是紧密相关的,倘若政府、学校能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将会完全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科技理性”的支配,课程目标的取向倾向于“行为目标取向“,强调课程开发是一个被预先决定和操纵的机械过程。在其中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很难发挥。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课程目标也转向新的取向,如“展开性目标取向”(强调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相互作用,在不断的交互作用中产生课程目标),“表现性目标”(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首创的反应形式),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程目标中的作用。因此,在课程目标方面,要促进学生发声,加强学生的共通能力,形成软技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